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雅琴
新课标提倡“以生为本”,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但是,不管课标怎样改革,我们的教育教学永远离不开三个方面: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师生的互动。我们的教应该围绕学生的学进行,应该依托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展开,同时也应该处于主导地位。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怎样衡量自己的课堂教育教学是否成功呢?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
但是,如果我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把上面问题转化为“教师本身应该怎样把课讲到位”来进行思考,那么我们就能找到相应的回答。针对这个问题,通过实施新课标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深入的思考分析,我觉得数学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做到下面几点:
我们年级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薄弱,成绩普遍较差,在高一的奖学金颁奖大会上,年级前20的学生在谈学习心得的时候,也说数学是一门很难的学科,但是要参加高考,不得不学。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一种恐惧的心理。所以我们备课组三位老师平常经常会找学生聊天,了解学生个性的同时,也增强师生情感。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要耐心的引导,因为这部分学生都比较自卑。说说五班的何靓靓。高一的时候每次考试成绩都在25分左右。开始总以为是上课不认真,后来让她每天来问一个问题,才发现我上课讲得每一个知识点,她都能很流利地答出来。所以其实她比任何人都认真,虽然听不懂,但是还是很完整地把一节课听下来。她缺少的是把这些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系统。一个学期努力下来,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同时,针对学生的发展需求,我们开设了数学培优班,加强对部分整体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的辅导与培养,扩充他们的题量,积累一定的解题经验。
落实“三基”,实现数学基本素质的形成。有些学生可能挺困惑“总谈基础,什么是基础?就让我们看教材,做上面习题吗?上面的题我都会做了,但成绩还是上不来”.课本的确是基础的阵营,但要做到“从课本中来,到课本中去”,真正做到“把课本由薄变厚,再把课本由厚变薄”,才切实达到落实三基的目标。
经常有同学会说,我基础不好或者我初中数学就不好,作为学不好数学的借口。什么是基础?昨天学的知识是今天的基础,今天所学的是明天的基础。6班的乐秀成,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老师,判别式是什么,老师韦达定理是什么?引得其他同学哈哈大笑,但是就是在这一个个的提问中,他慢慢地积累了一些知识。现在学直线与椭圆,他也可以解出个大概。这就是基础的形成。
纵览近几年高考试卷,以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和方法为考察的重点,知识点覆盖率在70%以上。对于文科班的学生考试的成败,主要取决于这些题目的解答情况。因此,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能力的掌握是生命线。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形成相应的能力。
课堂40分钟打基础,巩固练习作后盾。教师讲完课后,及时进行巩固练习,可以使学生及时进行知识反馈,便于教师自查教学效果,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这里我们得到了班主任的大力支持,每个班都要求学生第一节课完成数学作业,并且要求学生无论选择填空都写上过程,以了解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每周我们都安排一次周练,让学生清楚自己近期的学习状况。每学期,我们还会组织一次数学竞赛,并给予成绩优秀的同学以物质奖励,提高大家的学习热情。
整理笔记有助于对认知过程的方法培养。听会、看会不等于知识就是自己,目的是要会应用。六班有个女生有次来问问题,讲题时对我提问的公式一无所知。问其原因,她说我公式都记在笔记本上了。所以笔记本并没有发挥它真正的作用。笔记并不仅仅局限于记公式,这些是需要自己去强化记忆的,笔记更重要的是解题方法和技巧积累。更有一些同学,还不知道如何记笔记,所以在高一我们进行了笔记本的展览,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重视自己作业和试卷中出现的错误,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课上集中讲,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逐一面批,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改正。要求每位同学都准备一个“纠错本”,在空闲时间或准备下一次考试时,拿出“纠错本”浏览一下,遮住纠错一栏,对着错题栏再做一遍,这样就会使“纠错本”真正发挥出其作用。有些学生意识不到改错的重要性,他们以为下不为例就行了。殊不知,没有改错的过程,就不可能从根本消除再次出错的可能。对于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将其集中总结出来,过一段时间再次进行测验,以达到使学生加深对错误问题的理解的目的。教师抓住培养学生改错的好习惯,可使学生在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时,不会犯同样的错误,避免不必要得失分。
以上是备课组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许多老师在抓落实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由于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性不强,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低,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多想一些办法,把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