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东+张晋
语文是高考的半壁江山,作文又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审题几乎就是作文的整个江山。谁都知道,审题一旦有误,作文就毁了,语文就塌了。所以在作文界有两句话:立意决定高下,审题决定生死。
既然审题决定生死,我们当然要认真对待,马虎不得。但究竟怎么审题才能确保立意准确无误呢?
新材料作文现在基本上一统天下——之所以称它为“新材料作文”,是因为它综合了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特点。从形式上来看,它是话题作文,体现了开放性;从本质上来看,它又是材料作文,非常注重审题。只是新材料作文题目内容丰富,可写角度较多,需要我们展开多向思维,选准最佳角度而已。
下面我们就针对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这两种作文类型进行审题、立意的指导。
☆★[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的审题不容忽视,练好它是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基础。新材料作文一旦确定了论点和方向,也要按照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的审题、扣题方法来写作。
例题一:
作家刘墉在其作品 《方向》 中写道: “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 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 ”
请以“心中有座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 800 字。
“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结合刘墉的《方向》,我们不难知道,这座山是方向所在、理想所在、目标所在。山永远在那里,召唤着我们。把握这个大方向之后,我们用切分法来审“心中有座山”这道作文题。
第一步,整体审视题目后,开始切题。
“心中有座山”,我们可以把它切分为四个部分:①“心中”;②“有”;③ “座”;④“山”。
切题而形成的每个部分,一要最小,二要能独立运用,确保审题到位。
第二步,根据切分的词语,依次辨析其内涵。
①“心中”是名词,作主语,表达处所、位置。
②“有”是动词,表示存在。
③“座”是量词,表示山的数量。必须写一座山,不能写很多山。
④“山”是名词,做“有”的宾语。很显然这是比喻说法,既可实指现实中的山,也隐喻如山一样的象征物。
第三步,根据辨析的情况,确定立意方向。
“心中有座山”。谁的“心中”?为什么是“心中”?从空间上来说,“心中”就是不在眼前;从时间上来说,“心中”可能已经过去,可能还没到来。再往下问:为什么一直在“心中”?要不就是梦魇,没办法抹去;要不就是最爱,不愿意忘却。结合材料的倾向,应该是后者。不妨再联想,这座“山”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有”之前是什么情况?“有”之后又有什么反应?还可以进一步假想,“有”之后如再失去或者已经失去又将如何?
本题最关键的还是对“山”内涵的界定。“山”的内涵决定了文章所能达到的高度。那么,把握“山”的特点和内涵,就成为文章成功的关键。
“山”高大、沉稳、厚重,但也会沉重、压抑、遮蔽。“山”还是很多东西的象征,比如友谊、爱情,比如某种文化,某种精神。总之,在对“山”的把握上,既可以是实,也可以是虚;最好由实到虚,但最核心的部分肯定是虚的。
最后一步,确定文章写作的思路。
如果写成记叙文,要写出心中何时有座“山”,自己是如何认识和品味这座“山”的,还要写出这座“山”对自己的意义和影响。行文要注重细节和场景描写,写出自己的心路历程。最好由实到虚,虚实结合。
如果写成议论文,要分析“心中有座山”意味着什么?“心中有座山”有什么结果?“心中没有山”有什么后果?对比分析,观点鲜明。重要的是,要深入现实,人们心中为何没有“山”了?使得文章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
譬如在这次作文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文章是这样写的:
第一段由愚公切入,通过多年来愚公形象挥之不去,把“心中”落到实处。
第二段话锋一转,“愚公所搬迁的,当真只是家门口的那一座山吗”,把文章引向深处。
第三段承上,中国文学强调意象,甚爱象征。由此推出“山”之象征意义——险阻和困难。至此,“山”既是愚公所移之“山”,又是愚公战胜险阻和困难的精神之“山”,甚至就是愚公自身。
第四段再一转,对愚公提出质疑。其一,愚公的坚持并未取得胜利;其二,愚公为什么不搬家。通过质疑,拨乱反正,挖掘出全文的核心。愚公的心中之所以始终有这座山,一是因为愚公的自我求证,二是因为他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最后,由代表陆地文明的愚公联想到代表海洋文明的圣地亚哥,两个犹如文明的大山一样的人,交相呼应。他们所构成的“原型批判”更足以说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而每个生命无非是一场移山之旅。
