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雁秋,林 晨 ,陈彦华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在资料搜集、问卷调查和上户走访的调查过程中,种种迹象表明失独家庭的贫穷有点积重难返之感,因为种种原因成了他们不可逾越的鸿沟。
根据江苏省卫生计生委公开的数据中,徐州沛县“失独”家庭中,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约占17.86%;40~44周岁的约占10.71%;45~48周岁的约占11.61%;49周岁及以上的约占59.82%。结合江苏省其他地区失独人群的年龄分布可见,江苏省失独群体集中于49岁往上,总体年龄偏大。
与失独群体身体健康状况下降的速度相比,医药费上涨的速度也毫不逊色,近年来医药费虽然增幅不大,但是仍呈小幅增长的趋势。失独群体的收入来源单一,收入水平较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相对偏低,所以一般居民可以接受的费用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全国人大代表赵超在调查中发现,独生子女伤残的家庭,因医疗而返贫的家庭比例高达50%。由此可见,仅医疗费就已成了失独群体一个不小的担子,而如此病体谈何重新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
失独群体的精神状况也是制约他们创造财富的一大因素,一方面因为年龄偏大,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在衰退,另一方面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孩子的抚养费也在不断攀升,所以再养育一个孩子所要耗费的精力和财力让大部分失独父母望而却步,这就促使他们陷入孤独终老的惆怅情绪中难以自拔。
失独家庭中20%基本无收入,年收入低于8 000元的失独家庭约占2/3,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这其中也有多种因素。首先,失独家庭去世的子女大部分已经在16周岁以上,他们的离去意味着失独家庭劳动力的一大缺失。在独生子女死亡原因中,因病去世占很大比例,许多失独家庭因为替孩子治病欠下了数额不小的债款,所以在孩子去世后还背负着还债的重担。其次,调查发现失独群体中有的本身身患大病需要救助,还有部分失独者要承担孙辈的生活费,维持一个家庭最基本的日常开销相当困难。
与此同时,丧子之痛的打击很大程度上磨灭了失独群体工作、创业的积极性,加上精力、能力有限,失独父母基本没有提高家庭收入的途径。致使他们中许多人压抑、自闭,排斥大部分消费行为和娱乐活动,更没有接受投资理财新事物的欲望。
调查数据显示,有近一半的人不曾听说过失独群体这一概念,可见失独群体问题还位于社会的盲区,社会关注度不高势必造成失独群体的社会归属感不强因而他们会更加自闭。
失独群体的避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就社会公共服务而言,江苏省现有的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占比很小,社区公共服务并不完备,许多失独群体就只能囿于因失子而变得压抑的家庭氛围中。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参与者表明了对失独群体领养孤儿的提倡和支持。的确,解决失独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领养,但是我国法律对于孤儿收养的条件比较严格,门槛高,程序复杂,政府也没有具体的补助措施,导致失独群体中符合条件并且有经济实力收养孤儿的占极少数。
以上三点足以昭示失独群体的现状之难,原因之复杂。更为重要的是,透过原因,不难发现任失独群体发展下去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所以,研究失独群体返贫问题解决的意义有利于寻找合理的对策。
贫穷会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反抗情绪,失独群体的上访、失独者论坛、失独群体的诉求书都在诉说着失独群体内心的忧伤和不满。如果这些不良情绪不加以疏导,势必会让部分失独者走上与社会、与他人甚至与政府对立的境地,最终做出难以预料的行为。而解决失独群体的返贫现象可以起到安抚和鼓励失独群体的作用,让他们感受到政府的关心和群众的包容,这有助于失独群体融入社会大集体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首先,返贫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失独群体的内心世界慢慢敞开,随着跟外界更多的接触,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会不断提高,这势必拉动旅游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心理援助行业这类冷门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其次,发展新兴行业。失独群体返贫问题的解决也给养老保险以及以房养老等政策的推广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台阶,在不断的探索中我国的金融行业才会逐渐趋向成熟。同时,将互联网产业与失独群体的援助服务相融合,一定会取得超乎想象的成效。
