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是约定,更是归期

2015-06-24 01:02叶忠惠
幸福家庭 2015年6期
关键词:门楣闽北赛龙舟

叶忠惠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端午节是为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晋人南迁,端午习俗以及与这习俗有关的如包粽子、赛龙舟、赶庙会之类的民俗一起被带到闽南,与当地闽越族人的“龙子节”结合在一起,形成闽南特色的端午节。

盛行于闽南(石狮)的“海上泼水节”是端午节的延伸和发展。“海上泼水节”源于蚶江和台湾鹿港对渡交流,始于明,盛行于清,它承载着无数台胞和海外游子关于“老家”的梦。政治风云造成两岸同胞隔海而居,但是,大海阻挡不了两岸同胞的往来和交流,每年端午,台胞们都会排除万难跨越海峡回大陆参加“海上泼水节”,消解他们对老家的思念。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岁月的淘洗,“海上泼水节”被涂抹上了浓重的地域色彩和政治意味,而今,人们给了它一个时尚称谓,叫“海峡两岸对渡文化节”。

今年,我和儿子一起亲历了“两岸对渡文化节”。

从石狮市区驱车进入蚶江后,行人骤然多了起来,宽阔的街道挨挨挤挤、人头攒动,巨大的人流缓缓涌向设在后垵澳古渡口的开幕式现场。我们穿过拥挤的人流,从观礼台左侧的安检口进入海堤,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海面上王爷船巡海、赛龙舟、海上捉鸭、海上泼水等民俗活动。这条船上的人舀起冰凉的海水不顾一切地泼向另一条船,被泼到的人立刻回击,人们大声尖叫起来,哗哗的水流声、水手们的呐喊声、岸边观众的欢呼声和哗哗的海浪声连成一片,嘈杂的声响此起彼伏,引来了数不清的摄影镜头和无数惊叹的眼神。

抓到了,抓到了!突然,水面上冒出一颗黑乎乎湿漉漉的脑袋,紧接着是赤裸的上身和一只举过头顶的鸭子,鸭子被反着翅膀夹在那双有力的大手上嘎嘎直叫,即刻,岸上又欢呼雀跃起来,儿子好奇地问:“爸爸,鸭子可以捉回家吗?”

“当然!”

“我也想去捉!”

“等你学会了游泳再说吧。走,咱们看赛龙舟去!”

不远处的海面上锣鼓欢声震天,吊着长布条的彩球在海面上随风摇曳,随着波浪上下沉浮,似乎要把吊挂气球的小木船连根拔起。鼓乐中夹杂着断断续续的爆竹声,热闹的海面好似一幅充满喜庆和欢乐的巨型油画:闪耀着粼粼波光的蔚蓝的海面上,装饰一新的龙船来往穿梭,身着盛装的水手们吼着嘿唷嘿唷的号子整齐划一地摇着手中的橹,拖起长长波澜的龙船在水手们整齐的夯声中向前疾驶,雪白的浪花在船头时隐时现……

虽然置身其中,虽然“对渡文化节”的气氛比我老家端午节的气氛浓郁得多,场面也热闹得多,但是我们这些异乡游子过节的感觉始终如隔岸观火,无法真正融入到节日的欢乐气氛中去,过节的心情与热闹的节日格格不入。外在环境越热闹,我心里却越孤独。因为,这里不是老家,这里的空气无法消解我对老家的念想。

所以,汹涌的海峡怎能阻隔漂泊的游子对家的渴望?端午是游子与老家的约定,更是游子的归期!我想起了我的闽北老家,想起了老家的端午节,我想念老家才有的那浓浓的粽香。

在我的闽北老家,端午节前,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男人们上山摘包粽子用的麻竹叶,女人则带着孩子们上山采艾草、菖蒲和桃树枝,然后用红头绳将其捆扎起来,貼上表征“虹”的红纸片,挂在门楣上“祛鬼禳邪、驱虫祛瘟”。孩子们才不管什么祛鬼禳邪,只在大人忙碌的间隙,摘来桃树的枝条,你追我赶,嬉戏打闹。然后争先恐后地奔跑着搬来小木梯,爬上门楣悬挂“小捆儿”。青青的“小捆儿”贴上鲜红的纸片,悬挂在古老的黝黑的门楣上,充满生机和喜庆。包粽子是闽北老家端午节里最重要的事儿,碱粽做法很费周折,得将粳米放进草木灰泡制成的碱水里浸泡一整天,再捞出用麻竹叶包裹成四角形,正中处用棕树叶撕成的条儿轻轻一扎,便大功告成了。碱粽里头不加佐料和调味剂,煮熟后蘸白糖或蜂蜜吃。另一种是咸粽,因其味咸得名。咸粽做法要讲究得多。

这时,龙舟赛还在紧张地进行中,喧天的锣鼓,打断了我们对老家粽子的回忆。我们愉快地回到家中,并且约定,明年全家一起回闽北老家包粽子,陪姥姥过端午节。         (摘自《福建文学》)

猜你喜欢
门楣闽北赛龙舟
赛龙舟啦
丘树宏的诗
闽北水土保持科教园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赛龙舟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峥嵘岁月里的闽北红军医院
馨香纪
家训挂门楣 家风润人心
端午赛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