☆★[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主要有两种类型,我们逐个谈。
一、叙事类
不管是简单的叙事类材料作文,还是复杂类叙事材料作文,我们都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具体的审题步骤有四步,我们结合下面的例子来谈谈。
例题二:
读寓言《滥竽充数》,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定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第一步,概括主要事件。(略)
第二步,筛选主要事件中的有效对象。
南郭先生、齐宣王、齐湣王、三百个吹竽的人。
第三步,概括有效对象的具体行为。
①南郭先生先是滥竽充数,最后实在混不下去了,就只能逃走。②齐宣王喜欢听三百个人一起吹竽,结果让南郭先生钻了空子。③齐湣王喜欢听独奏,吓跑了南郭先生。④三百个与南郭先生一同吹竽的人相安无事,没人举报南郭先生。
第四步,分析主要对象具体行为的内涵,然后分对象立意。
①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最终一定会被戳穿;要练就一身真本领,真金不怕火炼;混不下去赶紧逃,绝不占着茅坑不拉屎;②齐宣王:好大喜功者最容易被人蒙骗;③齐湣王:有效鉴别人才的办法是,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④三百个吹竽的人:对周围不正之风听之任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三百个人当中也有不少滥竽充数者,所以大家明哲保身,害怕拔起萝卜带起泥。endprint
对于叙事类的材料作文题,我们要抓住对象分析,这是发散性思维,能够使我们拥有更多视角,获得更多立意,最后选择最佳立意。如选择次要人物,一定要选他们在主要事件中推动主要走向的那方面立意。比如,那三百个吹竽的人尽管不是主要人物,但他们对整个事件起重要作用。他们与南郭先生朝夕相处,应该对南郭先生的水平一清二楚,但却做了沉默的大多数,无形中促成了南郭先生的骗局,这就可以拿来做文章。
当然为了保险起见,还是要聚焦于主要对象在主要事件中的主要倾向,也就是聚焦于南郭先生,这是叙事类材料作文的主旨,一般最为切题。但写的人也会较多。如果想要逆向思维,基本上要选主要人物,比如肯定南郭先生“知耻而逃,没有占着茅坑不拉屎”,进而联系现实,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尸位素餐的人,文章就很有现实性和针对性。
我们还可以用联系的观点,从对象关系上来立意,比如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蒙骗过关,除了自身善于行骗,还有两个外在必备条件。其一是齐宣王好大喜功,喜欢宏大叙事;其二是三百个吹竽人明哲保身,没人揭发南郭先生。联系各个对象整合观点的好处是,能够始终聚焦于主要事件,全方位找到关联,由果索因,能挖掘出材料的深刻内涵。
二、哲理类
哲理类材料作文题有两种,一种是哲理名言,一种是诗歌。这类作文题常以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出现,其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有些是互相补充关系,有些是互相对立关系,需要学生做出正确的界定,或求同,或求异,寻找最佳立意。哲理类材料作文题的审题步骤有三步,我们结合下面的例子来谈谈。
例题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①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黑格尔)
②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
第一步,审读材料,尽量用哲理语句中的关键词概括名言的内涵。
从黑格尔的话中,我们可以提取“现实”与“合理”这两个关键词,其内涵是“肯定存在的现实性和合理性”。对于鲁迅的话,根据连累而及的原理,我们尽量围绕着“现实”和“合理”来思考。所谓“此”指生活的现实,所谓“对”就是合理。这句话意思是“现实从来都是这样,就是合理的吗”。很显然,鲁迅在质疑现实的合理性。
第二步,找到哲理名言之间的关联点,界定它们之间的关系。
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就是对“现实和合理”的思考。它们之间构成一种对立关系,一个认为“现实存在即合理”,一个认为“现实存在的未必合理”。
第三步,结合关联点,即“现实”与“合理”的辩证关系,联系现实和我们自己的材料积累,确立写作角度。
①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所以我们要正视现实,不逃避。
②现实的未必是合理的,所以我们要大胆革除现实的不合理因素。
③合理的未必能成为现实,但我们仍然要有信心去推动。
确定最佳立意之后,就是拟定标题,我建议直接用论点做标题。譬如《存在未必合理》《正视现实不逃避》《高举乌托邦的大旗》等。
