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
贵阳飞往西安的飞机上,一个女孩,对一位陌生男士“一见钟情”了。同时,她也觉得那位男士对她应该也有好感。“我上飞机找座位时,他已落座了,就坐在我前面几排。当时我俩的眼神突然就对在一起,还都冲对方笑了一下。”而且“巧合的是,飞行时,我看见他往后看了几次,像是在找人,看到我就笑一下再转过头去。就连下飞机时,他坐在前排可以早早下机,但他迟迟没动,我走过他身边时,他还冲我笑了一下。”“一般人哪会跟陌生人微笑?我当时就对他蛮有好感。看起来就是那种很实在的人。”
下飞机后,王女士错过了这位男士,为了找到他,王女士找到了西安的媒体,请他们帮她找人。在各方努力下,几经周折,人找到了,只是对方已经结婚,且是准爸爸。而那几次友好的微笑是因为该男士从事服务业,习惯了对所有对视的人友好地打个招呼。
这是西安的华商报登出的新闻,新闻里有王女士的背影,身材纤细,长发柔顺,记者说她从事商业,声音温柔、亲切,方方面面都像个理性的人。她也说,自己保守腼腆,这次的事让身边的朋友都觉得她疯了,而她则“不想留下遗憾”。
新闻下面的留言,很多观众都支持她,都认同她的勇气。
我想的是,一份职业化的微笑和不经意的回头,竟能被人过度解读成这样,我们到底怎么了?
前两年,作家池莉发过一条微博,引起很多人讨论,她说:“地铁里,外国人对乘客微笑,微笑的回报率99.9%。我的一位朋友做了一个实验,连续多天,进地铁就对人微笑,微笑的回报率0%。”
当时对这条微博并不在意,现在才发现它的意义——原来一个鲜有微笑的社会,会让人对微笑过敏到这种程度。
人与人相处,误会总是难免的。看过一篇国外的微型小说,面包店的女店员发现店里有个奇怪的顾客,他衣衫褴褛、头发蓬乱,双目无神,瘦得可怜,每天都只买个已经放硬了的、过期的白面包,低着头,匆匆来匆匆去。渐渐地,女店员对这个顾客产生了无比的同情,她想像他困窘的生活,因无望而痛苦,每一次出现,都仿佛在默默求助……终于有一天,她偷偷在他要的白面包里夹了厚厚的奶酪,并幻想着,他下次,会如何带着谢意光临。
不用等到明天,很快那男人就来了,怒气冲冲,冲着女店员大喊:“是谁,是准在我的白面包里夹了奶酪,我的画全毁了,我辛苦画了好几个月的画全毁了……”原来,这个男人是用放硬的白面包当擦子擦去画上多余的线条。
我国的成语“疑人偷斧”,也是一个关于误会的故事: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注意那個孩子。发现那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像偷了他的斧子的样子,不久,他在刨土坑的时候,找到了那把斧子。再看邻居家那个孩子,再也不像偷过斧子的样子了。
越觉得像,就越像,比如这次王女士的遭遇,她所举的男士对她有意的证据——微笑、回头、没有立即下飞机。实在不是怎么拿得出手的证据,但她觉得是,就会越想越觉得是,最后变成了某种有着深刻含义的召唤,让人奋勇向前,成就了报纸社会新闻版的头条。不知道那个先生的老婆会不会从此不准他对陌生人微笑,尤其是女人。
随着男女平等,社会开放,男女相处的机会会越来越多。对于年轻人而言,也许每一次友好的相处都可能引申为爱情,但男女之间,爱情不会那么多,更多的是人与人的平常关系,欣赏、同情、理解、信任,或者,就是单纯友好的陌生人。所以,如何学会友善地对待别人,同时,接受对方单纯的善意,温和地相处,心起涟漪时提醒自己不做过分的解读与联想,也许也是开放社会的情感必修课吧。
(摘自《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