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闵 捷 韦佳妤
贵州吹响山地旅游集结号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闵 捷 韦佳妤
贵州着力把山地旅游打造成为具有全域全景理念的大产业、承载核心文化价值的主载体、拉动山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努力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
10月10日,由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在兴义开幕,贵州吹响了山地旅游的集结号。
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民族牌、乡村牌,把山地旅游作为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定位,着力把山地旅游打造成为具有全域全景理念的大产业、承载核心文化价值的主载体、拉动山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努力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
贵州发展山地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从世界范围内看,山地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世界75%的国家拥有山地,山地环境中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是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而在山地旅游中,可以通过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娱乐、教育等体系获得财富。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全省92.5%的国土面积为山地和丘陵,也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和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赋予了贵州山地旅游资源富集的明显优势,瀑布、溶洞、峡谷、湖泊、温泉,比比皆是;山奇、水灵、谷美、石秀,处处成景。
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说,山地是多彩贵州最美的风景,也是贵州人民最美的乡愁。伴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日趋改善,各种山地资源日益升值,贵州将更加珍贵。
亚太旅游协会前主席斯科特·斯伯努则说:“贵州作为中国最美丽的省份之一,有着宜人的天气,美丽的风景和热情好客的人民,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产,应该被推广到全世界。”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指导工作时指出,贵州风景名胜资源丰富,素有“公园省”之美誉。他因此特别强调,贵州要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贵州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评价贵州旅游物以稀为贵,好山好水就是“贵”,并把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作为“大礼”送给贵州。
本次世界山地旅游大会上,贵州“一地办会、全省联动、节赛并举、景产融合”,展示出十足的底气和自信。
大会期间,黔西南通过晴隆24道拐汽车爬坡赛,万峰林徒步大会、万峰林国际自行车赛、热气球表演赛、三岔河国际露营大会等系列活动,让世界感受贵州山地的魅力。
短信》仁怀至习水天然气支线工程于今年9月30日整体完工,并于10月16日正式开通投运。
本次会议旨在促进“一带一路”山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交流与合作,是一个立足贵州、放眼世界,共同研究推进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性平台。
来自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旅游机构,美国、英国、法国、瑞士、日本、韩国、尼泊尔等39个国家和地区147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国家有关部委,境内外旅游管理机构、旅游企业、航空公司、金融及投资机构、主流媒体等800余名嘉宾齐聚贵州,共话山地旅游,普及山地生态旅游理念,探索山地旅游发展模式,推动中国乃至世界山地旅游发展。
贵州山地旅游如何发展,来自世界各地的行业精英从不同的角度为贵州支招。
“我们应该用一种新的旅游体验奉献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让他们在中国发现新的旅游乐趣。我坚信,贵州在这方面可以成为中国的典范,为中国旅游业的历史突破迈出新的一步。”世界旅游组织荣誉秘书长、贵州旅游发展顾问贵州省旅游发展顾问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说。
亚太旅游协会前主席、贵州旅游发展顾问斯科特·斯伯努认为,贵州旅游要想真正打动世界,硬件和从业人员需要具备更高的素质。比如,熟练应用英语甚至多语言的导游和从业者,多种多样的便捷的交通设施,从一星到五星各种标准的酒店等。 “如果你的表现能够让游客喜出望外的话,他会成为你的免费宣传者。”斯伯努说,一个满意的游客回家后会给三个人表达本次旅游的愉快,一个不满意的游客回去就会跟9个人说不满意,这个比例是非常大的。
世界旅游组织山地旅游和冬季运动资深顾问、瑞士洛桑大学教授彼得·科勒则把目光放在了限量开发上,他建言贵州,生态尤其山地旅游生态环境脆弱,一定要适当控制游客人数,保护好这个美丽地方。“其实旅游的开发也像限量发行一样,可能会更持续、更长久,也更珍贵。”
而法国参议院议员米歇尔·鲍瓦德则结合阿尔卑斯山的山地旅游开发建议贵州,要在山地旅游中挖掘和保护本地历史和建筑。鲍瓦德说,山地旅游中应该开发一些文化旅游项目,能够使人去发现一些新的文化的和过去的遗迹,这样可以保证游客的回头,使大家能够承认不同地点的一些旅游价值。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李世宏也认为贵州要结合世界经验和国际眼光,高起点规划和发展山地旅游。他说,世界上不少国家立足自身山地资源条件,探索出许多符合当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积累了不少经验。例如,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推出的“初级护林员”体验游、野生动物教育体验游、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推出的可持续社区生态旅游、新西兰峡湾国家公园推出的徒步游、瑞士推出的冰雪文化生态游、尼泊尔国家公园推出的徒步游等,都创造了许多值得贵州借鉴的好经验。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贵州发展上最重要的理念,也是发展旅游的根本遵循。
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说:“山地生态的复杂性、脆弱性告诫我们在发展中必须守住生态底线,把山水、田园、历史、文化、气候和空气作为最宝贵的旅游资源,像保护眼睛、对待生命一样倍加珍惜。”
目前,贵州省正在编制《贵州“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和《贵州生态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围绕规划,贵州将全方位、多层次地对山地资源进行综合保护,加强山地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营造山地环境保护的社会环境氛围,培养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等发展目标。
“旅游的前途在农村,希望在农村,乡村旅游前景不可限量。” 傅迎春对乡村旅游寄予厚望,“我们力争到2017年,全省建成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示范村寨100个以上、重点村寨1000个左右,示范和重点建设经营户10000个,打造50个左右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实现农民旅游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把青山绿水、文化内涵转化为老百姓有获得感的‘金山银山’,为‘生态美、百姓富’作出更大贡献。”
借助全面进入“高铁时代”和年底实现“县县通高速”的有利条件, 贵州在全省重要节点城市、交通站点、服务区、旅游景区及可开发区域,布局建设足量的旅游客运服务服务区、游客中心、度假酒店、主题客栈、旅游景区和旅游村寨,提升山地旅游通达性、便捷性、舒适性,构建“快旅慢游”服务体系,使其成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载体。
与此同时,资本短缺的现状有望得到破解。
本次山地旅游发展大会上,投资项目签约仪式显示,中国工商银行意向性授信100亿元人民币、中国银行意向性授信50亿元人民币、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意向授信20亿元人民币,用于全省旅游产品建设;中国保利集团公司将于2016年在全省布局5000辆旅游房车。
著名旅游规划专家、国际旅游投资协会会长刘锋认为,贵州要“道法自然”,变过去的“砍树经济”为“看树经济”,需要有一个产业链上下游贯通的联动发展思路,变传统的山地为一个度假地、养生地、休闲地和旅游地。
10月11日,作为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的旅游项目,热气球竞技及体验是本次山地旅游大会受民众关注度最高的项目之一。(张德厚/摄)
(责任编辑/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