确定标题之后,如何提出论点,也就是援引材料和入题比较重要。我的观点是,不要照抄材料,简单归纳材料,引出矛盾,旗帜鲜明地摆出自己观点。
多材料的非连续性文本,也有可能是同义的。下面请看例题四。
例题四: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①“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鲁迅)
②“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蠢材。”(俗语)
按照刚才的步骤来审读材料,这两则材料都是赞扬“第一个”的可贵。中国人向来都缺少创新精神,提倡“第一个”自然有现实的合理性。但我们也可以反其道用之,立意为《为第二个喝彩》,文章可如此展开:人人都赞美“第一个”,我却为“第二个”喝彩。
首先,从勇气上来看,“第二个”看见了“第一个”的坎坷、陷阱和深渊,还拼命往前闯,难能可贵。其次,从境界上来看,“第一个”吃螃蟹后有名利作补偿,“第二个”看到桂冠被捧走,依然为真理欢呼。再次,从“第二个”对“第一个”成果的扩大、验证来说,“第一个”真正的痛苦不在于他前方无路,而在于他后无来者。
最后,从现实的针对性来说,正因为社会贬斥“第二个”,导致我们推广一项成果,比发明创造还要难上一百倍。
诗歌类的哲理性材料作文题目的内容是现代诗或古诗,此类题目的审题难度大。具体的审题方式是感性材料,一定要理性立论。诗歌多用意象,所以我们一定要化实为虚。
例题五: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蜡烛
不惜身上膏,化作千尺明。
陪人依窗读,照人赴前程。
默默发光热,从不慕虚名。
一心贯始终,为人尽忠贞。
第一步,理性分析,看材料整体上写什么,可分为几个层次。
这则材料整体上写蜡烛,可分两个层次。一是蜡烛自身做了些什么,也就是“不惜”“化作”“发光”“不慕”“一心”。二是蜡烛这样做的目的何在?是要“陪人”“照人”“为人”。
第二步,化实为虚,看材料中有哪些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如何关联材料。
《蜡烛》诗明显是咏物诗,托物言志,所以,我们要化实为虚。关键词“发光热”“一心”表达的是一种奉献精神。这种奉献精神最可贵的还在于它不仅奉献了,还作出了自我牺牲。
第三步,概括主旨,确立最佳立意。
仅仅立足于蜡烛的“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立意仍然是肤浅的。蜡烛之所以能有“千尺明”的果,乃是以它自身物质准备为基础的,没有“身上膏”,就没有“千尺明”,“陪人”“照人”更是一句空话。再看蜡烛的自我牺牲精神。它的这种精神之所以可贵,其根本原因在于“一心贯始终”。毛主席曾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由此我们可以确立最佳立意。endprint
一个人必须具有真才实学,才能谈得上奉献精神。真正的牺牲精神,必须经得起时间、地点、条件的考验,一定要与“一贯性”紧密相连。
这样能够确保我们的立意准确、鲜明,高人一筹。
审题能力的高低,关乎文章立意的正误、思想境界的高低、认识能力的强弱。作文立意的关键,又在于对题意的重心和内涵的把握。新课标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正确的审题立意,必然建立在我们平时的大量积累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上,然后才能来谈速度。
从作文的题目类型来看,新材料作文是近些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而且与话题作文相比,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限制性比较强,难度大。下面,我们就针对新材料作文题型来谈谈快速审题立意的技巧。
一、紧扣关键语,整体理解主旨,制定最合理的写作方向
大家应该对这些话感觉到非常熟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整体理解材料内容,自选角度……”这些句子,都包含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多角度审题应建立在材料整体理解之上,而不是断章取义地截取某一部分内容进行盲人摸象式的发挥。将文题的阅读理解立体起来,找到“维度结合的点与线”,它们就是关键语。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材料叙述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或是命题者在材料中带有褒贬感情的评议性语言,即使是开放式的提问,也通常为提问设置范围。联接关键字词,整合关键句,用一个陈述句概括表达,就能快速制订出合理的写作方向。
例如这样一个题目:
没有纱网的水龙头,一打开,水流便激射而出,洗衣、洗菜、洗碗,一不小心溅人一身。有了纱网的水龙头,由于纱网的阻碍和控制,水流出来,软软的,像清风一般拂过,你不用再担心它溅湿衣裤。同样是水,有没有纱网,给人的感受大不一样。
由此,人们联想到生活中许多类似的现象。有人说,感情要有纱网;有人说,说话要有纱网;有人说,学习要有纱网。
