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舟
学校,曾被视为教书育人的宁静之地,近来却在反贪惩腐风暴下被推向舆论关注的中心。2014年下半年以来,海南省教育系统10余名中学校长和教育局长相继被查处,一时成了社会热门话题和新闻焦点。
名校校长的“生意经”
海南华侨中学是海口市属省级重点中学,教学成绩蜚声琼岛,享有“中国名校”殊荣。
头顶“特级教师”、“海南省十佳校长”光环的曾纪宁,在这所学校任职长达30多年,一步步成长为学校掌舵人。然而,掌权后他却打起了以权谋私的主意,在学校管理中做起了个人敛财“生意”。
曾纪宁遵循的是一句古语:“衣服穿久了贴身,人处久了贴心。”能与他打交道进行“业务”往来的,都得是知根知底的“老相识”。
陈某在华侨中学读书时,曾纪宁是他的班主任,二人关系较好,交往紧密。自2009年开始,陈某多次提出承揽华侨中学工程的意愿,并向曾纪宁表明:将按工程总造价的6%付给“好处费”。曾纪宁听后满心欢喜,积极协助陈某承揽到学校9项大工程。按照“协议”,92万元“好处费”流入曾纪宁账下。此外,曾纪宁还协助陈某承揽了一些零星工程,“应收账”达到8万元。
在工程“发包权”之外,学生“择校权”也被曾纪宁牢牢掌握在手中,处心积虑地用来“变现”。通过接受陈某请托,他先后为12名学生入学提供方便,获取“好处费”30万元。
曾纪宁爱钱成贪,但听到反腐风声吃紧,又不敢直接将这总额130万元的“收益”接手。反复思忖后,他想出一条自认为是万无一失的良策——委托陈某代为保管,等待自己退休后再提取。然而,令曾纪宁做梦也不曾想到的是,“绝对安全”的设计只是自己一厢情愿。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2012年11月调任海口市教育局调研员后,曾纪宁任职校长期间的腐败行径很快就被群众举报。经查明,2005年至2014年间,他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工程承建、人事调动、招生合作等事项中谋取利益,84次收受17人财物共计人民币346.2万元、美元0.3万元。
2014年12月23日,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曾纪宁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40万元。
接任者的“前仆后继”
获知曾纪宁被调查的消息后,海南华侨中学的继任校长王继源忧心如焚。坐在办公室,电话铃响了,他心惊胆颤不敢接;走在街上,汽车警笛尖叫,也会刺痛他紧绷的神经,长久坐卧难安。
原来,自2003年8月调入海南实验中学掌管总务处主任实权后,王继源便开始大发“横财”。此后10多年,虽历经海南华侨中学副校长、校长等岗位变动,王继源的贪腐行为却从未间断。
第一次收受贿款是在2004年5月。工程队老板方某挂靠海南一家建筑工程公司,承包了海口实验中学教学综合楼工程。施工中,得到关照的方某心存感激,送给王继源2万元。
初尝甜头,王继源“聪明”地悟出了权力与金钱的特殊关系。接下来,他受贿的频率加快,数额增多,胃口越来越大。
2012年至2014年间,工程队老板叶某承建了海南华侨中学初中部足球场等改造工程项目,施工中均得到校长王继源的照顾。叶某分3次送上33万元,王继源全部当场收下。
“多行不义必自毙。”十年间他先后收受22人共计213万元的贿赂款,最终成为一颗起爆了的定时炸弹。2014年8月,王继源被依法逮捕。
有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就在两任校长受贿案发不久,副校长史昌涛同样走进了办案人员视野。后经查明,在海口市第一中学担任总务处主任和在海南华侨中学担任副校长期间,他利用分管学校后勤工作的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贿赂70.7万元。2015年1月30日,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史昌涛有期徒刑7年。
教育局长看重的“钱袋子”
教育是民生大事,教育局长本该重视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做到奋发有为。而在海口市美兰区教育局原局长谢式文眼里,更看重的却是沉甸甸的“钱袋子”。在任期间,他利用职务之便,把手伸向了多所学校的工程建设、设备采购、校服订购等领域。
2011年,陈某挂靠多家建筑公司承建了海口市多所中小学工程项目。谢式文在工程招投标、工程款拨付等方面提供帮助,之后便欣然收下陈某送来的现金共计35万元。
靠着同样的手段,仅在2011年,谢式文还分别收受了王某、陈某现金18万元和16万元。而在2010年至2014年期间,他先后多次非法收受现金,总额达到112万元。
2014年12月24日,谢式文因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30万元。
填堵贪腐的“黑洞”
值得注意的是,曾纪宁、谢式文等并非个案。2014年,海南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加强对教育领域腐败、渎职案件查处力度,全省19个市县中有12个市县的教育系统领导干部或教师因违纪违法被查,包括海口市美兰区教育局副局长、昌江黎族自治县教育局局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教育局原局长以及海南省教育厅电化教育馆馆长、海南职工秀英子弟学校原校长等,腐败情况触目惊心。
深入剖析案件情况,举一反三看到当前社会一些领域系统腐败案发生的共因,发人深思也令人警醒。
权力过大与诱惑巨大。分析案情不难发现,这些局长、校长在各自单位都是有着绝对决定权的“一把手”,在事务性管理中常常可以“一个人说了算”,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存在巨大的操作空间。此时,面对喜欢拉关系、找门路的人,面对真金白银的现实诱惑,一部分人往往容易丧失自律,在欲望中迷失自己。曾纪宁在教师岗位上兢兢业业干了近30年,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的辛苦付出得到了许多人的肯定,可惜担任校长后没有经受住利益诱惑,多次收受他人“好处费”,最终走向了一条不归路,令人惋惜。这也鲜明印证了一个道理:“绝对的权力”往往容易导致“绝对的腐败”。
利益驱动与侥幸心理。在权力高度集中之外,系列腐败案还有一个共性,就是所涉及领域都是产生利润较为丰厚的领域,例如工程建设,食堂发包,校服、图书和多媒体教学设备采购等。毫无疑问,利润丰厚的环节有着更大的收受贿赂的空间,更易滋生腐败。此外,侥幸心理也是许多人放松警惕的重要原因。在谢式文案发两年前,海口市秀英区教育局原局长方小川就因贪腐问题被立案调查。此时,谢式文便已知有被检举揭发的可能,但仍存有侥幸心理,继续大肆收受贿赂,最终自己也落入纪检机关的视线里。
监管缺失与机制漏洞。腐败案件的多发频发,暴露出的往往是监管缺失和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诸多漏洞等问题。以教育系统为例,一些学校的财务、基建、采购、招生等领域和岗位,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不完善,有些制度形同虚设,执行不到位,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校长、教育局长手中的权力,缺乏有效制约,对干部的管理存在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问题。“当权力不受监督,利己之心就会恶性膨胀。”对此,必须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相关制度,健全体制机制,构筑拒腐防变牢固防线;强化监督管理,让“身边人”进行有效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深入开展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营造自律廉洁的良好社会风气。
对策再多,关键是付诸行动。当前,腐败易发多发的一些社会领域正在深入开展自查自纠,立规矩、明责任、严管理、强监督,构建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着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理由相信,贪腐“黑洞”将被社会更加重视和更有效填堵。
(责任编辑:张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