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题为《人类冬眠恐怕不再是幻想》的文章称,科学家从冬眠动物那里得到启发,正在把它们的经验用在人类医疗事业上,有朝一日甚至可能用于太空旅行。
一些内科医师正运用“低体温疗法”(使患者体温下降若干度并维持数日之久)治疗创伤性脑损伤或癫痫等疾病。还有科学家正通过实验研究是否可以降低人类体温,使人保持类似睡眠的状态长达数天乃至数周之久,随后在不造成副作用的情况下将其唤醒。
美国航天局已经资助了一个初步项目的首轮研究,考察是否有可能让宇航员保持冬眠状态达数周之久。从去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来看,可能带来的好处包括减少飞船上的饮食储备,减少人体排泄物,缩小生活空间和用于储备、健身和娱乐的空间。而且让宇航员保持睡眠状态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心理问题。
生物学家正在积极解剖一些冬眠动物的神经通道和生物化学通道。比如,北极地松鼠可以在冬季将体内温度设定在冰点上下;有几种熊可以连续睡6个月且完全不会醒来。
美国阿拉斯加大学生物化学家克莉·德鲁说:“我们认为,如果能够了解这些动物是如何做到的,我们就能将其原理复制到人类身上。”
德鲁及其同事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负责这一过程的分子——腺苷A1受体。虽然她已经知道如果刺激这一受体就会让动物的体温降低,但尚未发现触发这一过程的原理。
下一步要研究的是如何安全地运用药物刺激腺苷A1受体,让没有冬眠习惯的动物进入蛰伏状态,并保持两三个星期。
来源:参考消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