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美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让学生动起来,激活语文课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个性化的作业设计来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在实践活动中检验知识,提升自我,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作为语文老师,以开放式的弹性作业设计来取代以往繁多、重复、机械的语文作业形式,克服作业中出现的学生“吃不饱”或“消化不良”现象,对于语文教学的改革无疑会起到引领的作用。
一、 系统设置,有效拓展
学生畏惧作文,作文时无话可说,调查时也发现学生作业时作文耗时最大,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生活阅历和语言底子。走出这一困境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初一是养成各种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这时,我们就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课内外阅读的引导,循序渐进,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从必读书入手,每周开出一份阅读书目,并保证他们有足够的阅读时间,先从故事性强的书目开始,注重个别了解交流,“以课堂带动课外,以课外为主,课内外结合”。教师可以定期进行书面或口头形式的检查,适时进行阅读活动的方向性引导,体现语文阅读指导的整体性与阶段性,并通过讲故事、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潜在的阅读需求,分享阅读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在阅读中,学生就会学会思考,学会感悟,学会审美,同时也学会了批判地接受。
当阅读在班级内形成一种氛围时,就会产生一种“共生效应”,这跟自然界中植物的“共生”一样,学生在阅读与作文中也会形成“共生”,从而营造有利于阅读写作潜能开发的心理环境和精神氛围,这是达到阅读写作水平整体优化的良好途径。自然而然地,学生就会从原先的强行阅读过渡到后来的自觉阅读,从原先的只关注情节过渡到后来的注重多元阅读要素,学会对多元文化的鉴别、认同、融合,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时,当我偶尔增加他们的阅读课时,看着孩子们发光发亮的眼睛,我知道,阅读给他们带来了快乐,带来了成功的喜悦。
二、 立足教材,重视探究
《新课程标准》建议语文老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放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实践性决定了要把语文教学延伸到社会中去。我们可以立足教材,布置一些动态实践性作业,给学生学习时空上的自由,让他们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进行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参加一些社团活动,进行社会调查、现场观察、走访体验、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然后采用读书报告会、辩论会、演讲等形式完成作业,让语文走向生活。
探究实践活动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可以提前几天布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完成自主、合作、探究,完成分组分工,完成资料的搜集,讨论切磋,以便在课堂上交流、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评价,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如七年级上册的《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技小品文,教学前我们可以从日常自然现象入手,推理自然现象产生的因由,引导学生收集谚语,利用网络认识自然,积累生活常识,还可以布置写一周以上的观察日记,然后再将自己的积累呈现出来,实现课堂与生活的链接,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我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后布置:①以“启蒙运动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主题搜集资料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②搜集伏尔泰与教会斗争的故事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交流;③在充分了解伏尔泰之后,给伏尔泰写一封信。通过这一系列作业,学生既了解了伏尔泰,又了解了西方文化,而且也掌握了这一单元的重点——应用文写作训练。
三、 关注学情,分层设置
初中阶段的学生其实已经开始分化,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征、学习基础、智力状况,这就应该对他们设置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不同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愉悦自己的身心。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作业量的分层或作业难度的分层,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但不可固定,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习认真、能力强的学生可加强实践性作业,减少基础性作业,对于学习懒散、基础薄弱的学生,布置浅近的基础性作业,并加强督察力度。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难易有别,能为他们创造自主发展和提高的平台。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可精心设计以下练习让学生选择:①勾画本文的优美词句。②找出文中精彩的比喻句读一读,并谈谈好在哪里,并进行口头仿句练习。③根据课文中关于百草园的描绘,画一幅《我心目中的百草园》。④查资料,寻找一些鲁迅童年生活的资料,课余时间在同学之间交流。⑤写一篇短文《神游百草园》。⑥读读关于鲁迅的其它文章,将自己的随感写在随笔本上。这组练习设计难易相间,可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且可以发展学生个性。又如教学了《中国石拱桥》后,我们可以设计不同的作业供学生选择:①设想未来的桥梁,写一篇文章;②实地考察一座本地的石拱桥,并测量它的长度、宽度,准备口头说明。学生可以自由选题、自由组合、课外寻求答案。教学了下一篇《桥之美》后,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知识拓展,请学生从以下三题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一题写一小片段:①仿照课文2、4、5段的例子,对你记忆中的你认为最美的一座桥进行审美分析。②除文中所举的例子外,你还知道哪些桥设计有缺陷,不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感?你认为应该怎样弥补?③用已知的美学原则,对自己熟知的某处建筑、景点进行审美分析。
四、 借助环境,回归生活
语文学科具备开放性,它可以将学生引入多彩的生活世界,独特的心灵世界。我们提倡“大语文”教学,而生活本身就是“大语文”,以生活为发散点,拓展文本,给学生创设一个张扬个性、享受生活乐趣的空间,使课堂不再孤立于世界之外,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关于语文素养与环境的关系,笔者也曾就我们两班的优秀学生作过调查,发现他们中积极参与班级信息交流占61.8%,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占83.3%,有收听通讯广播习惯的占95.3%,有图书室且有借阅习惯的占84.2%,是校某社团成员的占65.6%。由此可见,语文素养的提高与环境密不可分。其实,我们的教室、我们的校园,是学生生活的天地,那洁白的墙壁、专用的桌椅、固定的黑板,甚至是校园的长廊,不管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它们都可以成为我们作业的天地。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多引导学生设计和参与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形成语文的综合能力。学生的实践性作业、探究性成果、个性化作业设计,通过黑板、墙报、电教设备、桌椅摆放等,创设平等交流、互动对话的平台,实现学习成果的交流,个性化作业的展示,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合作探究意识。当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美化教室的四壁,创造性地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时,学生就会有了主人翁的意识,有了被认可的感觉。于是,笔者开设了各类主题角,如“图书柜”“佳作共欣赏”“创作小天地”等,把作业转化为作品创作、展示的形式,老师与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会时不时地进行一些欣赏性的或鼓励性的评价,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总之,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以学生为本,对语文作业进行系统设置,有效拓展,并注意立足教材,加强探究,充分关注学情,分层设置,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语文作业回归生活。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点,从而构建更开放而又具活力的语文课堂。
参考资料:
1.伍新春《教育基础知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赵国忠《让教师爱上教学》,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