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国良
高标准农田是指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渠道,是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务实举措。从2008年至2014年,巴彦淖尔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开发项目实施了7年,完成350万亩改造任务,项目总投资30.1亿元。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项目管理,抓住重点,突出优势,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坚持规划先行,加强组织保障
一是加强项目规划设计。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项目和资金效益的发挥。巴彦淖尔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设计遵循“因地制宜、大破大立、科学合理”的原则。“因地制宜”,就是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规划结合本地的优势特色农畜产品如小麦、番茄、葵花、羊肉、牛奶等的发展,为特色产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打下基础。“大破大立”,就是高标准农田规划对项目区不合理的渠、沟、路,从长远科学角度进行破旧立新、重新规划。“科学合理”,就是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规划由设计公司专业人员进行初步设计,然后深入实地,广泛征求项目区农民、乡镇和旗县区开发办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反复论证,修改完善,真正做到规划科学合理可行、符合农民意愿、开发效益最佳。在这一原则下,巴彦淖尔市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有效地实现了“三增”,即增加耕地面积,通过项目区渠、沟、路截弯取直,清理田间积土,盐碱地改良,废弃地重新利用,耕地面积增加了10%左右;增加粮食产量,项目区比非项目区粮食增产10%左右,粮食亩均产量增加100公斤左右;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亩均收入增加了100元左右。
二是加强项目组织领导。巴彦淖尔市委、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制定了《巴彦淖尔市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实施意见》,对项目规划、建设原则、配套政策、具体措施作了明确规定。各旗县区党委、政府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形成了“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良好工作机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集中连片、灌排配套、农田林网建设作为乡镇一把手考核的“硬指标”。项目区各乡镇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担负起了项目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有的项目区所在村社还成立了农田水利建设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定了村规民约,有效地化解了项目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推进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
二、坚持“大破大立”,创新工作模式
一是“大破大立”开展项目施工。随着立地条件逐年变差,亩投资逐年增加,巴彦淖尔市各旗县区积极整合涉农项目,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实施中坚持“大破大立”的工作原则。项目区涉及调地、占地等利益冲突,工作难度非常大,各旗县农发办和乡镇积极动员、广泛宣传、采取各种措施推进项目区建设。各地形成了“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的工作模式:“三打破”即打破农户的承包界、打破杂乱的地块界、打破混乱的沟渠路;“五统一”即统一开挖沟渠、统一整修道路、统一植树造林、统一平整土地、统一划分地块;“一重新”即重新分配经营土地。为了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各旗县农发办在立项前召开动员会、观摩会,帮助群众算经济账,真正让群众政策清、情况明,让群众做到“四个同意”(即同意实施项目、同意大破大立、同意调整地块、同意自行解决矛盾)并签字认可,有效地减少了社会矛盾。对规划建设中的占地,采取“规划后土地微调、以地易地、以钱找平、损益平衡”的办法进行化解。部分村社采取以整村推进立项和“借工还工、借钱还钱、以工折钱、以村统筹、以钱找平”的办法组织群众投工投劳。最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格局。
二是围绕重点狠抓三大工程。第一,狠抓水利灌排配套工程质量。巴彦淖尔市黄灌项目区因地制宜完善排沟及建筑物配套,开挖疏浚项目区支沟以下排沟,基本实现了灌排配套,提高了灌区输配水能力和用水效率,提高了排涝降渍能力,土地盐碱化程度明显降低。黄灌项目区衬砌渠道后的水资源利用系数提高了0.156,灌溉水利用率由原来的43%提高到55%;亩节约用水60方左右,减轻了农民水费负担。斗级渠道行水期缩短了3—5天,缩短灌溉时间,省工省时省力。第二,狠抓造林工程质量。巴彦淖尔市各旗县区积极探索以育代造、灌乔结合、经济林栽植、政府租地打造宽林带、大网格等造林方式,实现了造林方式多样化。这些措施既方便林木抚育,又便于管护,确保了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磴口县采用政府租地造林,在项目区打造宽林带,增加了林网面积,缓解了林地矛盾。乌前旗白彦花井灌项目区整合政府补贴资金营造500亩防风林带,提高了造林标准。乌前旗新安镇羊房子项目区采取以育代造的新型造林方式,打造胡杨树苗木培育带。第三,提高工程物资质量。为了进一步提高工程物资质量,巴彦淖尔市农发办深入开展招投标物资询价调查工作,由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组织公开招投标。同时,加强对中标物资企业的管理,定期开展检查联评、取样检测和检查验收工作。通过考核联评、核扣工程量等方式有效强化了企业的质量意识,规范了物资生产行为,使得供货物资质量整体水平有了提升。
三、强化项目管理,提升项目建设水平
一是强化监理职能职责。为了进一步发挥监理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的作用,巴彦淖尔市颁布了《巴彦淖尔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监理单位管理及考核办法》,明确了监理公司、监理人员、旗县农发办的工作职责。仅2014年,监理公司共向预制生产企业、施工单位下达了82份整改通知和停工令,有效地促进了工程质量的提高。全市2014年的51个项目区全部聘请了农民质量监督员,从设计、规划、实施、管护等方面全程参与监督,充分发挥农民在项目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工程质量较往年有明显提高,农民群众对项目实施更加满意,项目实施后的效益更加突显。
二是强化资金监督检查。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金合理使用,市农发办加强了对各旗县资金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定期组织对各旗县资金管理及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主动邀请市审计局、市财政监督局检查旗县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组织人员对部分中标企业进行财务检查,进一步规范中标企业的财务行为。从2014年起,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部推行工程竣工决算审计。
三是强化绩效考核。按照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办法、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各旗县深入项目区,调查了解项目区建设的耕地增加、节水情况、种植增产及农民增收等建设成效情况,认真采集数据、汇总分析,积极开展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项目绩效考核准备工作。全面组织开展旗县项目绩效评价,将评价结果与项目和资金分配挂钩,与绩效预算相衔接。
(作者系巴彦淖尔市农业开发办主任)
责任编辑:刘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