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亮
古人云:“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所以,字又叫表字。
全中国人,不敢说百分之百都认识这个“字”,但绝大多数人应该知道“字”咋个念还晓得是啥意思。不过,往深里追究,说真正懂得“字”恐怕不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在上一期《我想有个“家”》中,我讲到,有关房子的汉字分三类,一类是厂(如厨、厅),二类是广(庠、序),三类是宀(家、安)。字,属于“宀”,应该属于房屋比较规整的一类。金文 (字),从(屋顶剪影,表屋)从 (孩子),整字会意在家里养育孩子。说到这,也许你会发出惊叹:啊,怎么可能呢,认字写字的字怎么与八竿子打不着的培养下一代相提并论了呢。如果你感兴趣,那就跟我走进“字”吧。
人类繁衍,自然离不开男女的结合。走进文明时代,结合的前提一是男女思想身体成熟,二是有一处住所。这个住所就是房子。我们常说,成家立业,你成家了吗,其实都离不开房子。过去说分家,其实就是分几间破陋的房子外加一些坛坛罐罐。
写到这,我想起一件很久前就传的一个故事,话说某位记者到黄土高坡去采访,遇到一个十一二岁的放羊娃。以下是女记者与男放羊娃的对话。
记者:放羊,为了什么?
放羊娃:挣钱。
记者:挣钱,干吗?
放羊娃:盖房子。
记者:盖房子干吗?
放羊娃:讨老婆。
记者:讨老婆干吗?
放羊娃:生娃。
记者:生娃干吗?
放羊娃:长大了放羊。
记者和放羊娃的对话,就是围绕“字”打提溜。
人类盖房子也罢,讨老婆生孩子也好,都有一个传宗接代的思想在操纵。传承血脉的同时,也传承着家庭文化(即家教)。家庭如此,一个单位也有这个责任,民族国家党和军队都是如此。
后来,古人把传宗接代、成家教育孩子的“字”交给写字认字的“字”,不是某位古人砸脑袋拍胸脯的结果,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的。
说“字”,必先谈“文”,因为“文”与“字”是须臾不能离的“两口子”。
中国最早成形的汉字目前看来非甲骨文莫属,甲骨文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象形字。象形字,顾名思义就是像某个图形。“文”就是象形字的形象代言人。甲骨文 、好似一个人站立的光辉形象。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祖先,有文身的习惯。据专家介绍,可能是部落符号。也许是遗传作祟,现在有些人还时不时文身。过去,部队征兵凡是文身的不能入伍,如今稍加放宽,从中也能咂味出一些道理来。文身的林丹(八一队)横霸世界羽坛就是佐证。
文身需要在身上刻啊,甲骨文也需要刻,这种刻的行为就叫文(文最初为动词)。“文”代表是独体字,即拆不开,拆了就不成为字,如“也”“身”。于是,古人把这些象形字称之为文。后来,出现了软笔,软笔写出的字称之为书。这就出现甲骨文、金文、篆文、行书、草书、隶书、楷书。由于篆字处于刻与写交叉阶段,自然篆文也可叫篆书还能叫篆字,难怪篆字是中国汉字的分水岭。
随着生活的日新月异,人们交流的需求强烈,字的使用量激增,一时半会字的繁衍速度跟不上趟。怎么办,古人想到了个妙招,那就是把不同的独体字(即文)组合起来成为新的汉字,这就是“字”。到此,大家也许都明白了,“文”指独体字,“字”是合体字(也寓意婚姻是男女双方的结合),合体字是可以拆分开来的,如“字”可拆分为“宀”和“子”,“需”可拆分为“雨”和“而”。许慎《说文解字》书名说明,对独体字只能进行整体阐说,对合体字可以分解开来解释。
从某种意义上说,先有“文”后有“字”,“字”是“文”繁衍的后代。2014年汉字听写大会上有一道题名为“字乳”(生育、繁衍)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秦以后,文与字合起来称之为文字,也称为汉字。
字,是记载文明的工具,传递文化的符号,因此人们可以通过书箱将先进文化、杰出思想、优秀传统教育一代又一代人。
综合起来看,古人将原本在家里哺育孩子茁壮成长的“字”嫁接给写字认字的“字”不无道理。到此,你也许会默认古人嫁接技术的高超了吧。
字,打我们呱呱坠地那刻起,或许更早一些,就与你我他不离左右,这便就是名字。古时,娃娃降生后,就要起了乳名,俗称小名。“名”从夕从口,这里也有意思。晚上,两人相遇,伸手不见五指,于是乎老远就会打招呼:“谁啊?”“某某”,于是“名”就从了夕从了口。
等到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时,前者要举行弱冠之礼,女子举办及笄之礼。这两个礼,也叫成人礼,仪式少不了将头发盘起来,男子戴上冠、小女子头上插笄子。头发一束,表示你成人了,不能再像过去头发蓬松随意行动。仪式上,长辈们特别是德高望重的老者,要给成人的男子、女子起个“字”,告诉亲朋好友,他(她)具备成家立业的资格了。打这开始,名只能是自己至亲(父母等极少数人称呼),其他人只能称呼“字”,否则还喊“狗剩、地瓜蛋”就是大不敬。也有的说,女子及笄之礼,在闺房中等待心上人到来提亲,然后有毛脚女婿给命“字”,“待字闺中”蛮符合这个意思。
“字”不是随便起的,“字”与“名”通常有以下几种关系。
古人云:“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所以,字又叫表字。
名与字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意义相同的。如:
