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林
由联合国大会于1989年11月20日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其基本精神的四个原则中有三个方面提到了对儿童生存与发展的要求:(1)儿童最佳利益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的观点和意见的原则,任何事情如果涉及儿童本人,必须认真听取儿童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审视学校教育与学科教学,尊重学生应该成为教学的基础。尊重学生不仅可理解为言语尊重与人格尊重,我们更应关注如何尊重学生的发展。
一、关注学生的需要:优选内容,二次开发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某层次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次需要才出现。教材提供给学生和老师的是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样本或是题材,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经典的课文是成人的眼界,而非学生的视域,教材编写总会带有成人的意志与色彩。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就应该是教师的首要工作,即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以苏教版科学教材为例,教材以图或图文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如果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更多的只能是知识性学习,这不是学生最基本的需要,学生需要的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科学创造的源泉来自于生活,科学学习的真正中心是儿童本身的活动。只有在活动中,他才能接触现实生活,才能获得发展和满足。如“认识土壤”,就要带学生们走进田野,挖一挖、摸一摸、闻一闻。在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还可带学生们到水塘边,将池塘的土壤与田野的土壤进行比较。我们也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学生们决定要去的地方,如果我们更多地以征求的方式与学生共同选择学习内容,学生一定会有被尊重的感觉,征求本身就是了解对方的需要。
我们的课堂或缺少对学生需要的了解,即使有这样的环节,如教师提问:今天这节课,你们想知道什么?但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后,只有很少的问题会进入到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中,大多数时候教师会说:今天我们重点了解什么,同学们提出的其他问题我们今后会进一步研究。而未能进入预设内容的问题就这样被搁置了。那我们是否能多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顺应学生的需要,使我们的课堂趋向开放呢?
二、关注学生的兴趣:优化方法,亲自经历
杜威认为兴趣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基础,学生只有对对象产生兴趣才能对对象产生信仰和信念,从而也才能感受到对象的存在。兴趣是蕴藏在人身上的“自然资源”,是不需要人投资的资本。如果我们足够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就会成为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和自我创造的主要动力。
兴趣是需要培养和激发的,而自然界的事物及其变化因学生们司空见惯而不再产生好奇心,如季节变化,天气的变化,植物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农民的耕作等。教师应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以儿童的视野寻找事例,给学生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以“雾的形成”为例,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欲望。
1.设疑发现问题
通过设疑帮助学生重新发现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同学们都见过雾,你们觉得雾是什么形态的物体?”大部分学生会说是气体,“那么水的气体形态你能看得见吗?”“雾一般发生在什么时间段?”“随着时间推移,雾怎么会消失了?”“类似雾的现象,你在日常生活中也见到过吗?”
2.经历探究过程
学生只有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才会产生对研究对象的兴趣。设计雾的形成模拟实验,也可让学生在家进行探究,使用配有透明盖子的厨具,将热水加热,仔细观察锅内锅外发生的变化(刚加热时,会看到锅内有白雾,随着温度上升,白雾消失了,而锅外冒出的是白雾),思考这些变化的原因,锅内与锅外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3.讨论寻找共识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与学生共同梳理这些现象的相似点,再寻找发生这些不同现象的环境变化,引导学生建立起雾的形成条件。对学生的发现不求精准表述,我们要及时给予肯定,哪怕只完成了一小步。
如果我们的课堂以教师传授为主,把雾的形成原因直接告诉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缺少应有的探究活动,兴趣将渐渐消失,依赖性将越来越强。
三、关注学生的感受:学会倾听,体现民主
