王建军 栾庆书 金若忠 姜旭
(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沈阳,110032)
梁立明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站)
杜勇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林业局)
张丽丽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国有旧庙林场)
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为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idae)梢斑螟属(Dioryctria)的蛀梢型害虫,异名有:松梢螟、云杉球果螟、松树钻心虫等[1-2]。该虫在国内分布于 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危害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黑松(P.thunbergii)、黄山松(P.taiwanensis)、湿地松(P.elliottii)、火炬松(P.taeda)、晚松(P.serotina)、长叶松(P.palustris)、云南松(P.yunnanensis)和华山松(P.armandi)[3-5]等。因其主要蛀食松树幼林主梢和侧梢,往往引起树木偏冠和多头现象,严重削弱松树生长势[6]。该虫在辽宁一年2代,钻蛀入松梢内危害,活动隐蔽,防治成本大且难以根治[6]。国内防治微红梢斑螟多使用化学药剂[7-8],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加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森林害虫特别是食叶害虫的综合治理中,灯光诱杀常作为一种经济、简便和不污染环境的治虫措施加以利用[9],利用频振式杀虫灯防治棉田害虫[10]和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11],以及利用单波长太阳能灯诱杀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12]、舞毒蛾[13]、杨毒蛾(Leuoma candida)[14]、核桃楸大蚕蛾(Dictyoploca japonica)[15]都取得较好的灭虫效果。为了有效地控制微红梢斑螟的危害,2014年开展了不同波长的灯光诱杀试验,筛选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最佳波长、最适时段、装水容器的颜色和高度,旨在探索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最佳灯诱组合,达到采用无公害手段压低害虫种群数量,安全有效、绿色环保的控制微红梢斑螟的目的。
试验地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周家店林场育红岭,林地面积约8 hm2,树龄30~40 a的人工油松林,株高8~10 m,林木郁闭度0.45。据前期调查,微红梢斑螟虫口密度为23.3头·株-1,属中度危害。
诱虫灯由深圳市富巍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型号为FWS-DBL-1,功率8 W,是精确的单波长灯(共18种波长,为富巍盛公司的专利产品),对照灯是同等功率的全光谱灯。
灯诱的最佳波长与时间筛选:于6月下旬,选择晴天无风的夜晚,将不同波段的太阳能灯置于林间距离地面1.5 m的高处,灯距为30 m,灯下30 cm处放置盛水容器(直径80 cm,高15 cm),加入3 L清水、10 g 洗衣粉。将波长为 320、340、351、360、365、368、380、400、420、445、460、480、520、525、545、560、575、585 nm的诱虫灯和对照灯(CK)共19盏,按上述方式在油松林地分两列平行布置,两列间距30 m。每晚19:00 开灯,于20:00、21:00、22:00、23:00 各收集1次落到水中的成虫,记录上述4个时段不同诱虫灯诱杀微红梢斑螟和非靶标昆虫(其他鳞翅目、鞘翅目和膜翅目昆虫)的数量。每处理重复3次。
盛水容器颜色及放置高度对诱虫量的影响:6月下旬成虫羽化盛期,在林间放置1盏380 nm的诱虫灯,以灯为中心辐射状于地面放置黄色、白色、绿色、灰色、蓝色共5种颜色的装水容器,围成一个圆圈。19:00 开灯,分别在 20:00、21:00、22:00、23:00各收集1次落到水中的成虫,统计不同颜色的容器中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数量,重复3次。将2盏波长为380 nm的诱虫灯在油松林紧挨(距离0.5 m)放置(避免因为不同地点微红梢斑螟种群密度有差异),并在灯下各放置1个盛水容器,1个距地面1.2 m,另1个放在地面上。19:00开灯,在20:00、21:00、22:00、23:00各收集1次落到水中的成虫,统计两种不同高度容器中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数量。重复3次。
数据统计与分析:所有数据用SPSS 13.0分析。不同波长和不同时段对微红梢斑螟的诱杀量,对非靶标昆虫诱杀量和不同颜色盛水容器的诱杀量,使用One-Way ANOVA中Dunnett T3检验进行比较;放置于不同高度诱杀容器的诱杀量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
供试诱虫灯对微红梢斑螟和非靶标昆虫的诱杀量见表 1。380 nm诱虫灯的诱杀量最大(798.0头),与368 nm诱虫灯的诱杀量差别不显著(F=1.693 ,df=4,p>0.05),但显著大于对照灯(CK)和其他诱虫灯的诱杀量(F=3.003,df=18,p<0.05)。380 nm诱虫灯对其他鳞翅目昆虫的诱杀量与对照灯无显著差异(F=0.137,df=5,p>0.05)。所有诱虫灯对其他鞘翅目和膜翅目的诱杀量无显著差异(F=1.316,df=18,p>0.05)。
表1 不同波长太阳能灯诱杀微红梢斑螟成虫和非靶标昆虫的数量
