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潜在饥饿”对抗访微量元素营养专家杨晓光

2015-06-19 06:58王杰婷
科学家 2015年5期
关键词:营养素微量分会

王杰婷

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今世界关于营养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营养素缺乏。另一方面是营养素摄入过多或不平衡所致的各种慢性退行性疾病。而微量元素营养则是这两个方面研究的热点之一。特别是在我国已基本解决了蛋白质和热能缺乏的问题后,微量营养元素缺乏,又称“潜在饥饿”(hidden hunger),将是我国目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突出的营养问题。

中国营养学会微量元素营养分会于1990年正式成立,分会成立以来一直积极组织开展微量营养素的研究协作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对国际微量元素研究进展、中国居民微量元素摄入状况、食物营养成分与疾病、食物微量营养素强化及营养补充剂的营养学作用等方面进行广泛交流,推动了微量元素营养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

营养元素硒

1907年-1910年,在我国黑龙江省克山县、吉林省龙井县、辽宁省宽甸县、河北省围场县、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等地流行一种疾病。

患病者临床体检表现出心脏不同程度扩大、心率不齐和心电图改变,严重者表现出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等症状。

1918年冬天,这种疾病第一次大流行,黑龙江省克山县涌泉乡刘大贵屯死亡100多人,西建乡281屯青壮年妇女几乎死光,村民争相逃命,村屯变为废墟。1935年11月,克山病第三次大流行,有286口人的张云圃屯(今西城镇光荣村)在一个冬天死亡73人,而仅一个月的时间就死亡57人,发病病人在几个小时或一两天内即不治而亡。百姓非常恐慌,称此病为“奇病”,开始怀疑是鼠疫,后又怀疑是传染病,但最终无法确定,便以克山县县名命名此病,从此,“克山病”就像一个瘟神笼罩在发病地区,每当进入高发季节,便尸横遍野,土地荒芜。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高度重视克山病,组织营养专家建立了“防治克山病科研小分队”。“小分队”的专家们为了挽救克山病患者的生命,尽快找出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防治方法,而深入病区积极开展工作。最终,通过营养工作者的努力找到了预防克山病发病的有效途径——补硒。

1973年,中国营养学界的前辈们在西昌等低硒地区开展的克山病防治研究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应用微量元素硒成功预防了克山病的发生,致使克山病的病情逐渐得到控制,同时也为确定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奠定了基础,并最终提出了硒的膳食参考摄入量(DRIs)。

在生活中常被人们忽视的硒元素其实是营养学上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是人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所谓必需微量元素就是人体本身不能合成,但是缺失就一定会得病。如果身体里缺乏硒元素会出现未老先衰、心肌衰竭、精神萎靡不振等现象。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硒的日供应量1岁以内为15微克,1岁-3岁为20微克,4岁-6岁为40微克,5岁至成年人为50微克。

分会的成立与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克山病大规模流行的那段时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防治克山病科研小分队和西安医学院克山研究室,先后在黑龙江、四川和山西进行了大规模人体补硒干预实验,肯定了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的效果。同时和地学工作者一起,对内外环境进行大量样品分析,确定了克山病仅分布在低硒地区的地方性特点。1979年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并于1980年在美国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硒论坛会上宣布了我国对硒与克山病关系的研究成果。

当澳大利亚微量元素研究先驱安德伍德(Underwood EJ)看到此论文后,到华访问交流。在安德伍德访华的系统讲座上,营养专家朱莲珍教授敏锐地察觉到“微量元素营养”作为一个新的营养学科分支将会在我国迅猛开展。

1983年在河北省承德市举行的“克山病——大骨节病因研讨会”期间,朱莲珍教授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杨福愉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于树玉教授讨论认为,在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必然涉及微量元素,而微量元素研究又必然涉及其他学科。为联合协调全国微量元素研究力量、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应成立微量元素学会。此建议得到了中国营养学会的支持。

从1983年开始,朱莲珍教授一直积极筹建微量元素学会成立及开展学术活动,中国营养学会于1988年成立微量元素营养专业组,微量元素营养分会于1990正式成立。

自此,微量元素营养分会一直在微量营养素的研究协作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特别在营养素硒的研究和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2014年8月12日召开的第六届微量元素营养分委会会议上,分委会主任委员朴建华主持并介绍了自微量元素营养第十一次会议后学会开展的相关工作,包括完成了“中国居民膳食微量元素参考摄入量标准”和“中国居民膳食宏量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标准”制定,以及微量元素参考摄入量(DRIs)铁、碘、锌、硒、铜、钼、钴、硼、镍、钒、硅、砷、锂、锡、锶的修订工作等。

分会不仅在宏观上掌舵我国微量元素研究的进展,在人员配置上,各研究员也积极承担研究项目,以期为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

近五年来,由杨晓光研究员牵头,承担了诸多微量营养素相关的重大课题——卫生行业科研专项“控制微量营养素缺乏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2012361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孕妇、儿童铁生理需要量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老年人和儿童膳食中锌生物利用率的研究以及锌营养状况评价指标的初探”;联合国儿童发展基金会课题“中国孕妇和儿童锌营养状况的评价”等项目。同时在研究微量元素铁、锌和碘人群需要量方面成绩突出。

其中在研究人群铁需要量时,杨晓光研究员还创新性提出“利用安全的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人体铁生理需要量”理念及技术方法,关注我国缺铁性贫血高发的群体,以有生育计划的育龄妇女、青春期儿童为标记研究对象,设置较大样本量的队列人群,采用先进的稳定同位素标记及微量血液质谱分析技术,通过至少3年的前瞻性追踪研究,获得孕妇、婴幼儿和青春期儿童3个特殊人群的铁生理需要量关键数据,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铁、锌和碘等这些微量元素领域的科学研究大大加强了我国微量元素营养学基础研究力量,进一步促进和保持我国在该学科某些领域内的领先水平,并推动我国微量元素营养研究全面跻身国际前沿。

猜你喜欢
营养素微量分会
老年人护眼七大营养素
食物中的“有色”营养素
中国农学会农业信息分会
因人而异合理补充营养素
揭秘“食品级”肌肤营养素
中勘协园林和景观设计分会
微量注射泵应用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黑马会喜事不断上海、泉州地方分会,房地产行业分会成立
早期微量肠内喂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预后的影响
分析仪预处理器在微量氧检测中的改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