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致脑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5-06-25 01:20朱广军李凤昌
关键词:脑栓塞亚急性脑血管

金 涛,朱广军,韩 光,李凤昌

(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 1.神经外科 2.神经内科,盘锦 124000)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是当前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常见的检查方法。脑梗死作为我国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常见病症,具有高发病率及致残率等[1-3]。全脑DSA可为脑梗死责任血管的影响诊断与介入治疗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然而全脑DSA属于有创检查,因此会引起某些并发症的发生,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为脑栓塞,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4]。因此,找出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SA致脑栓塞的危险因素对患者给予正确的临床治疗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研究对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SA致脑栓塞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组对象为2010年11月~2014年10月入住我院的312例行DSA术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上通过的脑栓塞诊断标准及《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标准。通过行头颅MRI与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确定栓塞组患者59例,非栓塞组患者253例。

1.2 纳入标准 主要包括[5]:(1)脑梗死经 CT 或者MRI证实;(2)经心脏听诊、心电图以及动态心电图等证实有栓塞来源性心脏病;(3)发病时间在6~72h范围内,行DSA术的时间为入院6h内;(4)NIHSS评分在5~20分范围内;(5)无肝肾功能不全者;(6)患者及其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主要包括[6-7]:(1)排除风湿性疾病;(2)排除肝、肾、痛风等疾病,卒中史只包括既往史;(3)排除由感染性心内膜炎、房间隔缺损、心脏肿瘤以及钙化瓣膜的钙结晶而导致的栓塞者;(4)对碘有过敏体质者;(5)排除严重的心肝肾脏功能不全者;(6)脑疝晚期,且脑干功能衰竭者;(7)不能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研究方法 对栓塞组与非栓塞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收集。手术操作者要求:五年以上神经内科的临床诊疗工作经验;接受神经外科以及医学影像学培训等;从事神经介入诊疗时间三年以上。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均采用mean±SD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均采用“n(%)”的形式表示,分别采用t及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earson单因素分析 经Pearson单因素分析,栓塞组与非栓塞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发生率、颈动脉斑块、空腹血糖、FIB、手术操作时间、抗凝药物使用及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2.2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SA致脑栓塞的危险因素进行确定(见表1)。

表1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亚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行DSA时,常常会出现一些并发症,脑栓塞就是其中的一种。国外研究者认为[8],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DSA发生脑栓塞的风险显著高于未行DSA患者。患者一旦发生脑栓塞,对临床治疗及其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对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SA致脑栓塞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对制定科学的治疗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研究通过Pearson单因素分析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SA致脑栓塞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女性、卒中史、颈动脉斑块、空腹血糖≥11.1mmol/L、FIB≥5.0g/L、手术操作时间≥30min、抗凝药物使用及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为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SA致栓塞的危险因素。高龄导致脑栓塞的原因较多,主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左心房逐渐扩大,左心耳流速减慢[7]。国外研究者Robert等报道称,年龄在55岁以上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DSA后发生脑栓塞的风险显著上升,年龄每增长10岁,脑栓塞的发病率升高22%[9]。本研究结果显示:发生脑栓塞的患者年龄均在75岁以上,与Robert研究结果一致。栓塞组女性比例显著高于非栓塞组,分析可能与女性自身激素水平低下以及紊乱等因素有关,此结论与Robert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笔者认为可能是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关。既往有卒中史的患者再次发生脑栓塞的风险较大,因此临床上应该对卒中史患者进行积极的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Dion等认为,高血压是DSA后脑栓塞的一个危险因素,而本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并不是DSA后脑栓塞的危险因素,可能原因在于统计数量较小。目前,已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10,11],颈动脉斑块是包括脑梗死与冠心病在内的各种脑血管事件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颈动脉斑块也是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SA后发生脑栓塞的一个危险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空腹血糖≥11.1mmol/L是DSA致脑栓塞的一个危险因素,血糖同时也是很多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高血糖具有促凝以及抑制纤溶效应,可使血液处于高凝的状态。同时,高血糖可使得血红蛋白糖基化而使得组织缺氧与脂肪代谢亢进,且可以促使氧自由基产生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进而血小板出现黏附以及聚集功能增强,从而加速了血栓的形成。FIB是一种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广泛参与血小板聚集以及凝血等过程,高FIB血症可通过增加血液粘滞性、增加血管阻力以及降低血流速度等而加速血栓的形成,所以它与栓塞性疾病存在十分密切的关联性[12]。本研究结果显示,当FIB水平在5.0g/L以上时,DSA后脑栓塞发生的风险性就会增加。本研究虽然证实患者的空腹血糖≥11.1mmol/L是DSA致脑栓塞的一个危险因素,同时也发现栓塞组糖尿病发病率高于非栓塞组,然而二者却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此结果提示糖尿病并非为DSA致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此类患者则应珍惜DSA检查的机会。本研究显示,当手术操作时间≥30min时,脑栓塞的临床发病率显著增加。随着操作时间的逐渐延长,导丝与导管之间的摩擦力逐渐增大,导管之中的血液更易发生凝聚而形成血栓,进而脱落且栓塞远侧血管。对于DSA后脑栓塞的预防首选采用抗凝疗法,临床实践证实华法林可以减少约70%行DSA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发生脑栓塞,且能够减少患者的致残率。虽然阿司匹林的临床效果证明不如抗凝药物治疗的效果,但是阿司匹林也存在非常显著的抗栓效果,其药物作用主要是通过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以阻断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达到抗血小板的作用。因此,对于各种因素而无法使用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则可考虑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SA致脑栓塞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是患者自身以及手术操作两个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临床上必须重视此类高危患者,且应慎重行DSA术。

[1]黄红波, 刘庚勋, 李正贤. 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脂变化的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8(3): 48-49.

[2]叶子明, 秦超, 刘莹, 等. 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全脑血管造影致脑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6(4): 384-386.

[3]肖海. 青年脑梗死患者脑血管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特点分析[J]. 河北医药, 2011, 33(18): 2772-2773.

[4]冯超, 黄敬, 刘学源.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像学研究[J].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2, 6(5): 29-32.

[5]吴郁珍, 俞祥玫, 李诸安. 急诊急性肺栓塞误诊防范[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9, 18(12): 1328-1330.

[6]王本国, 林棉, 杨楠, 等. 脑梗死后出血转化与脑微出血及其它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1, 10(8): 805-809.

[7]杨松, 周志明, 张志强, 等. 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0, 9(1): 64-67.

[8]葛华, 郑维红, 王永坚, 等. 肺动脉栓塞致矛盾性脑栓塞的临床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 21(11): 1257-1259.

[9]任海艳, 林黎明, 彭芳.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的改变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块形成和稳定性的关系[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4, 27(5): 372-373.

[10]张艳, 卢红, 张萍, 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清脂联素、白介素-8水平的相关性[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 25: 174.

[11]秦宇, 吕田, 于红玖. 内脂素与冠心病[J].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09,36: 260.

[12]刘莹, 宾建平. 新生滋养血管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中的作用[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9, 17: 954.

猜你喜欢
脑栓塞亚急性脑血管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中蒙药内外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30例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与护理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栓塞临床研究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尼麦角林注射液治疗脑血管功能不全观察
中医药治疗早期亚急性甲状腺炎验案1则
益气脑络通汤治疗脑栓塞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