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与血性(一)
——关于军人的灵魂与血性(四)
金一南
本刊顾问,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博士生导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等。
真正的党性并不表现在平时滔滔不绝的政治表态,而是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的勇气和担当。
什么叫党性与血性?即:党性必须依靠血性来支撑和捍卫。
对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党性就是党员的组织性、纪律性、原则性、战斗性。以血性支撑的党性,是党的生命力、战斗力的来源,组织性、纪律性、原则性、战斗性如果没有血性支撑,就成一纸空文。
开国将领张国华是1955年授衔的175名中将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强手如林、战将如云的人民解放军内部,张国华并不很突出。他打仗不错,战绩也可以,但作战比他更加优秀的将领还有不少。他领导的十八军组建时间并不很长,在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第二野战军中,还没有进入主力行列。使张国华名声最后超过其他许多著名将领、真正标榜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册的,是什么?
是他坚如磐石的党性。
1950年初,中央决定提早进藏。毛泽东说:西藏人口虽少,但战略地位和国际影响极其重要,必须尽早进军。最初考虑这一任务以西北方面为主,西南方面为辅,因为当时西南战事尚未完全结束。西北方面彭德怀提出战线太长,兵力分散,难以抽出太多兵力进藏;且从青海格尔木方向进藏的道路多年破损,仅修路就需很长时间。毛泽东当时正在苏联访问,看到这个电报随即指示“向西藏进军及经营西藏的任务应确定由西南局担负。”
刘(伯承)、邓(小平)本来是进藏的辅助方向,现在一下子变成了主要方向,不但“向西藏进军”,还包括“经营西藏的任务”,压力徒增。当时62军驻西康,距西藏最近,理所当然成为进藏部队首选。但刘伯承考虑62军来自一野,让他们进藏不妥。这是当年那一代人的领导风格:越是自己的部队,越是主力,越要承担艰苦任务。刘、邓最后商定:62军不进藏,调自己指挥的二野一个主力军承担进藏任务。但未料到的事情发生了:该军军长不愿进藏。理由不难找,身体状况等等,都可以列出来。但西藏艰苦当年也尽人皆知。革命胜利了,谁不愿享受革命果实,谁还想到那片不毛之地去吃苦受罪,这也是当时普遍存在的考虑。
僵局就这样出现了,难以回避。毛泽东一直在等待西南方向的报告,种种原因又使刘、邓的选择被迫一变再变,给中央的报告也反复推迟,当时领导人的确忧心如焚。
张国华的18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领受进藏任务的。
18军原定的任务是接管富庶的川南。军长张国华已经定为川南行署主任,军政委谭冠三已任命为自贡地委书记。1950年1月7日,张国华赴川南行署上任途中收到刘、邓急电:就地待命,军领导及各师一名负责人速赴重庆领受最新任务。
1月10日,刘、邓接见张国华等十八军领导。
邓小平第一句话:“今天谈话凭党性。”
张国华回答:“一切听从党安排。”
邓小平:“***不去西藏,你指挥部队去。”
张国华:“坚决完成任务!”
单刀直入的几句话下来,张国华的党性光彩照人。
“今天谈话凭党性”,小平特别强调这一点。因为前面一次谈话没有谈成。我们说真正的党性并不表现在平时滔滔不绝的政治表态,而是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的勇气和担当。坚强的党性就是坚决完成党赋予的任务。
军长同意、军领导班子同意,不等于全军都同意。18军由去“天府之国”的川南突然改去高原高寒的西藏,部队一时转不过弯子来。谁不想去富庶的地方驻扎?很多干部还没有结婚,要到川南去发展、结婚、建立家庭。突然一道命令要转而去西藏,部队逃兵数量猛增。连队干部夜里不敢睡觉,轮流把门,营团干部天天追问逃兵数量。一些干部也出现动摇。18军52师154团副政委刘结挺,张国华最欣赏、准备重点培养使用的干部,也写信提出身体不好,不能进藏。张国华看信气得手发抖。政委谭冠三说:把刘结挺绑起来!他不去,捆也要给老子捆进去!正是这句气话提醒了张国华。他后来要求:凡是逃兵一律不许进藏。他说:我们进藏的光荣决不能让这些逃兵玷污了!
在18军进藏动员大会上,张国华说:“你把西藏看成是不毛之地,可英帝国主义却从不嫌它荒凉,百余年来拼命往那里钻,现在美帝国主义又积极插足。难道我们对自己的国土反倒不如帝国主义热心?”“如果西藏真被帝国主义分割出去,我们的西南边防后退到金沙江,恐怕我们在四川也坐不安稳吧!”还说:“进藏确实苦,可是西藏人民世世代代在农奴主残酷压迫之下生活,岂不更苦?人民解放军以解除人民痛苦为己任,我们怎能眼看他们受苦而无动于衷?”
(责任编辑/姚源清)
短信》10月20日,全省关工委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