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璐
“我们召开大会的本意是希望更多人能够注意到声音正在变得重要,但没想到最后大家却被无意义的事吸引了注意力。”喜马拉雅FM联合创始人陈小雨在接受《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称《21CBR》)杂志记者采访时有些无奈。
4月17日,喜马拉雅FM召开了首届喜马拉雅大会,会议尚未过半,一则《荔枝FM、多听FM同时被苹果App Store下架》的报道引起了关注。随后关于喜马拉雅FM优化刷榜的帖子被疯转。一天之内,喜马拉雅FM被置于了漩涡中心。
其实这场移动音频的闹剧与口水仗,是公关战役还是互揭老底都不重要,事件更多的意义是警示:移动音频的风来了,是风口,也可能是风暴。回想2014年,各家埋头苦干,或许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去年至今,一幕幕移动音频版权争斗连番上演:蜻蜓FM被考拉FM起诉侵权其版权节目《二货一箩筐》和《野史三国》,New Radio播客控诉多听FM侵权,荔枝FM称因为传播喜马拉雅FM拥有版权的郭德纲相声而遭到投诉下架……喜马拉雅FM也在4月份召开的大会上首次宣布已获得大量独家排他性版权。
版权问题之争逐渐浮出水面的情景,仿佛回到了视频网站厮杀的年代。“一年半以前,我们就开始在版权上加强控制,其实也是按照视频的发展路径做了推测。”陈小雨预见到,音频领域同样会有一场关于版权问题的激烈竞争。
海纳亚洲创投基金董事总经理徐炳东告诉《21CBR》记者,视频网站经历了3年版权争议期,但因为已经树立了版权意识,音频市场版权清理的时间会大幅缩短。
以现在的境况来看,版权正在成为行业门槛。一方面是市场的快速膨胀,已经让无序生长的红利消耗殆尽。更重要的是,各家对于存量内容的争夺趋于激烈,版权争议从PGC急速转向UGC内容。
定位广播聚合平台的蜻蜓FM自上线以来,完整收录了全国3000多家广播电台的内容,去年末又与中国最大的音频版权商央广之声合作,获得了大量正版音频内容。蜻蜓FM的CEO杨廷皓虽然强调版权的重要性,但在接受《21CBR》记者采访时也直言,如果最后走向以高价和垄断版权来竞争,那对于行业的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对此,陈小雨表示,音频的版权走向应该照搬视频,“乐视依靠早期版权资源弯道超车的例子给了我们启发,在版权方面做了极强的储备。但问题是,这只是木桶原理中的一块长板而已,重要但不能成为杀手锏。”
陈小雨直言,激烈的市场竞争决定了不能有任何一块短板,才能建起护城河。喜马拉雅的选择是进一步开放平台,建立起一个音频生态系统,更大范围地提供音频云的公共服务,让音频的分发变得无所不在,“听是一个伴随式行为,所以音频就是一个伴随式媒体,会在移动时代成为一种全新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它能够释放双手,进入每一个生活场景。”
蜻蜓FM也同样选择了将内容与场景做得更多元化,“我们现在都集中了太多的注意力在存量内容上,但这部分可能只是占了整个未来音频1%,还有100倍的空间可以让更多人来生产更优质的内容,而这些会成为新的商业成长点。”
今年年初开始,蜻蜓FM正式布局PUGC,将大量专业的电台主持人从线下邀请到线上,也将与大量媒体合作,共同生产“声音”。
曾任职美国视频网站hulu副总裁的杨廷皓认为,不少人觉得音频与视频市场的发展路径可能会类似,但实际上除了音频制作门槛相较视频低以外,两个市场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
杨廷皓说,“音频领域其实非常分散,传统音频市场有二千多家传媒广播,根据地缘区分却没有一家非常强势,所以从内容角度来说,话语权的掌握在视频领域和音频领域是有天壤之别的。另外,音频内容比较分散,平台跟内容方合作,反倒平台比较容易获得强话语权。”
喜马拉雅的联合创始人余建军说,“很多人觉得我一定要有个平台,不然活不下去,但现代社会讲究分工协作,也就是说你自己可以不用做平台,而是借力平台,才是当下自媒体的生存路径。”这也是《罗辑思维》的罗振宇强调的“U盘化生存”:自带信息,不带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在余建军看来,如果要做平台,那么竞争对手就是所有的平台,但将内容做到极致,所有的平台都会奉上各种资源来寻求合作。喜马拉雅想要成为这样一个平台,“人人都能微创业,搞不定的部分则交给平台。”
