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教学理念,可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多媒体教学在语文审美教育过程中具有巨大的魅力,能从感知美、体验美、鉴赏美及创造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能直观形象地展现课文的艺术形象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唤起美的情趣,拨动美的心弦,使学生萌发激情,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一、声像结合,让学生感知美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但对于认识不够深的学生,很难使他们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美。多媒体教学在语文审美教育过程中具有巨大的魅力,声像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横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提取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如教学《沁园春·雪》时,用视频展示我国北方长城、黄河、高原、草原等景色的画面,让学生领会词中所描绘的场景的壮阔、色彩的瑰丽;播放作品范读录音,学生在听读中,感受到了词中蕴藏着的磅礴气势,体会到词的韵味和作者的情感。学生进入了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加深了对词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美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世界中直观自己,在语文课中架起一道桥梁,沟通作者的写作感情与学生的学习情感,使他们碰撞、交融,从而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意蕴。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大胆的尝试、想象,从而获得自己的感悟。如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先让学生听夏夜蝉鸣蛙叫的录音,观看月朗星稀、风起云涌,暴雨初至的夏夜景色的录像片,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内容,想象一下:这是什么季节的晚景?夜晚,走在乡间小道上,天边的云儿忽然间铺满了天,几滴急速的雨点,是否唤醒了你,得找个地方避雨。瞧,那夜中雨景,景致美吗?面对这美景,你的心情怎样?尔后引导学生阅读词句,在体会精美的语言所塑造情境之美的同时,也让学生领悟到优秀作品不仅来源于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更需要作者借助联想和想象,对所见所闻所感进行加工整合。
三、运用对比,让学生鉴赏美
钱钟书曾说:“理之在诗,如水在盐,蜜中花,体慝性存,无痕有味。”钱老告诉我们:审美活动在感知、想象感性形象的同时,更渗透着理解和鉴赏的因素。因此,引导学生鉴赏作品,着力培养其审美鉴赏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运用对比映衬最能显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在运用多媒体时,若能把握并突出这一点,就能使学生更好地发现美并受到陶冶。对比的内容非常广泛,如文章的立意、标题、结构、人物性格到记叙的线索、说明的顺序、抒情的色彩、议论的作用乃至文章的风格、词语的运用等都可在对比之列。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个性鲜明而又复杂的人物,文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主要有三次,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以图片展示出来,通过对比让学生清晰地看出祥林嫂的变化,体会人物在人生路上遭受的惨重打击,进而理解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人的迫害,鉴赏人物形象体现出的悲剧美。活动中,学生认识到祥林嫂的悲剧就是社会的悲剧,进而学生对祥林嫂这一人物达到了真正的鉴赏。
四、激活心灵,让学生创造美
培根说:“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大哲学家的话启示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鉴赏力,而且更应该注重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多媒体手段可以再现生活的美,唤起学生对美的事物的回忆,丰富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现美、创造美。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先播放有关的视频,让学生再通过画面来仔细观察。视频的画面具有选择性,体现着景物观察的顺序、主次的区别,能让学生在得到审美情趣的再体验的同时,下笔成章。这样的作文写作,省时省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是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的一条途径。
由此可见,借助“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的多媒体教学,通过美的艺术形式,创设审美情境,让学生、作者、作品之间产生共鸣,欣赏优美的课文、动人的意境。借助图像信息,把学生的美好感觉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探究、交流、感悟的过程中,点燃学生创造美的火花,在感受和鉴赏课文所蕴含的美的同时,使学生的个人思想和能力得到培养,使学生真正进入“一种最可贵的境界”,是实施语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3).
[2](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3]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1).
[4]培根.培根论人生[M].呼伦贝尔市: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
(赵宏武 甘肃省山丹县第三中学 73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