19盏诱虫灯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总量为(262.4±33.3)头。在 19:00—20:00、20:00—21:00、21:00—22:00、22:00—23:00的4个时段内,供试诱虫灯诱虫量占总量的比例为 0、(9.5±1.6)%、(55.5±1.3)%、(35.0±1.6)%;诱虫量随时间变化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19:00—20:00诱虫量最低,21:00—22:00诱虫量最高,经多重比较,4个时段诱虫量占总量的比例差异显著(F=218.337,df=75,p<0.05)。21:00—22:00和22:00—23:00的诱虫量占诱虫总量的90.5%。4个时段,供试诱虫灯之间在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数量上差异性不同(表2)。在19:00—20:00,绝大部分诱虫灯的诱虫量都为0;而在20:00—21:00,不同波长诱虫灯的诱虫量无显著差异(F=0.98,df=18,p>0.05);21:00—22:00,380 nm诱虫灯的诱虫量与368 nm诱虫灯的诱虫量无显著差异(F=1.275,df=5,p>0.05),但显著大于其他波长灯和对照灯的诱虫量(F=2.594,df=17,p<0.05);22:00—23:00,380 nm诱虫灯的诱虫量与360 nm诱虫灯的诱虫量无显著差异(F=0.478,df=5,p>0.05),而显著大于其他波长诱虫灯和对照灯的诱虫量(F=2.851,df=17,p<0.05)。
表2 不同时段灯诱微红梢斑螟的数量和比例
使用黄色、白色、绿色、灰色、蓝色5种颜色的盛水容器,380 nm太阳能灯诱杀微红梢斑螟的平均数量分别为(30.0±5.1)、(47.7±15.8)、(57.3±15.5)、(87.7±8.2)、(119.7±37.5)头。其中,蓝色容器的诱杀量最大,且显著大于黄色(F=3.367,df=5,p<0.05)和白色容器的诱杀量(F=3.012,df=5,p<0.05),但与灰色(F=0.833,df=5,p>0.05)和绿色容器的诱杀量相比无显著差异(F=1.535,df=5,p>0.05)。
盛水容器放置于距地面1.2 m高度时,380 nm太阳能灯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数量为(518.7±55.4)头。盛水容器放置于地面时,380 nm太阳能灯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数量为(107.7±17.3)头。两种高度处理结果差异显著(t=7.081,df=4,p<0.05)。
380 nm太阳能灯对微红梢斑螟诱杀总量最大,可以作为林间诱杀成虫的最佳波长。21:00—23:00的诱虫量占诱虫总量的90.5%。装水容器置于1.2 m高度时比置于地面有更好的诱杀效果。380 nm灯对微红梢斑螟和同期羽化的其他鳞翅目昆虫都具有较好的诱杀效果,但对于大多数林木来说,鳞翅目是害虫,所以对多种鳞翅目昆虫的诱杀会减少其他害虫的危害,却不会增加微红梢斑螟对林木危害的风险;供试诱虫灯对鞘翅目和膜翅目昆虫的诱杀量均较小,说明单波长诱虫灯对林间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较小,对保持生态平衡有一定的作用。根据试验结果,考虑到太阳能灯的电量(一般能维持4~6 h)。可在微红梢斑螟的羽化期以21:00—23:00为主要诱虫时段,选用380 nm的太阳能诱虫灯和蓝色装水容器(容器放置于1.2 m高度),林间诱杀微红梢斑螟成虫,以降低微红梢斑螟的虫口密度,减少对松树枝梢的危害。
[1]田恒德,严敖金.微红梢斑螟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13(1):54-63.
[2]辛海萍,张金桐.微红梢斑螟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1,40(8):171-172.
[3]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869-871.
[4]赵锦年,陈胜,黄辉.微红梢斑螟的发生和防治研究[J].林业科学,1992,28(2):131-137.
[5]梁军生,周刚,童新旺,等.微红梢斑螟的研究进展与防治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2011,30(2):29-32.
[6]高江勇,嵇保中,刘曙雯,等.微红梢斑螟蛀道节肢动物种群结构及生态位[J].生态学杂志,2010,29(2):363-369.
[7]李平.微红梢斑螟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J].华东昆虫学报,1999,8(2):4-5.
[8]夏永刚,周刚,廖正乾,等.微红梢斑螟药剂防治对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9,38(20):161,163.
[9]尤德康,宋玉双.杀虫灯已成为森林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工具[J].中国森林病虫,2002,21(增刊):4-6.
[10]王秀梅,地力拜尔·艾买提,王海燕.频振式杀虫灯防治棉田害虫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40(19):186,188.
[11]迟安荣.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舞毒蛾技术研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2,35(1):83,85.
[12]吴海山,栾庆书,梁立明,等.赤松毛虫成虫灯光诱杀试验[J].辽宁林业科技,2012,39(2):14-15,18.
[13]栾庆书,杜勇,云丽丽,等.舞毒蛾灯光诱杀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14,33(2):36-40.
[14]郑英荣,王建军,吕琳丽,等.单波长太阳能灯诱杀杨毒蛾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14,41(3):12-14,38.
[15]王建军,栾庆书,金若忠,等.单波长太阳能灯诱杀核桃楸大蚕蛾[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4,42(11):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