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从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形成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的意义建构。那么,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媒介,也应该为学生创建有效的情境,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在信息技术教材中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可以使信息技术知识更接近现实生活,在使课程变得生动、有趣的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身临其境,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为何要在义教信息技术教材中创设情境
1. 建构主义是重要的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也就是说,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1]那么,究竟什么是情境?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应该如何创建情境呢?情境是指与参与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和环境。情境创设,就是要根据学习内容创设带有目的性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2]这就对教材编写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应仅仅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应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在教材中,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教材编写者一般适当创设一定的情境,而情境的创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反映了教材编写者的理念和意图。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创设情境就是模拟生活情境,使信息技术知识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2. 义教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了需要进行情境创设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具体运演阶段,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该阶段的儿童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从现实开始,以一种具体的注重实际的态度,采用各种具体运算技能,纯粹根据可觉察到的现实(具体问题情境)去解决问题。因此,他们的思考离不开可觉察的经验事实这一基础。[3]学生从小学阶段进入初中阶段后,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教材编写者仍然需要尊重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认知特点,在教材呈现方式上力求呈现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照顾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关注每个学生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使学生在提高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同时,增强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
创设情境时应坚持的原则
1. 引人入胜
一个引人入胜、有趣的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用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2. 不能偏离现实生活
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联系生活实际,积极思考。
3. 不能偏离教材内容
情境的创设应能起到“脚手架”的作用,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在呈现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尽快理解学习目标方面起到导向作用。
4. 不宜过多
情境创设只是教材设计中的一个辅助内容,切忌情境创设过多,费时又费精力,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具体的情境中,而忽略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喧宾夺主。
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
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创设情境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化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不同的情境在不同类型的内容学习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在编写教材时,要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而创设不同的情境。
1. 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先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4]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而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意识。另外,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创设的问题情境要难度适中,使学生在现有的水平上能跳起脚够到“问题”,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可以从多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在课前的导语部分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提出本课学习中应探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教材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考,学思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利用《画图》软件中的橡皮工具擦除图像时,给出一个出错的问题情境:为什么有的同学用橡皮工具修改图形时,会出现擦不掉的现象呢?并配以出错的画面。这时,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由自主地进行思考。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给出“使用橡皮工具时,并不是简单地把图形擦掉,而是把图形擦成和背景色一样的颜色,所以擦除操作前要注意把背景色设置成画布的颜色”的知识点。通过在教材中创设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学思结合,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使思维在问题情境中得到提高。
2. 创设任务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任务类型的情境创设,是以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完成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巧。任务类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中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提升学习欲望,自信地解决任务和学习知识。
信息技术课程中涉及很多操作类的知识与技能。这些内容仅仅依靠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是比较枯燥的,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材中呈现这类内容时,可以创设与当前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任务类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从而围绕一个目标,通过上机操作完成一定的任务,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
在信息技术教材中设计任务类情境时,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自主学习。[5]如在介绍程序设计时,就比较适合给学生设置有难度的任务,引导学生完成探究。
3. 创设故事情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创设故事情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一般来说,可以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创设三种故事情境。
(1)全书的背景故事情境。考虑到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信息技术教材要追求版式设计上图文并茂、插图和图像生动有趣,可以设计一些动漫人物穿插其间,从整本教材中营造出吸引学生兴趣的情境,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教材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人教版义教信息技术教材中历来注重创设全书的故事情境,在教材的开篇引入学生和教师角色的动漫人物,“学生”问,“教师”答,或者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由“教师”动漫人物解释出来,从而为枯燥的原理知识赋予了活力,学生也会有足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进一步学习。
(2)开篇的引导故事情境。可以在教材的每一课或者每一节内容的开篇,以一组图片、一段话、一个场景作为开篇,创设一个与本课或本节内容相关的故事情节,在吸引学生注意的同时,适时地推进学习内容。例如,在教授Flash动画制作时,可以在内容开始前,放置一组Flash动画效果图,然后由动漫人物引导着一步步分解动画的原理及制作过程,使学生更易进入课程内容。
(3)篇后的历史故事情境。在信息技术教材中教授的不只是计算机操作,还需要渗透一些信息技术人文知识,比如信息技术历史上名人的事迹、信息技术发展历史的小故事,等等,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和信息量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真正的魅力。例如,在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后,可以介绍一下最早的计算机ENIAC是如何诞生的,如何进行工作运算的,还可以介绍计算机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微型计算机的。这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都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在编写义教信息技术教材时,要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从教材内容的需要出发,创设最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喜欢信息技术教材,促进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编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