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形势下科普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2015-06-21 11:39广州王庆涛
现代企业 2015年11期
关键词:科普活动科普互联网+

□ 广州 高 爱 王庆涛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随着“互联网+”的概念在国内各个领域的推进,互联网+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也为各个领域注入了新的生命与契机。本文主要研究“互联网+”新形势下对科普这一社会活动带来的种种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影响,开拓科普活动策划开展的新思路,希望对国内各项科普活动的开展能起到积极的影响。

一、科普活动现状

科普的目的就是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国务院早在2006就发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内涵作了一个很好的界定——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科普活动作为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方式,对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的科普活动还存在很多问题,如非专业技术人员科普效果不好、观念守旧等问题。面对社会发展的诸多变化,要结合新形势新环境,开展适应环境变化的科普创新,要做到科普也能与时俱进,让广大民众在科普教育中能获得真正的收获,营造科技惠民的良好环境,让普通民众也能分享到国家科技快速进步的果实。

二、“互联网+”带来科普新契机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随着“互联网+”的概念在国内各个领域的推进,互联网+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也为各个领域注入了新的生命与契机。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科普主题转变

“互联网+”新形式下,科普的主题也应该与时俱进,可以引入很多最新最好的科研成果,比如3D打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等。可以采用的科普主题很多,可以简单分类为:①自然科学类主题+;②社会科学类主题+;③生活科普类主题+;④专业科普类主题+;⑤前沿科技科普类主题。其中:①自然科学类主题,可选学术研究探讨、学术数据库介绍及使用、期刊学术研究、信息检索基础知识、知识产权基础知识、专利检索及保护等主题;②社会科学类主题,可选地方特色人文科普研究,地方特色人文风俗科普,方言语系语言科普,各地建筑风貌展览等主题;③生活科普类主题,可选百度搜索引擎使用、淘宝购物技巧、生活窍门科普、生活知识科普等;④专业科普类主题,可选学术研究资料的获取途径科普、专利检索及使用科普、商标基础知识科普、标准的获取及价值科普等主题;⑤前沿科技科普类主题,可选最新电子产品及新技术科普等,如:谷歌眼镜、iphone设计制造探秘、虚拟现实技术、3D打印快速制造、新能源汽车、无人飞行器等。

四、“互联网+”背景下的科普传播方式转变

“互联网+”新形式下,随着微信、MOCC、微课等新兴传播媒体及方式的涌现,科普的传播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如采用传微信、传网络、传MOOC、传媒体,“四传”传播新方式,全方位立体式开展科普活动,让活动宣传更广、受众更多、传播更远、效果更好。可以利用微信、网络科普平台,负责科普活动的信息推送,各种科普活动的进度安排,及后期科普宣传内容(MOOC慕课、视频、音频、图片、新闻报道等多种媒体方式)的载体,积极利用各种媒体工具,实时跟踪科普活动进展,及时推送科普活动宣传,做好科普成果展示,搭建科普交流平台,积极推广科普活动,并为后续的科普活动提供宣传及技术支持。

五、“互联网+”背景下的科普对象转变

“互联网+”新形式下,随着网络等媒体的快速发展,科普的受众对象也在发展变化,从事不同行业的普通民众,都有不同的科普需求,他们很多人虽有强烈的科普学习愿望,但往往受限于时间地点等因素,不能现场参加科普活动,可以藉由我们的“四传”新方式进行推广,另外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现场科普活动,如: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部队,“六进”科普宣传方式,宣传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调查回访等多种方式实时调整科普内容及形式,用以满足不同受众的科普需求。

六、基于“互联网+”背景,提出PSR评价模型

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评价模型最早由加拿大统计学家TonyFriend和David Rapport提出,用于分析环境压力、环境状态、环境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从1970年开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环境报告中采用PSR评价模型来研究环境问题。1990年 OECD根据1989年7国集团首脑会议的要求,启动了一个专门开展环境指标的研究计划,首先将PSR评价模型应用于环境指标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效果,此后 PSR评价模型被广泛引入到其他研究领域。国内已有一些学者,将 PSR模型引入到企业管理领域,如乔莉发表的“基于PSR模型框架的企业危机管理研究”,用于研究企业危机管理。本文则将PSR模型引入到科普活动绩效评价领域,希望能利用 PSR模型对科普绩效评价各种指标因素的影响,有较为清晰的梳理,对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及效果评价产生积极意义。

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环境质量评价学科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子学科中一种评价模型)对科普活动整个项目过程进行评价,选取:压力指标(项目完成度、预期进度、服务满意度、受众参与度、调查有效度等),状态指标(活动场数、展品数、培训次数、受众人数、项目成果数等),相应指标(项目完成情况,项目投入经费利用率、应急情况解决率等),建立一套科普活动评价指标体系。

“互联网+”浪潮为科普活动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各领域都在与“互联网+”争取交集的时候,科普活动也应该根据“互联网+”的新思路,对传统科普活动进行创新,以求借助互联网新力量,以期实现科普活动的更有效开展及良好的社会效果。“六进四传”(六进: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部队;四传:传微信、传网络、传MOOC、传媒体)的科普传播及推广新方式,能让科普活动的宣传更广、受众更多、传播更远、效果更好。提出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对科普活动整个项目过程进行评价,选取: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响应指标,以求能科学地评估评价科普活动,希望能建立一套科普活动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内科普活动的展开起到积极参考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科普活动科普互联网+
南京师范大学“科学大篷车”公益科普活动
科普达人养成记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展少年风采
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