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明涛 董素鸽 李华
Internet互联网的应用已深入到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的各个领域,高等学校教育的数字化及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网络的联系日益密切。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风起云涌,以智能手机、PDA等移动终端为代表的移动通信设备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智能手机的可扩展性与便携性使其受到广大手机用户尤其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用户的青睐。根据美国HIS(Information Handling Services)公司最新的一份数据报告显示:2013年,预计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所有手机总量的54%;到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占到67.4%,这意味着每3部手机里面就有2部是智能手机。用智能手机依靠移动互联技术访问网络以获取资讯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一种习惯,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现象提醒高校教育管理者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抢先占领移动互联这一技术制高点,使得技术为教学管理所用,否则不与时俱进将会被时代淘汰。移动互联技术对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影响将是不可避免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将这一技术应用到教学和管理上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我们越是能够方便快捷的把海量的教育资源提供给学生,学生越享受这一成果从而越能激发其探求知识的主动性,所以从这角度上说我们也是一种信息资源的提供者,我们是在和其他的信息媒体抢占学生上网的时间。
传统的数字化校园网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主,应用PC机作数字化校园网的终端设备。而以移动互联技术构成的无线网络,为学生和老师提供良好的信息交互条件,使用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均可自由登录网络,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改变了以往“找网才能上、有网才能上”的局面,使每一个使用者都能成为移动的网络节点,克服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因此网络变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移动互联网络将成为数字化校园网的扩展和最有益的补充,也将会成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Internet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模式,俨然已成为今后校园数字化、信息化的趋势。国内外很多高校都在对此新模式做探索,力争抢占这一信息化教育的制高点。复旦大学推出基于IOS的“i复旦”、中山大学推出的“iSYSU”等,主要通过手机获取校内新闻、黄页、通知、日历等资讯;湖北工程学院设计了为图书馆阅读提供查询服务的手机图书馆系统,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为提升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水平设计的移动式教务管理系统。另外,美国“信息化校园计划”(The CampusComputing Pro-ject)发布的2011校园信息化年度调查报告显示,美国高校都在积极建设教育移动化的方案,目前有超过半数美国各类高校已经或即将提供移动应用。所有这些将移动互联技术应用到教育和学习中的方式催生出了一个新的学习概念,我们称之为移动学习。
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教育发展提供很好的方式和手段,形成一种新的教育形态,称之为Electronic learning。本世纪初,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使得移动学习 (Mobile Learning)应运而生。移动学习可以理解为利用无线移动互联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互联设备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Pocket PC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也就是说移动学习是通过移动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移动学习也可以理解成为一种学习理念,即“Anyone Anytime Anywhere Anystyle”的4A式自由学习理念。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促进了这一新的学习方式,也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人机交互研究室从2000年开始启动了名为“Mobile Education”的项目以来,全世界的教育界和移动无线设备研发商都开始密切关注Mobile Learning的研究和实践。国内对移动学习研究实践始于21世纪初,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我国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规模还比较小,主要集中在移动学习系统相关技术研究、移动学习终端的软件开发研究、移动学习课程开发研究以及理论研究四个方面。移动学习将成为传统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也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
移动学习的硬件教学平台主要包括移动学习终端、无线移动通讯网络、教学服务器等。教学服务器与互联网相连,服务器内存储与教学相关的课件、图像、文档、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多媒体资源通过互联网或无线移动通讯网络进行实时数据传输,学习者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实时学习和与教师交互。对于在高校中的支持系统建设中,为学习者提供存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教学服务器和移动通讯环境是开展移动学习的保障。
