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天兰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了十多年,这一次改革对于我们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可以肯定的是,近些年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在不断改进,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但尚不能令人满意,目前主要还存在如下几个病症。
一、走向了重视语言知识教学或语言技能训练的两个极端
我国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过分关注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后,虽然大部分初中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仍然过分注重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解。因为教师担心学生活动过多占用太多时间,而没有时间讲解语言知识,从而压缩了语言实践运用的环节。另外,部分教师会留出时间专门开设词汇课、语法课,复习课中,教师也是专门给学生复习词汇和语言知识。这就使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走向了语言知识教学的这一极端。
二、初中英语教学演变成了应试技能的训练,脱离了英语语言教学的本质
英语语言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掌握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增强世界文化意识,形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英语教学一向注重英语词汇、语法的传授,过分关注学生英语书面语的掌握。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为考而教、为考而练,是多数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这样,教出来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有一套完整的初中英语语法体系,大部分学生都是分析英语句子成分和结构的行家,个个都有自己的一套应试技巧,令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汗颜。而当学生真正使用英语时,则问题层出不穷,这明显脱离了英语语言教学的目标和宗旨。
英语教学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学生表达能力,增强世界文化意识和发展思维方式方面,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从根本上脱离传统的教学“理念”。首先,为了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我们教师对每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要有新的定位和认识,摒弃教学为学生高考服务的功利思想,通过各种交流渠道与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发展语言能力的价值所在,为促进他们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笔者认为,英语语言学习的最大障碍来自于中英文思维习惯的差异和两种文化差异。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使学生拉近对两种文化认识和理解上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要体现这种差异的情境,使学生加深对这种差异性的体验和理解。
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依然占主导地位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是,当我们走进课堂,仍然会发现很多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模式:先讲语音,再讲单词,后讲课文,最后讲语法。这些语言知识的讲解仍然是孤立地进行,而不是在语境中进行。当然,也有部分教师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许多教师在一些课型,如听说课与阅读课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的尝试,而在语法课、词汇课、复习课等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在低年级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到高年级尤其是毕业年级则又采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势必又走进了应试教学的误区。
因此,作为初中英语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对现有的教学法进行审视,需要积极进行尝试与探索,调整、发展和丰富现有的初中英语教学方法,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学方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