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牟
摘要:异质文化在国内被接受经历了多层面的原因以及较为复杂的机制,拉美文学代表作,也是魔幻现实主义标杆之作的《百年孤独》在中国范围内的接受即为如此。在一种特定的时代语境之中,引入《百年孤独》,译介《百年孤独》,将《百年孤独》进行中国化的诠释,最后将其意识形态化、审美经典化,进而实现《百年孤独》在国内跨文化背景上得以成功地传播。
关键词:《百年孤独》;马尔克斯;中国化诠释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11-02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上世纪名冠全球的一位哥伦比亚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家,《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其代表作,而荣获了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百年孤独》,其更是将二十世纪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推向了全球范围,以此奠定了拉丁美洲文学在世界文学之中的地位。[1]本文从《百年孤独》的意识形态化以及审美经典化角度出发,对《百年孤独》进行中国话阐释,进而实现《百年孤独》在中国的持续传播,以及跨文化角度的接受与融合。
1.《百年孤独》的意识形态化
文学范畴内的意识形态化主要偏指在政治意识形态的范围之中寻找《百年孤独》在不同国家进行传播的合法性,其具体的表现在于将《百年孤独》中的政治进步性进行挖掘与反思,在肯定作者政治立场的基础上选择符合本国社会与政治实际的倾向进行中国化诠释。[2]在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化与体系的交织之下,利用国内外文学作品来将政治意识形态中保持先进色彩的一部分结合起来,在文学作品的传播过程中传播一种先进、落后,革命、反动的话语色彩。而我国在引进一些外国作品的过程中,往往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择取主要的考量在于,作品的主题是否能够在中国范围内得到被接受,以此贯之以合理的意识形态化。
在我国建国之后,二十世纪以来的外国文学作品能够在中国获得接受,首先作品在国内的传播也历经了一个意识形态化的过程。其次,作品的主要政治倾向性是符合我国实际的,以及作品具有整体上的思想进步性,因此在中国才能够获得合法传播与阐释的基础和前提。我国"文革"后的中国文学界虽日渐摆脱着政治上的干扰与控制,但是要做到绝对脱离政治环境与政治意识形态来进行文学创作与传播,这在别的国家也很难实现。因此,外国作品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合法性、合理性,对于《百年孤独》这本经典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在国内的接受与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3]
从《百年孤独》的中国化诠释以及跨文化接受方面来看,政治意识形态的作用均不可小觑。最初在我国学者译介《百年孤独》的过程中,也会无意突出该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思想内容中的政治倾向的合理性以及鲜明的进步色彩。如我国学者陈光孚等人认为《百年孤独》具有着突出的"反帝反封建的积极意义",而另外的一些学者认为《百年孤独》中所体现出来了一定的思想进步性以及积极意义,同时认为《百年孤独》表现出了"殖民者贪得无厌的嘴脸",作者自身的意图在于将拉丁美洲社会的异化问题表现出来;国内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百年孤独》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让人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进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日渐冷漠与疏远","人在人群中所感受到的不是友爱,而是极致的孤独"。
2.《百年孤独》的审美经典化
我国学者朱景冬认为,马尔克斯的作品中一大特点在于将社会与历史、政治与历史融合为一体,进而表现了作者对于社会历史事件以及社会问题等的看法,揭露了拉丁美洲的独裁者的残酷面目,进而为抨击时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传播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鞭笞社会不公,同情人民疾苦"等主题,进而反映了世态炎凉,小人物活在社会底端的悲哀以及精神状态。这从审美角度上将《百年孤独》的主题拉升了一个层次,文学的美虽然在一定的政治话语范畴内才能被接受,但是文学作品毕竟不是政治宣教的工具,它具有自身应该被传播与接受的合理性。
到了上世纪与本世纪之交,我国学者依然从政治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继续解读《百年孤独》,如著名学者段若川认为《百年孤独》不仅"向人们诠释了拉丁美洲人民贫困以及拉美地区落后现状的原因",更加通过作者的笔,促进了各国人民对于落后的思考与觉醒。[4]通过中国化的诠释,《百年孤独》中的主题变成了对于"百年孤独"的新老殖民主义的反抗,在中国范围内的审美经典化与意识形态化融合,在感受到作品自身的意识形态语言的同时,又能够突出作品的文学性以及审美性价值。
马尔克斯的创作主题为孤独,不论是从其中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中均可看出,他的作品诠释了不同的孤独。在马尔克斯的作品中,孤独一方面有着它本身的内涵,另一方面也具有了哲学上的形而上意味,蕴含着人类本质意义上的孤独,同时也代表了孤独的拉美意识。不论是文学文本的内核思想、审美意蕴,还是艺术手法等等,均需要通过审美经典化的处理,将作品中带有明显的价值判断的言论与中国的审美特性结合起来,根据中国的美学或者文学艺术的标准,将《百年孤独》中国人的文学视野打开,进而确认其文学经典地位。
3.结语
在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外文学交流过程中,《百年孤独》在国内被接受的广泛性与持久性,不仅促进了中国与国外的跨文化交流,而且也进一步推进了魔幻现实主义在国内的传播。在文学的经典化过程中,首先应当从文本内在的本质进行规定性的解读,在文学文本进行经典化诠释的过程中占据了首要的位置,进而从中国化诠释的角度来奠定《百年孤独的》的经典性文本地位。
参考文献:
[1]刘芳.《百年孤独》的"导语式"解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2]孙彩霞.《百年孤独》的双重文本与圣经隐喻[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3]黄俊祥.简论《百年孤独》的跨文化风骨[J].国外文学.2012(01)
[4]马小朝.论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原则及艺术价值[J].外国文学评论.2010(01)
读与写·下旬刊2015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