学生在课堂上的麻木、服从、遵守等是长期不被尊重所造成的后果,许多学生想做的活动会被老师或家长阻拦,感兴趣的提问会被老师或家长打断:“这个你不懂的,你还小呢,长大了就知道了。”而学生灵感式的创造性见解有时会打乱老师的预设路径,甚至将课堂教学“搞砸了”,这些学生往往会被老师隐藏,因为他们没能明白老师的教学意图。任何压制和服从都不可能让学生主动地改造与创新,因为人的头脑是能动而有创造性的,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在科学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不能将知识简单地教给学生,这样剥夺了学生探究的权利;也不能简单地对学生的回答以“对”或“错”给予评价,甚至冷落那些因回答没能符合老师的预设要求的学生。尴尬、没趣等感受也是学生未能受到尊重的结果,长此以往,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态度将变得冷漠、消沉,或是更为强烈的表现,如愤怒。尊重要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我们所讲的“人来疯”正是学生迫切希望得到尊重的极端行为。有时,学生在课堂上将手举得高高的,但却没能被老师所关注,学生的内心是多么失望,进而做出类似敲桌跺地等出格的举动。
鼓励的语言会让学生兴奋一阵子,感动一阵子,学习的兴趣会越发浓厚,探究的欲望会更强烈。激励是对学生成功经历与结果的尊重,鼓励是对学生遇到挫折或困境的尊重,我们要学会倾听的艺术,理解倾听的意义。只要是学生的发现,我们都要给予肯定和赞许,给予信任的目光和温暖的微笑。
四、关注学生的处境:给足空间,换回自主
小学阶段,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支配权,时间占有,家长认可度,一定程度上因受语数学科影响而被放在次要位置。专职教师相对较少,科学学科就成为教师任课搭配的学科,有时还会被其他学科所挤占。
1.重树学生主体地位
爱因斯坦说,对于人们研究问题的好奇心,“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以教师为中心会导致学生的依赖性,它会降低学生的理智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教育人所认同,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这种主体地位无形中又被推到了被支配的地位。学生们更多的是在完成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思考,努力寻找正确答案,体现对教师的“尊重”,却很难有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在我们的科学课堂或是课外探究活动中,要正确看待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活动,理解、允许、容忍他们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只要我们在课堂中注意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保护和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就会使他们感到自由与宽松,从而唤起创造的欲望与热情。开放的科学课堂是重树学生主体地位的很好途径,设计的问题能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如:“地球表面的变迁与人类的影响不无关系,你觉得拦河筑坝对地球表面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正反影响都可以。”真正让学生无拘束感。
2.重推学生为活动的主人
在制订学期科学教学计划时,可设计科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课外考察、参观,让学生进行种植或养殖活动,开展专题性研究,如对本地气候的观察与统计等。在每堂科学课中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提出问题与疑惑,允许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提出问题。我们应淡化科学的知识学习,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科学的情感培养。作为科学老师,应确立自己的学科地位,保证科学课不被挤占,学生能正常上好科学课。
关注学生处境,就要让学生获得参与科学学习与探究的权利,得到更大的自由与活动空间,同时相信学生有自我管理并制定规则的能力。
五、关注学生的差异:均等机会,人人发展
尊重差异就是尊重个性。差异不能被认为是负面的,差异是多样性的体现,学生间的差异会产生碰撞,丰富他们的智慧。尊重差异能让每个儿童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性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不能轻易将某位学生树立为学习的榜样,因为那会打击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将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勇气作为学习的榜样,因为那会激发更多学生的探究欲望。在问题探究中,活跃的学生可能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其实,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沉默的学生思维迟钝,或许这些学生的理性思维更丰富些。教师也应创造条件让这些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如开展科学辩论赛,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等活动。在科学分组实验中,合理分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进行“最佳合作实验小组”评比。我们不仅要关注科学探究的结果,更要关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我们要给优秀学生表扬与鼓励,更要给后进学生掌声与激励。尊重学生的差异能使学生的潜在特长得以发挥,形成优势互补。尊重差异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认识观。
基于尊重的科学教学也可理解为对儿童无条件的教育。我们要审慎地对待和分析学生的优点与缺点,积极与消极,喜好与反对,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激励者,给学生更多肯定与宽容,“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利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