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磊,谭 玲
(四川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从“微信”看当下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
李 磊,谭 玲
(四川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从“微信”的传播模式、传播功能、传播优势入手进而探究当下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希望通过对“微信”的探析,对手机媒体有更深入的认识。
手机媒体;微信;传播特性
近日备受大众追捧的“微信”,作为一款手机应用软件,可以说是手机媒体新形态的典型代表。2013年1月24日,微信用户达3亿,而且仍在加速普及中,成为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微信”作为一个新的手机媒体,一方面具备了传统媒体的各项功能,同时又实现了创新与突破。不仅给社交网络带来了繁荣,也开辟了新的沟通模式,符合时代发展特征。因此,从“微信”研究手机媒体,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关于手机媒体的基本定义,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解释。狭义是指以手机作为其视听终端、依托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一种具有个性化的信息传播载体。广义是指以手机为视听终端,包涵信息传播符号,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个人移动信息终端,并包括与其相关的传播组织和机构。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介,不同专家对手机媒体的定义也有不同理解。
著名广告人、手机媒体领域专家朱海松将“手机媒体”划分为“第五媒体”,他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第一次清晰准确地界定了“第五媒体”的定义,并深刻解读了“第五媒体”的性质。他认为:如果平面媒体是第一媒体,广播媒体是第二媒体,电视媒体是第三媒体,互联网媒体是第四媒体,那么手机媒体即是第五媒体。第五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叫手机媒体或移动网络媒体[1]。
而匡文波教授则认为: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手机就是具有通讯功能的迷你型电脑;而且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2]。
(一)手机媒体发展概况
随着手机性能的增强和3G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已不再局限于发短信、打电话等基本通信功能。如今,人们可以通过手机上网、阅读新闻、游戏娱乐、购物等,这些手机媒体行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工信部公布的通信业运行情况显示:截至2012年10月底,全国电话用户总数接近13.76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超过10.95亿户。据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3.88亿,手机网民的数量首次超越台式电脑网民的数量[3]。
图1 中国手机网民数
说明:在2005年之前,手机网民数极少,未纳入CNNIC调查范围内
从图1CNNIC对中国手机网民数的统计表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从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我国手机上网用户正呈现出一个飞速增长的状态。手机媒体化进程的加快,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开始成为大众传媒的主要力量,这为手机媒体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手机上网功能的出现,传统媒体面临巨大考验,而作为新兴媒体的手机却迎来了机遇,手机媒体开始实现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进行融合,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相继问世。
(二)手机媒体的新生力量——“微信”
2011年一个名叫“微信”的手机应用软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它集合手机短信、语音、图片、视频、文字等多功能于一体,由于其特有的个性化特点和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在媒介融合新旧媒体交替的背景下,开始逐渐受到大众追捧。“微信”是手机和网络媒介融合的产物,它不仅具备了传统媒体的特征,还带来了新的创新与突破。作为新兴媒介,除了具有基本的娱乐聊天功能外,还具备传播媒体的性质,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和超高的人气说明它已经成为手机媒体的新生力量。
通过对“微信”的内容定义、受追捧原因解读了“微信”,从“微信”的传播功能、传播优势和传播模式等角度探讨了“微信”。接下来以“微信”观手机媒体,以手机媒体论“微信”,来探究当下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
(一)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
1.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手机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它的信息发布流程较短,受限制较少,传播过程快捷灵活,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即时性。随着手机技术的改进和3G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网络速度将更加快捷。如今,“微信”语音对讲功能的出现,更是省去了打字的麻烦,减少了传统手机打字的时间,你只需按住“说话键”说话便可实现信息的传递,一段话内容仅需几秒钟时间便可以轻松表述,让表达不再受限,大大提高了手机媒体信息的传播速度。
2.互动参与性强
随着手机社交应用软件的出现,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你会发现大家随时都在用各种手机社交软件与朋友聊天。这主要是因为手机媒体的参与互动,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输的模式,让用户有面对面交流的感觉。以“微信”为例,“微信”的智能搜索周围的朋友、摇一摇交友方式都是手机媒体互动性的体现。朋友圈也是一个用户与好友之间互动的平台,通过信息的发布与回复,让你参与好友间话题讨论。另外,“微信”的语音群聊,也是互动参与性的一个极好的体现。
3.受众多元化
手机媒体的受众广泛而且多元化。截至2012年6月,我国手机用户超过10.95亿,手机网民人数达到3.88亿。这些庞大的手机群用户便是手机媒体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是“点对点”,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都是明确的,而传统媒体的接收者是不确定的。手机媒体的用户使用范围非常广泛,现如今上至七旬老人下至十岁小孩都已使用手机,而手机上网用户则以大学生和白领为主,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的特点,他们是很好的信息传播者。
