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力:打造设计领域的“明日之星”

2015-06-24 15:52明星
中关村 2015年6期
关键词:明日之星大师艺术设计

明星

他不仅将世界先进艺术类院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引进来,还把世界工业设计领域的前沿思潮带进了这所学院。

一位优秀的设计师,一个学院的灵魂守护者。

孙大力就是这样的人物。

这位德籍华裔的国际知名工业设计大师、德国知名跨国集团的高管,多项国际艺术大奖,设计大奖获得者,于2011年获选国家人才引进项目,不远万里,从德国来到北京工业大学担任研究生导师。首期任教项目完成后,学校任命他为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作为外籍人士,他也成为北京市人才政策改革落实在现实中的体现者。

作为学院的掌舵人上任后,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教学和管理改革。不仅将世界先进艺术类院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引进来,还把世界工业设计领域的前沿思潮带进了这所学院,让学生们有了更多的面对面地接触世界一流的设计大师的机会。

不仅如此,他还注重创新与文化的传承。2014年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即明确学院定位,打造学院特色,加强学院学科办学基础,向学校积极申请新专业的申报,经学校向教育部提出申请设置工艺美术系和美术系,让那些热爱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年轻人加盟于此,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时也为国家工艺美术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资源储备。2015年4月,这一专业终于被教育部批准开始面向全社会招生。

他对记者强调,“艺术设计学院培养的是精英设计类人才。”而做到这点,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有一个“传承与创新,开放与融合”的姿态。为此,他将其作为学院的办学宗旨,让每个人能够时刻认识到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以下是访谈部分:

《中关村》:一个好的工业设计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孙大力:工业设计是一门应用学科,作为一位工业设计师,不仅要有美学修养、设计能力,还要有一些全面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我之所以被邀请来这里任教,与我个人的经历是密切相关的。我在德国西门子公司做过设计师、项目经理、产品经理、营销经理,负责过销售、市场推广,后来接触到质量控制、加工工艺的管理,甚至还有物流环节。可以说,我具备一个比较全面的企业工作经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性,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的前提条件。

那么,我们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设计师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现。首先,一个好的设计师要有热情,有创新的能力和洞察力,较高的专业视野,对美的事物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和直觉。第二,也是更为重要的,要能够以理性的逻辑系统来完成相关的课题分析研究工作,简洁明了地表达观点和成果。第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专业的细分,一个好的设计通常是由一个团队来完成的,而非一个人。这就需要设计师具有团队合作的意识,不仅熟悉掌握表达自己能力的工具,还要拥有理解包容他人的沟通能力,这是协同创新的必要前提条件。

《中关村》:您履新院长一职后,立刻着手做了哪些事情?

孙大力:2011年,我接受北京市领导的邀请来到这所学校,最初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3年任期后当选这所学院的院长。上任后,学院就申报了工艺美术为学校的特色专业。我希望未来可以有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原意将传统工艺美术作为终生追求的一项事业,依靠它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除此之外,工业设计在中国还是一门新兴的专业,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这一专业,但是相当一部分院校没有满足开办这个专业的硬件条件,有的教师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这就会产生一些问题。我们看到大批艺术类院校扩招学生,但是否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却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基于此,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抓住机会,提前参加并完成了2014本科培养方案评估,通过评估,系统地剖析自我,发现问题,明确定位,为提高培养人才质量,从招生开始入手,一定要符合学科客观规律,不能是一刀切,每个专业特点不同,我们必须尊重这些特点,制定有自己学院特色培养的方案,走访兄弟院校向他们学习取经,组织了多种教学模式讨论,包括课程群、项目制、工作室制、问题导向制,相互交叉式等,到底什么样的方式更适合这个学科培养人才的需求,“合适”,意味着打破常规,不一定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也不一定是西方所谓先进的,而是适合我们所制定的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办学条件和资源,符合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更重要的社会未来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标准。

《中关村》:德国艺术类院校对您的教学理念有什么影响?

孙大力:多少会有影响,特别是在我们学院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培养方案的修订上,能够找到德国知名艺术院校的先进管理理念的印记。

首先,从管理体制上,我们做了一些创新的尝试。这个学院从建校之初是一所中专。后来逐渐升级为大专院校,再到本科院校,近年申请到了研究生的培养资格。资格升级了并不意味着育人质量提高了,体制不调整很难把本科和研究生的工作区分开来,一个部门负责两类不同的管理工作状况必须调整。我们对与理论研究教学相关的教师进行了调整,单独成立理论研究中心,配合学校向研究与应用型大学转变打下基础。我们将实验室进行了统一管理,所有实验室面对全院开放,所有专业都享有对实验室的使用权。今年,我们加大力度实施改革,在管理体制上、培养方案制定上、相应规章管理制度上、对学生的要求上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和实施方案。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明确强调了课程是为专业服务的。我认为,教师的教学要侧重于带领学生做课题。这个学期,家具设计专业的课程群就由我来负责,系主任及相关教师来配合完成这学期教学任务,这一专业的其他课程都是围绕本学期家具设计来制定的。我希望,学生从这里走出去后,可以拿出一系列有说服力的设计作品呈现给用人单位。

