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春阳,王坤宇,高巍,李晓楠,高俊杰,刘 丽
(辽宁省鞍山市中心医院老2科,鞍山 114000)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属于原因不明的一种下呼吸道弥漫性炎症性疾病[1]。本病炎症侵犯肺泡壁以及附近的肺泡腔,从而导致了肺泡间隔的增厚以及肺纤维化的发生。目前研究认为,细胞因子反应在IPF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有研究显示,机体内缺乏Th1类细胞因子与纤维母细胞的激活、胶原沉积以及瘢痕的形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3]。因此,通过恢复细胞因子的水平,就能够减轻肺基质的重构,从而起到抑制肺间质纤维化的发展。重组人干扰素-γ(IFN-γ)是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一种Th1类细胞因子,为了观察IFN-γ是否具有治疗IPF的作用,笔者在以激素为基础的治疗方案上加入了IFN-γ,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IPF患者100例,均为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IPF病例。IPF临床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于2002年制定的IPF相关临床诊断标准。患者根据入院后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给予IFN-γ联合激素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激素治疗,每组50例。研究组: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49~78岁,平均年龄(62.6±9.1)岁;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30例,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62.9±9.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IPF临床诊断标准;②无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③既往无结缔组织疾病者;④入院后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者;⑤精神正常,能够配合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胸部CT以及肺功能的检查。对照组:进行激素治疗,予0.5mg/kg泼尼松口服,每日1次。在治疗后的第4周末将口服的泼尼松剂量减半,并在3~4个月内将其剂量减至10~20mg/d,并维持该剂量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IFN-γ皮下注射,每次注射量为200U,每日1次。两组患者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分别空腹采集患者静脉血5 mL,经离心机3000r/min离心15 min后得到上层血清,并进行Ⅲ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Ⅲ,Ⅲ-C)、IV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Ⅳ,Ⅳ-C)以及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水平的检测;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胸部CT、肺弥散功能等指标的变化。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将治疗分为好转以及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数据的处理以及分析,计量资料用mean±SD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说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胸部CT、肺弥散功能等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呼吸困难、刺激性干咳、活动能力以及肺弥散功能好转率分别为52.0%、56.0%、60.0%、64.0%,对照组分别为24.0%、24.0%、28.0%、32.0%,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胸部CT、肺弥散功能等指标治疗后好转情况对比[n=25,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Ⅲ-C、IV-C、HA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Ⅲ-C、IV-C、HA水平差异均未见显著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Ⅲ-C、IV-C、HA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Ⅲ-C、IV-C、HA水平比较(例,x±s)
目前,临床对于导致IPF的病因研究较多,但至今为止,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述。已有研究发现,IPF的病理改变主要是机体肺泡间质成纤维细胞出现增生、并逐渐发生胶原蛋白的沉积,最终导致肺泡气体交换出现障碍,而临床表现则以进行性发展的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4-5]。对于IPF急性发作期的临床治疗,研究认为激素可能存在一定的疗效,其原因在于IPF急性发作期机体可能有肺泡炎的存在[6]。由于IPF在发病的初期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因此对于IPF的早期诊断率还很低。因此,一些患者失去了早期激素治疗的时机[7]。一旦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多已进行纤维化阶段。而在该阶段,激素治疗的疗效并不是十分理想[8]。所以,临床上对于IPF的治疗,尚缺乏特异性治疗的方法[9]。
近年来,病理学研究显示IPF的发生可能与Th1/Th2细胞因子的失衡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10]。因此,通过失衡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理论上能够起到抑制纤维化的进展。IFN-γ属于Th1类细胞因子,研究显示其具有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沉积、促进成纤维细胞降解,抑制致纤维化因子TGF-β的产生以及活化的作用[11-12]。因此,给予IPF患者IFN-γ治疗,能够恢复患者体内Th1/Th2细胞因子的失衡状态。
本研究就IFN-γ联合激素治疗IPF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分组观察。首先,在临床症状、胸部CT、肺弥散功能等指标方面,我们发现经过IFN-γ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呼吸困难、刺激性干咳、活动能力以及肺弥散功能的好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IFN-γ联合激素能够较大程度上改善了IPF患者相关临床症状以及肺功能。另外,我们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Ⅲ-C、IV-C、HA的水平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清Ⅲ-C、IV-C、HA水平具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IFN-γ联合激素治疗IPF能够有效提高抗肺间质纤维化的程度,从而起到改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的能力。
综上所述,IFN-γ联合激素治疗IPF,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困难、刺激性干咳等临床症状,改善其活动能力以及肺弥散功能,且能够有效改善肺纤维化的程度,值得推广。
[1]Park YS Park CM Lee, HJ. et al. Clinical implication of 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2 in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J]. Respiratory medicine, 2013, 107(2): 256-262.
[2]Sadraei, N. H., Riahi, T., Masjedi, M. R. et al.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n a referral center in Iran: Are patients developing the disease at a younger age[J]. Archives of Iranian medicine, 2013, 16(3): 177-181.
[3]万兵飞, 肖思科. 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意义[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6(4):55-56.
[4]左瑜, 安媛. 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及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临床试验疗效核心指标的评估[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4, (10):700-700.
[5]代丽, 黄英, 舒畅, 等. 儿童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16): 1236-1238.
[6]章春, 赵沈蓉. 血管趋化因子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和肉芽肿性肺疾病中的发病机制研究[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 37(7):66-69.
[7]杨智, 刘晓慧, 符晓华,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部感染239例痰培养和药敏结果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08(1): 37-39, 42.
[8]鞠善良, 李超, 王在义, 等. N-乙酰半胱氨酸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疗效的Meta分析[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3, 13(6): 717-722.
[9]Lee, JS., Kim, EJ., Lynch, KL. et al.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irculating autoantibodies in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J].Respiratory medicine, 2013, 107(2): 249-255.
[10]赵静, 刘瑞娟.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相关研究进展[J]. 山东医药,2014, 54(7): 88-90.
[11]干丽萍, 李时悦, 林心情, 等. 肿瘤标志物与特发性肺纤维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20): 3333-3335.
[12]F. Bonella, T. E. Wessendorf, U. Costabel et al.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pirfenidone for the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J]. DMW,2013, 138(11): 518-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