移动学习方案的设计是利用Sakai软件系统完成现有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的协调配置,在移动终端上配备友好便捷的访问界面,通过开发的无线网络接口访问Sakai软件系统,即把现有的Sakai优势和无线访问的便利结合起来,形成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采用任何方式都可以共享园区的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的信息可以实时传达到个人。
Sakai系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高校开源课程与教学管理软件,它起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密西根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在2004年进行的一项开放源代码的课程与教学管理系统 (CMS)的开发计划。目前有美国有80%的高校在使用该系统。
在Sakai庞大的功能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该系统开发课程,从创建新课程,到利用主页工具、课程大纲工具、资源工具设计新课程内容以及进行辅助性的课程资料维护的全过程都可以方便的完成。学生在登陆Sakai后,可以利用共享资源、作业工具、测试工具,课堂讨论等众多功能完成课程的学习,整个过程既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同时还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题作用。Sakai拥有非常优秀的平台集成功能,所有的用户不需要独立开发自己的WebSite,使用Sakai站点创建功能,可以创建教育、培训类型的站点,创建后的WebSite,可以实现论坛、新闻公告、下载等功能,并且还提供教学服务中的常用功能,用户可以把Sakai平台作为专业的学习站点。
移动学习终端从功能上讲要具备三大功能模式:基于多媒体短消息服务的移动学习模式、基于视频服务的移动学习模式、基于无线网WAP浏览等服务的移动学习模式。从技术的实现角度主要要解决两个问题:一、通信协议问题,即终端设备如何接入网络访问Sakai系统;二、用户在使用终端上的软件时的体验度,即界面是否友好,使用是否便捷。本论文暂不讨论技术的具体问题。
移动学习的终端是使用者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PAD等电子设备,要使其成为移动学习中使用者随时获取信息的工具需要两方面的技术支持:一、有相应的无线协议接入网络,二、设备上有相应的登陆软件。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开发的“掌上校园”软件就是满足上述条件应用于手机终端的软件。
通过移动终端完成了移动学习最后一个硬件节点的功能,4A(Anyone Anytime Anywhere Anystyle)的移动学习方式得以构建,这样的新型学习方式具有高度的移动性、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为学习者和教育者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提高了现有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效率。
移动学习一种新的学习模式,要让学习者和管理者都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很重要一点在于要培养使用移动学习的习惯。如同人们购物消费习惯的培养一样,即使再好的事物在运行之初要做好宣传和行为方式的引导,使大众从知晓这一新事物,到愿意接受,喜欢应用,进而成为行为习惯。所以要使移动学习这一学习模式真正发挥实效除了上述所构造的硬件环境外,初期的宣传是很重要的,要尽可能的让使用者最广泛的了解这一新事物。
当使用者了解这一新型的学习模式之后,软件的质量将成为这一模式能否有效推广的关键。软件的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开发的移动终端软件使用时是否便捷友好,通过移动方式可访问的资源是否丰富,可完成的功能是否强大;二是指管理者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管理顺畅,富有人性化,服务细致到位这些都会使得使用者愿意参与并积极参与。要做到这一点管理者本身一定要首先充分认识到移动学习这一概念的重要性,这是一种未来的学习趋势,要能跟的上这种趋势并率先掌握;其次要有很强的服务意识,所有的环节都做好了,但是服务不到位等于把受众从身边推开;再次要有较高的管理水平,这是使用者很愉悦的接受这一行为方式并逐渐使之成为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总之,要使移动学习的模式真正产生效果管理者要像经营公司一样去管理:当有了很好的运营模式后,硬件也准备好了,接下来能否产生效益要看用户愿不愿意接受,这就需要培养用户行为习惯,让用户从了解到接受进而到习惯。如果这一环节做不好,之前所做的所有努力都将大打折扣。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设计的基于Sakai平台的移动学习方案自2013年9实施至今,通过对使用该系统的教师和1000名学生的调查,结果如下:教师中95%认为该方案使得教学效率提升,增进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5%的教师认为使用过程中操作不便利不习惯使用。学生中98%的学生认为较以往能更方便快捷的获取想要的学习信息,更自由的和老师互动,学习效率有明显提升;2%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对学习效果的提升不明显。不足之处有:应用软件可以进一步完善使得参与者感受更友好;Sakai平台强大但是教师和校方提供的资源还可以再丰富一些;可以增加娱乐功能等。总之,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设计的这一移动学习方案初期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受到绝大多数师生的认可,总体是成功的。
移动学习是一个全新的、高效的学习模式,学习概念,要使之发挥真正的效用除了其本身拥有的优势以外,作为管理者要因地制宜的构建合适的移动学习环境和平台,这个平台既包括软件也包括硬件,既要在初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也要在过程中提高管理水平完善服务体系。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的尝试即是移动互联技术一种具体应用的研究,也是在工业技术日趋发达的环境下对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的一种尝试和探讨。
[1]路兴武,郝钢.论我国智能手机市场发展趋势 [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5):63-64
[2]曹玉娜,陈慧敏.3G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大理学院学报,2012(1):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