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意思相同。
孟轲,字子舆。轲、舆都是车。
诸葛亮,字孔明,明亮也。
杜甫,字子美,“甫”的解释是“古代美男子的称呼”。
二是意义相近的,可以互为辅助。如:
毛泽东,字润之,“泽”与“润”含义相近。
欧阳修,名修,字永叔。修,长。永,本指水流长,引申为长。
秋瑾,名瑾,字璇卿。瑾、璇,皆为美玉。
三是意义相反。如:
韩愈,字退之,愈的意思是“痊愈、越来越好”之意。
朱熹,字元晦,“熹”明亮,“晦”昏暗。
顾炎武,字宁人。炎武,泛指干戈之事。宁人,使人相安无事。
四是名和字出自一句古语,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如:
曹操,字孟德。出自《荀子》“夫是之谓德操”一句,道德操守,结合完美。
赵云,字子龙。《周易》:“云从龙,风从虎”。
于谦,字廷益。《尚书》:“谦受益”。
五是相互关联、意义相延的,如:
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释了牧的含义。
马致远,字千里,骏马奔驰可致千里之意。
关羽,字云长,由鸟儿的羽毛连想到天空的浮云。
字,还有一项伟大的功能,那就按字排辈(排辈两个字都含有非,而非本指鸟排列整齐的翅膀,排辈两字列在一起,看来又是古人杰作)。古人考虑到因战乱、气候等变化引起族人漂流四方,加之长子长孙往往与小儿子年龄相差不大,于是古人想到用“字”作辈分,这样无论你在天南地北,还是在五湖四海,同姓者互报“字”,如果对的上,该叫叔你得喊叔,该喊爷你不能称伯。小字辈,老字号,细细琢磨,还是颇有味道的。几千年了,孔家后人一直按字排辈,一丁点都不乱。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又定下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即: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作为辈分的“字”通常放在姓与名之间(如孔令军、孔令仁),也有置于姓名之后(李新春、李盛春)。
也许受按字排辈的影响,论资排辈相伴相生。如今,论资排辈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不能说没有了身影,因而也让许多人为此郁闷、抑或愤怒,内心也就有一丝阴影。
古人除了名、字外,还有一部分圣贤雅士嫌名、字不够能完全表达自己抱负也好理想也罢,于是创造性以取号为新的境界新的追求。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开始取号。对此,《周礼》解释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如老子别号广成子、范蠡别号鸱夷子皮等。隋唐时期,伴随着封建王朝的强盛和文化的高度发达,取别号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皆属此类。到了宋代,取号之风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熟知的《水浒传》108将个个都有别号,正是代表着当时的社会风气。明清人更把取号视为一种时髦,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几乎人人有号。没号你就“奥特”了。
取号与取名、字不同,一般不受字数限制。从已知的历代别号来看,有2字号,也有3字、4字号,甚至还有10余字、20余字的别号。如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别号就有12字,即“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现代人给别人取外号、绰号,看来是有历史渊源的。只不过,现在人们的外号(绰号)大都不雅,因此,一般情况下不要擅自给他人起哟。作为出版人来说,外号二字掉过个就成了号外,也是意外收获。
在婚姻生活中,八字出口率比较高。过去人们常说,张三和李四八字不合。这又是怎么一档子事呢。
要整清楚八字,得先弄明白天干和地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我们把天干地支排成两行: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纵向一一对应,就得出甲子、乙丑……甲戌、乙亥……壬戌、癸亥,共六十组,称之为干支次序表。次序表在《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后都有附录。古人将干支次序表用于年、月、日、时。这样,一个人一落地就背负八个汉字,并相伴终身。如今年阳历5月1日上午11时30分出生的孩子,农历则为乙未年庚辰月丁丑日丙午时,乙未、庚辰、丁丑、丙午,合起来刚刚好八个字。
古人又将生辰八字与十二生肖(如猪猴不到头)、五行相生相克进行杂糅,从而预测两人在今后的婚姻生活是否美满。
其实,婚姻长不长久,家庭和不和谐,与生辰八字到底能搭多少界,恐怕一时半会找不到令人心悦诚服的答案。本人以为,八字就是一撇一捺(生活中,人们常说某件事八字还没有一撇是指还没有眉目),关键还是看脾气性格、兴趣爱好是否相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标准是否相近,最终还是要看:我爱你有多深,月亮能否代表你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