请以“生活中的纱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内容在话题范围之中,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
老师在阅卷中发现,有很多同学没有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和关键提示,也没有点明“纱网”的比喻义,整篇文章就是写“需要纱网”,反复地围绕“纱网”来讲。所以,出现了一些偏离题意的写作方向,例如从真实的纱网来谈,如拿纱网套住水龙头有什么好处。以至于将纱网的阻碍理解成困难、困境,就是没有理解透材料的结果了。若思维局限在一个小圈子,心里自有“困境”“困难”这类写烂了的主题,就会懒于联想和想象,套用前作而已。
这个文题,比较关键的词语是“纱网”“水”“生活”(名词对象),而能给予重大提示的是“感情要有纱网,说话要有纱网,学习要有纱网”(评议性句子),其他大都是注释性、修饰性、过渡性的语言。很多同学经过将近三年的作文训练,能够想到“生活(联想范围,提示里有“感情”“说话”“学习”)需要(命题者倾向)纱网(喻体)过滤不好的东西(代指)”这个方向,貌似这个句子也可以作为挺不错的论点,不过,若能通过想象与联想,找到喻体对应的本义,我们就能更准确地制订写作方向。如“说话(范围内对象)时需要理智(本体)过滤伤害人的话语(实意)”。以这样的格式,我们再整合一下,就可以获得符合题意的多个论点,如“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生活要有法律法规约束”“要善于控制情绪与感情”“要学会内敛和成熟”“说话要讲究语言艺术,防止出语伤人”“学习要讲究方法,张弛有度”“要约束好自己的言行”等。
我们再用下面这道作文题来巩固一下。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尼采曾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下,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和体验呢?
在上面材料基础上确定文章的立意,题目自拟,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得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有两则名言,在名言之后,命题者用“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或体验呢”这一关键性问句,提示我们不仅可以在山的“半高处”感受世界的美好,也可在山的多处地方去感受。整理成陈述句,即“站在山顶或半山甚至山脚(喻体)能看到美好的世界风景(喻体),谈谈你自己的认识或体验”。接下来只需要回答“哪一处”和“为什么”就可以了,如“唯处高处,方可望远”“美在途中”“高处不为浮云遮”“人生低谷有真意”等。如果考生忽视关键句里的“变量”——“哪里”和“认识或体验”,而在“常量”——“站”上做文章,就会写偏题。
二、分析个体对象,理清对应关系,确立一句话个性论点
写作材料当中往往有多对关系,有时候是人物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是行为之间的对比,有的时候是结果之间的区别。材料里的多对关系都是建立在同一个写作主旨上的,我们往往称其为“写作的多个角度”。文题多角度设计能够拓宽同学们的思路,使写作内容丰富多彩,这是高考作文的开放之处。画出关键词句后,就应该找对应的个体,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联想日常训练的各类文题,找到本材料论述角度与以往作文的相似之处,同时通过具体分析材料,挖掘出本题与他题在事件、行为、结果的细节上体现的更深层次的不同之处,使得自己的立意论点更为准确。
请看下面这道例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先生因病住进协和医院。经检查,医生发现其右肾有一黑点,诊断为肿瘤,遂手术割除。术后发现,病变反倒在左肾。一时间,舆论哗然。而当时西医刚刚进入中国。人们对西医的质疑之声更是甚嚣尘上。病榻上的梁先生得知此事,在《晨报》上发表了一篇声明,写道:“右肾是否一定要剖,这是医学上的问题,我们门外汉无从判断。据当时的诊查结果,罪在右肾,断无可疑。”“我盼望社会上,不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之障碍。”而事实上,这次误诊确实给他的身体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由于病情恶化,梁先生于1929年1月19日病逝。endprint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整体看来,该材料讲述梁启超先生对于一次医疗误诊的态度,一方面涉及自身的生命安全,一方面关涉新生科学(西医)在中国的推广。分析材料寻找对应关系,先把对象独立出来。这个文题当中有以下几个对象:梁启超先生、医院(医生)、社会舆论。有以下几组关系:梁启超先生与医院的关系(误诊伤害与维护)、医院与社会的关系(哗然质疑的医患矛盾)、梁启超先生与社会的关系(劝诫)。梁先生心量广大,目光高远,以大局为重,不但不问责医院,还排息众议,其情可感。所以,如果从梁启超先生的胸怀角度,可立意为:伟人的胸怀,诸如“顾全大局、不计得失”“宽容、大度”“理解”“识大体”“爱护新生事物”等;如果从西医面临质疑的角度,说明每件新生事物的推行,每项科技的发展应用都是经历波折的,离不开开明进步人士的理解支持推动,可以立意为“新事物的发展总是要面临曲折的”“要理解支持新生事物”等;从医院角度,可以立意为“做事态度要严谨”等;从质疑者角度,还可立意为“对于新事物不可苛责”。此外,还可以采用对比法,谈你对现在“医闹”的看法。