4.消息同步性
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它的信息传播速度与新闻事件的发生几乎同步。只要新闻事件一发生,便会有目击者在第一时间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上网传播出去。它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远远大于传统媒体,这正是手机媒体的优势所在。它打破了电脑终端等设备的限制,做到了信息传播的同步性。
5.内容多样性
由于3G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形式单一的文字传播,开始转向多媒体化传播模式。这一点在手机新媒体“微信”中得到了体现,语音、文字、图片、视频等都可以成为传播的内容。可以说,手机媒体实现了传播内容的海量性、共享性与多样性。
(二)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
1.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便捷性
手机小巧,便于移动和携带,只要在有通讯讯号的地方就能掏出手机与好友交流,也能够第一时间掌握世界或者国内的最新动态。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产生与发布是同时进行的。手机媒体信息发布的即时性,便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只要你有手机、有讯号,便能进行信息传播。在“420芦山地震中”,面临电话中断、手机短信发不出的局面,“微信”成为了地震信息快速传播的渠道。不少用户通过“微信”向亲友发出了消息,在第一时间与亲友取得了联系。很多公共账号也及时发布了地震救援消息。这充分体现了手机媒体的便携性、即时性的优点,消除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使信息传播更加自由。
2.实现了媒介大融合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手机与网络媒介融合,消除了不同媒介之间的隔断,实现了媒介大融合。手机媒体是手机与网络、电视、广播、杂志等媒体融合的产物。它实现了各媒体间的优势互补,为受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悄悄引领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微信”5.0版本发布后,在线购物功能也正式启动。麦当劳作为公众号的代表第一个开通了此功能,麦当劳会给关注了它公众号的用户定期发送打折信息,比如“麦当劳茶点卡”,用户打开详情页的链接,领取电子会员卡后可以享受一定优惠,用户可以用“微信”完成支付。“微信”的这一创举首次实现了手机与网络购物的结合,是媒介融合的结果。
3.具备个性化特征
有“社交神器”之称的“微信”,在其庞大的3亿用户间建立了一个全民社交圈,是时尚符号的象征。“摇一摇”、“漂流瓶”、“查看附近的人”等功能,体现了手机媒体具有的大众娱乐性。“朋友圈”和“公众平台”则是手机媒体的个性化与社群化特征的体现。手机媒体的个性化特征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的,是手机媒体特有的。
4.传播成本低
手机媒体本身不收取任何费用,只要一支能上网的手机便可进行传播。但是手机上网产生的流量费会由手机运营商收取,这也是手机媒体的竞争优势之一。
(一)手机媒体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手机媒体拥有巨大的用户,而且潜在的用户市场更大。截至2010年10月底,中国手机用户规模已达8.42亿用户,覆盖了超过60%的人口。截至2010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达2.77亿,已经接近PC互联网3亿多的用户基础。
(二)手机媒体的自身特性更符合读者阅读趋势的变迁
工信部发表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手机阅读市场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1.55亿。从读者阅读趋势上看,一方面,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将更善于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信息和娱乐,这些碎片化的时间主要由等待和无聊时间构成,等待的时间包括等车、等人、候机等时间,无聊时间包括乘车、如厕等空隙时间。在这些时间获得信息,需要相应及时、易携带、展示性好的媒介。另一方面,人的需求可以分为娱乐需求和信息需求。在娱乐需求方面,年轻人有着更强的需求,也更为电信运营商和广告主所看重,广告主看重的是年轻人所具备的庞大的潜在消费能力,电信运营商看重的年轻人所钟爱的手机视频这些能够带来大规模流量的消费形态。
(三)手机的表现形态会过渡到以互联网技术为驱动的娱乐信息形态
从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来看,手机报、WAP网站都是过渡形态,未来手机媒体必将以网络媒体的现有架构为基础来发展。无论是手机报、WAP网站还是CMMB提供的信息依然具有标准化、信息量少等缺陷,不能满足读者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要求,这也注定这些形态只是手机媒体的过渡形态。
(四)手机媒体将采取“免费+收费”的商业模式
手机媒体“免费+收费”的商业模式可以具体为: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用,利用免费优势吸引巨量的用户,进而搭建大型平台进行资源协同和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增值业务。
(五)电信运营商和新技术公司将大力进入手机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更大、更严峻的挑战
从电信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将从通话消费为主转变为以流量消费为主。因此,电信运营商必将大力发展手机媒体业务,三大运营商已经开始在移动互联网方面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下一步将是人力、物力的大规模投放。 在手机技术手段不断更新下,未来手机的市场将会被最大化的瓜分,而手机在人们的生活中会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以“微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微信”的传播功能、传播优势等方面的探析,来探究当下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以后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手机功能会更加丰富,手机媒体的发展将更加成熟。对于手机媒体传播学角度的研究还有更大的扩展空间。虽然,本文是以“微信”为代表来研究手机媒体,并没有太深入,但是本文是在笔者的努力下完成的,希望对其它研究者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1]朱海松.第五媒体——无线营销下的分众传媒与定向传播[M].广州:广东省经济出版社,2006.10.
[2]匡文波.手机媒体:展望2006[J].传媒,2006,(1):45~46.
[3]匡文波.2012手机媒体发展盘点[J].传媒,2012,(1):1~2.
2095-4654(2015)08-0048-03
2015-03-18
G20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