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柠
她4岁开始学钢琴,16岁以全国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
美国最著名的北伊利诺伊大学院长Harold Kafer称她是“天才演奏家”;
她演奏的《黄河》钢琴协奏曲和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在美国受到广泛赞扬;
她充满激情的演奏曾被称为“野路子”,却最终走进享誉世界的卡内基音乐厅……
在冬日的午后,阳光洒满咖啡厅,刘璇坐在我的面前,侃侃而谈。作为年轻的钢琴演奏家和音乐系教授,她在舞台上和讲台上总是光芒四射;走下职业的舞台,则是典型的学院派出身的女孩,亲切爽朗、自信从容。
刚过而立之年的她,已经成为国际知名钢琴演奏家、美国著名音乐学院的教授,曾在举世瞩目的卡内基音乐厅演奏,安居在美国,并没有早年华人的诸多不适应与受限感,她做着自己最爱的事业,有成就却无压力。是什么让她走上专业的演奏道路,又在天才们激烈竞争的钢琴演奏行业崭露头角,功成名就?
那年,那琴,那些小伙伴
刘璇出身艺术世家。小时候住在外公外婆家,外公经常听古典音乐,妈妈每天都唱歌,她在音乐熏陶里长大。上幼儿园时,她第一次看见钢琴,老师教孩子们舞蹈,后来幼儿园老师建议她,去学琴吧。
最初家里的经济条件有限,父母给她买了一架玩具三角钢琴。她每天认真地弹。后来,在太姥姥的资助下,她有了一架真正的钢琴。从此钢琴成为了她终身的朋友。
很多最初一起练琴的小伙伴中途放弃了,她还记得有的小朋友把琴砸了,再也不肯碰。也有的同学,比她练得更勤奋,比如朗朗。他们曾经是一个班的同学。“他爸爸管他特别严格,他每天练琴十一二小时。那时我们在二楼琴房练习,开着窗,他爸爸就在墙根儿底下听着,有时候还会上来指出他弹错了哪里哪里……”
后来,朗朗和刘璇都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朗朗蜚声国际,刘璇也走上钢琴教育的道路。回想从前,她依然觉得,音乐之路是一条狭窄的小道。“从音乐附小到中学,中学到大学,总是多数人被淘汰。那年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在全国只招生12人。”
“勤奋的学生很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天分和机缘很重要。不管是朗朗走演奏的路,还是我走学院教育的路,都与机遇有关。同样学琴的人中,也有弹得很好却一直没有声音的。”
霸气的音乐之旅
高考的时候,刘璇以全国第一的名次,直接考入中央音乐学院。
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刘璇希望走出国门,在音乐上有更深的造诣。最初,她想去德国,并拿到了慕尼黑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此时,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钢琴系主任Dr. William Goldenberg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让她转变了想法。他说,非常欣赏刘璇的天才,甚至夸张地说:“伊利诺伊人民需要你”!他提供全额奖学金、一间办公室和一架Steinway,以此欢迎刘璇攻读他的硕士。
德国更严谨,也更受限;美国更自由,鼓励创造力,更适合自己的性格。于是,刘璇开始了美国的求学生涯。
“刚下飞机,一切都是陌生的。从未谋面的师哥来机场接我。一路上,我看着车窗外,在想,这就是美国吗?路上行人不多,看起来冷冷清清,和电视上演的高楼大厦,街道繁华,穿着时尚,灯火霓虹完全不一样。那样的情景只有在曼哈顿才能看到。想想北京的热闹,再看看这里的寂寥,我的心里难免有些失落。”但是很快,紧张的学习很快让她的生活忙碌和充实起来。
学校有规定,拿奖学金的学生成绩不能低于B,而刘璇的成绩基本都是A。美国的音乐学院,除了开音乐会,也很看重音乐史、音乐理论这类的文化课。硕士要修36学分,博士要修90学分。除了考试之外还有演讲,论文。除了练琴,也要花很多的时间在读书做研究上。作为助教,每学期她还要教大班和一对一的钢琴课。
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层面,她决定同时读演奏家文凭和钢琴演奏硕士。后来由于想深入的研究钢琴教育教学方法,她又去读了钢琴教育硕士、钢琴演奏博士。
舞台热爱者
刘璇天生对钢琴有种热情,也是舞台热爱者,从小就想上台表现自己的技艺。从5岁起就登台演出,6岁开始在北京市和全国的比赛上获奖,之后也在一些国际钢琴比赛中拿奖。 有机会就一定去表演,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
这个勇敢、能闯的北京姑娘,舞台越来越广阔。
在美国,她曾在纽约、芝加哥、费城、凤凰城多次举办独奏音乐会;她的演出曲目广泛,从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到20、21世纪;她演奏的作曲家包括巴赫,斯卡拉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舒曼,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柴可夫斯基,德彪西,拉威尔,普罗科菲也夫,巴托克,吉纳斯特拉等等;她在中国举行的独奏音乐会遍布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中国元素影响着刘璇对音乐的理解。“有时候你听了国外的曲子,会想到中国的水,诗情画意的西湖,这种理解会让你的演奏与众不同。”她还记得,2008年,她与老师威廉·戈登堡合作演出中国的协奏曲《黄河》。“通过钢琴,把乐曲里各民族乐器的效果弹出来,许多人都没听过,都觉得很有气势。”
2012年,刘璇登上了美国卡内基音乐厅的舞台,那是许多演奏家一生最激动人心的梦想。此前,去卡内基演奏过的钢琴家还有朗朗。“2011年,参加一个国际钢琴比赛,获奖之后,2012年,评委会邀请我去演奏。去之前觉得会特别不一样。但上台后,只想着弹到最好,在每个舞台上,最后的心情都是一样的。”
刘璇的天分和努力使她获得了大师们的肯定和赞许。北伊利诺伊大学院长Harold Kafer非常器重她,她的每场音乐会,他都必到。直到现在和别人提起刘璇,他都还会说:“璇是个天才”。
快乐最重要
2007年,刘璇结婚了。先生是山东人,在北京上大学时认识的,结婚后,两人定居美国。平时做研究,闲时读读书,去教会参加活动,认识许多朋友,生活幸福而满足。
作为教育家,刘璇希望孩子们能把学钢琴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在美国的培训学校,她看到,孩子来上钢琴课都是面带笑容的,上课的过程更像是游戏的过程,钢琴就是一个大玩具。“到了大学里,你会发现,美国学生的视谱,和声,即兴演奏的能力都比亚洲学生强很多。而且很多学生不止会一种乐器,在音乐知识方面他们也知道得更多,在班里你看到能侃侃而谈的几乎都是美国学生。这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而是教育方式的问题。他们更自信,更善于表达自己。他们除了每天坐在钢琴前面,也会花很多时间读书,运动,做义工,做教会工作,定期旅游度假。”
关于未来的设想,刘璇希望有机会能为国内的孩子们奉献一套“快乐钢琴”教学法,把钢琴和音乐伴随着快乐带给更多的孩子。她正努力着,自信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