但是,在作文训练中,我们发现不少同学会利用“审题多角度”这一个方便之门,对观点过度拔高,或者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从材料中得出普遍的道理或者观点之后,如“宽容”“智慧”等,就结合自己以往背诵下来的优秀作文或议论文段,进行套作,心存侥幸地打打“擦边球”。殊不知,这样的论述往往是脱离材料的内容空泛议论,极易在举例论证中与材料主旨和自己作文的中心论点渐行渐远。例如,论述梁启超先生的“顾全大局”,这个“大局”体现在材料中的细节,就是“西医”与“中国医学前途”,是“新生事物的发展”,而不是“国家兴亡”。同学们如果从“顾全大局”这个角度简单推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会偏离题意。为了避免围绕一个话题进行空泛的分析,写成标签式的文章,必须要在分析过程中凸显材料的个性。
为了加深印象,我们再看下面这道例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三百多年前,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莱伊恩受命设计了英国温泽市政府大厅。他运用工程力学的知识,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的大厅天花板。但市政府权威人士验收时,却认为这么做太危险,否定了这一创意。莱伊恩非常苦恼:坚持自己的主张,市政官员肯定会另找人设计;而放弃,又有悖于自己的准则。他终于想出了两全之计:在大厅里增加了四根柱子,不过这些柱子并不与天花板接触,只不过是装装样子。
三百年过去了,这个秘密终于被发现。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国的建筑专家和游客云集,当地政府也不加掩饰,还特意将大厅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个材料里面有以下几个对象:建筑设计师莱伊恩、英国政府、政府大厅。对应关系有“莱伊恩隐瞒英国政府,巧妙保留(做法)政府大厅设计创意(对象)”和“英国政府开放(做法)政府大厅展示莱伊恩的设计创意(对象)”。整理一下写作角度,设计成陈述句,可以从这几个角度立意:从莱伊恩的角度,写“以智慧坚守自我”(如变通也是一种坚持、两全的智慧、妥协中的坚持等);从政府的角度,写“对创意多一分理解、包容”“不掩饰错误”;从整体角度,可以写“真正的杰作(创意)总会被欣赏”。如果没有立足于材料细节的具体分析,就无法找到“这一个”或“这一类”,凸显材料的个性。所以,同学们若只谈“善于变通”“坚守自我”或“积极创新”,将被视为基本符合题意,若只扣住“智慧”这个词,就更容易论述得离题千里。审题明确了作文的方向,但要通过立足于材料的具体分析,将材料范围共性升格和材料主旨个性凸显紧密结合,不断校准方向,才能避免大而化之的空谈。
三、实践训练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这道作文题,并完成题后的填空。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写一篇不少于900字的文章。
个体对象类:
《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
四个厨师=
对应关系类:
“水煮”“红烧”“戏说”“醋熘”=
材料个性化细节类:
书本们的表情=
厨师手上的工具=
命题者的感情倾向=
做完上面的填空题,同学们不难发现,漫画对立的双方是“经典文化”与“恶搞群体”,它们的对应关系是“经典文化正在被恶搞群体破坏(命题者倾向)”。我们可以整理出“不要亵渎经典的美”“莫让‘恶搞玷污了文化”“守护文化这方净土”“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时代发展”“‘恶搞背后的文化失落”“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等符合命题者情感倾向的切题立意。但是,若忽视拟人化的书本们脸上的表情这个细节,也许就会选择“创新继承经典文化”这个论证方向,从而大谈特谈“水煮”“红烧”“戏说”“醋熘”等“创新方式”给经典文化带来的“勃勃生机”。
总而言之,材料是作文的起点,也是作文的范围。囫囵吞枣式的阅读、简单空洞的套作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审题立意时,勾画关键词句,在草稿纸上列主体对象、对应关系,再结合材料细节,设计一行陈述句形式的论点句,就能快速写出立意准确、眉目清晰的作文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