再次,对于艺术类院校,国际交流很重要,对此我们也很重视。包括邀请很多国际上知名的设计大师来学校开为期几天的工作坊,工作坊是以一种项目合作的方式展开的,形式是长期的,可持续的,更具有落地性,相关的大师都被聘为我们学院的客座教授。在固定的一段时期内,大师辅导学生完成课题,遇到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亲身感受大师做事做人的风范,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及对专业的热情。

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们已经邀请到德国斯图加特美术学院院长、工业设计教育专家克劳斯·雷曼先生(也是我的导师),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研究生部主任ANDY·OGDEN,日本著名建筑与工业设计师黑川雅之先生,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先生,日本著名结构师新谷真人,日本七宝烧领域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高桥通子女士,德国宝马汽车公司高级设计师乔治先生,慕尼黑国立造型艺术学院首饰专业教师镰田等国际知名设计大师来学院开设他们的工作坊。我们特邀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导师柳冠中,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高级工艺美术师唐克美女士担任我们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为我们学院的学科发展和学术水平把关。

《中关村》:工艺美术专业在学科设置上处于什么战略地位?

孙大力: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可以说,诸如漆艺,花丝镶嵌、景泰蓝、玉雕、牙雕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设计教育是这所学校的基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校培养出很多传统工艺美术领域设计人才。目前,39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里,有19位是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但在这一领域,正面临着人才断层的严重问题。大师级的人物都已经迈入古稀之年,三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极少掌握过这些技艺。对此,学院感到身负重任。当然工艺美术也是我们特色专业,是我们学院发展的目标之一。

从教学上来讲,要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为这是一个心、脑、手、眼整体协调的工作。具体来讲,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理性地分析问题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去发现设计过程中的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路径,从而找到创新的亮点。培养学生的技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适合他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其要从观念上有所改变和提高对品质的理解。

强调实践是我们学院的传统,硬件设施的配置就可以看得出来,我们有金属、木工、陶瓷、雕塑、丝网印刷、服装、染织、摄影、动剪、漆艺、首饰金工等十几个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实践学习的场所;以及专业图书馆、工作室、“博物馆展陈与空间实现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艺美术馆”使学生更直接地感悟中国传统设计文化; “视觉艺术馆”和“学生展厅”更是学生了解当今艺术设计动向和自我才能展现的空间。

《中关村》:传统手工艺属于身手相传的技艺,能否进入课本实施标准化?

孙大力: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是几代人的话题。我个人认为,我们的教育应该从两个方面举起并进,一部分坚守,把传统工艺扎实的传承下去,最大限度地做到与传统保持一致,使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别在我们手上失传了;另一部分创新,如何创新这是更大的话题了,一句两句也说不清楚,燕京八绝都是为皇宫设计的,今天皇帝不存在了,我们的绝活儿为谁服务?创新什么?为什么创新?设计师的责任是什么,对后代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对文明的责任。坚守必须守住标准,严格执行。创新意味摧毁后从新建立,强调独到之处。每个人对审美标准不同,培养学生的个性,尽可能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作为艺术类院校的教师,这是我们应该具备的能力。如果落实到文案上,我编写的课件,肯定与其他教师编写肯定是不同的,这里标准是学生毕业时符合我们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是说毕业生应该是基础扎实、视野宽广、思维活跃、实践和动手能力强、具有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的专业人才。

《中关村》:如何打消这样的一种顾虑:传统工艺美术要经过几十年的累积才能“功成名就”?

孙大力:传统工艺美术不是急功近利的专业,而是一个培养精英的专业,不能过急,前面说的19位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也是30多年前毕业,30年后才成为大师的。像漆艺作品,从一个创意到成型为产品,至少要上多少遍灰,刷几十道漆,多少遍打磨,抛光,在特定湿度,温度下荫干时间多少天。所以,我们这个专业招收的学生,就要求他们热爱这个专业,能够浸在工作,要有使命感,持之以恒的态度,对未来的职业道路有清楚的认知。我们在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制定了明确的导向,希望学生考前就对所学专业有所认知,带着个人兴趣报考,带着理想来到这所学校。

在德国艺术设计类院校,部分学生入学前就已经受过其它专业的高等教育并毕业;有的接受过三年的职业技能教育,都有了相应的人生阅历,基本价值观已经形成,学习目的明确,对专业的热情非常明确,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教授的认可,考入学校进行学习。

链接:孙大力,中央“千人计划”,北京市“海聚工程”入选者,北京市特聘专家,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猜你喜欢
明日之星大师艺术设计
大师剪我也剪
《星.云.海》
《花月夜》
萨沙
WEY VV6:智能汽车明日之星?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乌合之众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
大师谈翻译永不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