返贫问题的解决提升了失独群体的工作积极性,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提高了他们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在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上,失独群体也必然形成一股强大的推力。致力于解决返贫问题的各类新兴行业的发展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集中闲散劳动力参与财富创造。尽管失独问题已被提上日程,但政府已有的投入并未取得明显的成效。通过对走访调查的材料分析,确定以下策略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政府作为解决失独群体返贫问题的主导力量,应该通过制定各种政策、制度完善对失独群体的补偿机制。
第一,完善补助机制,根据收入层次、消费水平、家庭状况的不同,进行分层次,高效益的补助金发放;出台有关失独群体领养孤儿的优惠政策,放宽失独群体领养孤儿的条件,对领养孤儿的失独家庭给予补贴。第二,政府应提供医疗补偿,让失独群体在看病就医方面享受优惠,比如开通绿色通道,让他们免于挂号排队等待时间长的问题,摆脱住院、手术需要监护人签字的限制,享受更大的优惠补贴,使他们买得起药,看得起病。
“行为经济学”中有这样的观点“心理因素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解决返贫问题应紧紧抓住心理援助这一途径。
首先,在数量上做出提升,成立更普遍、全方位、深层次的心理疗养机构,扩大心理疗养师的队伍,鼓励更多的心理学学者参与实践而非停留于理论研究。其次,提高服务质量,要改变心理援助未被普及接受的现状,就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上门为失独群体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缓和睹物思人的悲伤情绪,让他们慢慢接受并主动尝试这项服务。从长远角度看,加强义工组织的建设也极为重要。在这个越来越注重发展型救助的时代,应鼓励学生参加义工,利用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有效地帮助失独群体主动脱贫。
李克强总理曾多次表明:“能给市场做的尽量还给市场。”在失独群体社区疗养院和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中,政企应通力合作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在“PPP模式”下,政府要扮演好指挥官的角色,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做好建设项目的规划。企业参与投资建设,政府还应给予类似税收优惠、贷款担保等财政补贴,对试点项目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企业要牢牢把握这个机会,在政府的扶持下,建立正真使失独群体受益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企业作为中间者,打通政府、企业、群众的三方联系。
互联网的普及性和便捷性促使它在失独群体的援助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借助互联网这个文化传播的媒介,将失独群体的返贫现状以图片,文字,视频的形式在网上传播,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其次,心理援助和养老服务要用好互联网平台,通过在线视频的方式及时地与失独群体进行交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还可以引导失独群体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社交娱乐,投资理财,拓宽他们创造财富的渠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解决返贫问题的根本还是要解决失独群体的经济问题。社区作为与失独群体紧密相连的一部分,是帮助失独群体返贫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成立社区基金会致力于完善社区服务,帮扶困难家庭,能切实有效地惠及失独群体,社区基金会需聘请经验丰富的工作者,政府也要给予社区基金会一定的政策优惠。
对于失独群体自有资产,可以实行第三方理财机制,让资深的第三方理财机构按照失独群体的实际状况帮助他们分析理财的需求,通过科学的方式对失独群体的财产进行专业化管理。
三十年前,失独父母是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做出了牺牲,三十年后,他们失去了唯一的孩子,“返贫”带来的困难不应让他们独自承担,全社会都应施以援手。然而要彻底解决失独群体面临的返贫问题,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去改进,去创新,给失独群体温暖和希望,让他们有信心、有动力去创造新的人生价值,真正走出阴影,摆脱贫穷,收获幸福。
[1]孙晓梅.中国“失独家庭”现状与困境[N].中国妇女报,2014-03-18(B1).
[2]简迎辉,包敏.PPP模式内涵及其选择影响因素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4,(12):24-28.
[3]马一.当代中国失独家庭救济机制的系统建构[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