喜马拉雅与自媒体的合作方式并非只有买断版权,根据不同的生长路径会有不同的合作方式。陈小雨向记者解释,如果是《罗辑思维》这样强势的自媒体,拥有自己的核心生态系统,那么围绕它的不论是视频还是音频,都是服务和支持的角色,最合理的模式一定是首发而不是独家排他。
相对另外一些自己没有完整支撑体系的自媒体来说,如果将独立内容放在所有音频平台上,很可能最后得不到任何平台的资源倾斜。“如果喜马拉雅不重点推荐,所能够得到的曝光可能远远不如与喜马拉雅签独家版权。”陈小雨强调,在商业合作过程中,双方需要寻找互利共赢的方法。
《糗事播报》的主播掉掉就在喜马拉雅上实现了商业化蜕变,“节目播放量在一年内实现了从0到2000万后,有导演粉丝来找我配音,有了更多与电视台、电台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有喜马拉雅引入的广告冠名,提供的讲师团队。”而在此之前,掉掉只是牡丹江市的一个普通小伙。
而在微信上运营着公众号《深夜食堂》的李明更清楚商业规律,他认为自媒体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遇到瓶颈,各种红利期结束,草根能够突围的机会越来越少,除了个性化的内容外,还需要传播渠道,需要放大器来获取流量,但这个放大器要花大量精力来完成。
他告诉记者,在他接触过的平台中,喜马拉雅愿意给出的资源与合作内容最多,他只需要负责提供内容,“平台会引入品牌,促成和节目的商务合作,只是现在我还不想让节目太早有植入。”
据余建军介绍,喜马拉雅FM会和平台上的自媒体采用分成机制,一种形式是目前在运作的节目冠名获得广告收益。另外,今年下半年会推出广告平台,向所有自媒体人分发个性化的广告,有一些节目更小众,但是很有价值的,就可以培养付费会员。“正如‘一千名铁杆粉丝理论’那样,你是创作者或者是艺术家,如果你有一千个铁杆粉丝,不管你出什么作品粉丝都愿意买单的话,就可以活下来。而喜马拉雅就是要为不同的对象提供一整套收益解决方案,通过程序化方式让体系透明化。”
速途研究院最新的报告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国内移动音频类APP的下载量已经呈现明显的梯队格局,第一梯队的蜻蜓FM、考拉FM、喜马拉雅FM的下载量均过亿,而Tune In Radio、豆瓣FM、多听FM、荔枝FM的下载量则累计超过5000万,位居第二梯队。
在采访中,无论是蜻蜓FM的杨廷皓还是喜马拉雅的陈小雨都表示,今年音频行业的空间会翻番,从现在每年400亿(相当于传统广播广告一年的收入),增长到至少4000亿以上。一方面得益于1亿的车主人群,以及近8亿以上的移动互联网人群,用户数会翻倍。另外,场景会从原来的车载扩展到全生活场景。
杨廷皓向记者表示,由于音频内容的存量只是视频甚至文字存量的1%都不到,所以最开始选择从PGC进入是最容易的,而电台就是最主要的内容生产方式,有内容、用户,也有商业模式,但如今正在逐渐向PUGC转变,未来也不排除进入UGC领域。
喜马拉雅则选择了从UGC、PUGC再到PGC的反向路径,并以“主播+独家版权”模式解决数量与质量问题,“我们对媒体机构、广播电台也提供一整套的方案,帮助它们开发APP,点播、直播、托管,分享喜马拉雅的流量和收益。”
在车载与智能设备上,各家也在争抢市场。以蜻蜓FM为例,已经与福特、沃尔沃、奥迪、宝马、三星在内的几大车厂与智能硬件设备厂家进行深度合作,完成系统的预装。前不久,喜马拉雅FM也宣布将与科大讯飞、漫步者等硬件设备厂商进行战略合作,并且与宝马、福特、通用等十六个汽车品牌合作。
不难看出,平台之间的差异正在模糊,产品的同质化正在加速,但接下来“马太效应”将会出现。
一位投资人向《21CBR》记者表示,音频正在成为一个新的流量入口,耳朵经济在崛起,声音的价值在释放,但当局势清晰后,资本、资源会越来越集中,相应的差距就会拉开,淘汰一批参与者。虽然目前来看,前几位的优势还不明显,但很快就会出现差距,关键看谁能够先建立起自己的盈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