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忠全
2013年3月24日至29日,我有幸随本校教育考察团赴陕西宜川中学进行考察学习,除进课堂听课外,实地参观了宜川中学的班级主题班会、周末班级小结会、星期一早晨升旗仪式、课间操、学生宿舍管理、晚自习、晚休状况。结合相关资料及宜川中学座谈会介绍情况,经过冷静思考,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陕西宜川中学创建于1941年,学校占地75亩(其中校本部50亩,新校区25亩),共有9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587名,教职工385名,是一所地处县城的省级重点完全中学。
近年来,学校坚持“学校为了学生发展而存在”的办学理念,将“引领教育方向,打造自主名校”作为办学目标,坚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的办学策略,在全国首创“学生自主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名校发展之路。2008年,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高考二本以上进线率由2008年的35.5%上升到2012年的63%,2012年高考一本上线429人,二本上线1241人,高考连续7年6项指标排名延安市各县区第一。
二、宜川中学的办学中成功之处
真正实践了“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从研究认识“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开始,切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回归教育原点,办好“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
以学生“自主课堂”为核心的“三环节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使课堂成为富有生命活力的场所。
以学生“自主管理”为核心的学生管理模式,为学生搭建起了自主发展、合作发展的广阔舞台,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师,有力地促进了新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质量上层次、上水平。
学校在“改课”后,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首先通过抓德育(精神引领为先、思想引领为先)激活教和学的内在潜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抓学校文化创建和内化,提升了办学层次。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自主”为核心,以“校本化”为基点,以“学生主题活动”为手段,以“校园文化创建”为载体的学校文化体系,引领宜中人正在向“使学生快乐学习,使教师享受教育幸福”的高层次办学水平转轨。
三、 成功原因分析
学习宜川经验,透过现象看本质,冷静分析宜川中学取得的成绩和“宜川现象”背后的东西,我认为成功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1.“以生为本”核心理念的确立和引领是首要因素
宜川中学从反思“学校到底是什么”“办什么样的教育”开始,从研究“学情”出发,紧紧抓住“学生是一个鲜活生命体”的本质特征,使学校一切工作都以此为出发点,使“生本教育”成为学校管理和教学的灵魂,带领宜中人从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这个原点出发,完成了教育理念的再认识以及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课程观的定位与重建,使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那些概括化、纯理论化的理念具体化、生态化、宜川中学化。这与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的思想引领和勇于改革、大胆实践的决心是分不开的。孙明贤校长是一个善于思考和反思的人,更是一位执着与坚持的人。课改当初,在班子成员、教师、家长等各方面极力反对甚至争吵的情况下,他始终坚持自己观点,耐心做各方面思想工作,引导分析“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状况,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化解了一个个难题和不解。从提出办“适宜学生学习的学校”开始,从真正地抓“求真务实”做起,按照“校本化管理”的思路,引领广大师生不断反思和实践,走出了一条课改成功之路。这条成功之路根本是宜中人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的结果,没有这些,教师的新课程理念真正内化是实现不了的。正是全校上下新课程理念内化深入到每个教师乃至学生心中,才为“改课”后一系列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比如,在对学校定位重建上,认为学校是为学生的生长和发展而存在的,是为学生自然成长而创造的一种教育生态环境,学校首先应是学生的“学校”,因而一切都应该体现出学生的色彩、声音、形象和存在,凡是学生有兴趣的地方,就会有学习发生。在教师角色定位上,认为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应是点燃学生生命之火,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评价者;不仅是研究教材的人,应是研究学生、读懂学生的人。教师不再是自己“上好课”的人,而是学生学习的摆渡者,每一位教师应深刻思考,自己是载着知识驶向彼岸的人,还是载着学生走向知识彼岸的人,载错了对象就是教学方向的重大错误等。这些观点的界定,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学校一切工作指明了方向,使多年的禁锢教育告别了“血拼”,回到了教育的原点,回到了教学逻辑的起点。这个原点就是学生,这个起点就是学生的“学”。
2.降低管理重心,放手调动教师和学生主动参与是重要举措
宜川中学实践“以生为本”理念,体现在学校管理中,首先是管理重心下移。宜川中学的学校管理主要是“两级管理”,即学校层面上“校本化管理”,学生层面上“自主管理”。
“校本化管理”是宜川中学材料文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用孙明坚校长自己的话说:这些年他是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求真务实”。用专业术语来概括就是一切基于“校本化”,脱离学校实际的坚决不做。他们对“校本化管理”的解釋是:以解决管理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指向的本土化管理改革模式。换句话来说,就是让各部门、各级领导都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人。放手放权给部门、给级组、给教师,要求他们在相对滞后的办学条件下,抓小事成大事,用最低消耗夺得相对较高的收益。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学校从“改课”开始就把注重细节和落实从底层做起。正因为有这样的管理思想,学校管理从根本上才能最大化地进入低重心运行。低重心运行的结果是给予教育者工作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带来了更多的创造性,既便于及时调整策略降低了风险,又降低了成本,把有限的财力用于更急需的地方。
这些从他们制定的一系列为数不多的学校管理制度中也充分能够体现出来,比如《教学常规考核办法》,考核内容很真实,突出对反思性学习、学案编制与落实、自主课堂等方面的考核,对一讲到底的课实行一票否决制,不能得分,并且实行教务处、年级组、备课组共同考核,三者一绳捆,把月量化小结考核与年度考核挂钩。基本上所有制度都是围绕学校新的改革思路来制定的,如《宜川中学关于学案的规范性要求》《宜川中学关于教学设计的规范性要求》《关于高效学习小组的规范性要求》《关于高效科研小组的规范性要求》等。
宜川中学的学生“自主化管理”思路源于学校领导提出,成功与年级学生会代表的建议与推动,真正实施于课堂改革后。正如政教主任李德祥说的:“课堂上学生解放了,学生敢于说,想说、能说了,但到了课外,到了班级管理中,到了生活中却是另一种状态,如何让课堂与日常生活相呼应呢?”由此催生了宜川中学的学生自主化管理。学生主动成立了全校“自主管理委员会”,学校凡与学生有关的活动都由“自主管理委员会”负责,如升旗仪式、课间操、主题班会、学校大型演出、运动会、卫生打扫检查、每周班“小结”、每天“日晚点”乃至手机查禁等。自主管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管理中学会与同学相处,体验成功的喜悦,反过来又成为实现自主学习的动力源,促进了课堂改革走向新的层次。更重要的在解放学生的同时,把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从繁重枯燥的辛苦跟查中解放出来,主要精力可以用在编制学案、设计教学、思考研究学生教育上,研究教学的空间和时间也多了起来。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有了机会,使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有了前提,正如宜川中學人所说的,自主课堂、自主管理已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宜川人正在为把此升华为一种信仰而努力着,校长孙明贤的“使学生快乐自由学习生活,使教师享受教育幸福”的梦想将会越来越近。
3.教师的观念内化和勇于实践,勇于吃苦的务实精神是关键
任何一项革新都是向传统观念的挑战,不但需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而且更需要艰辛的付出和创新。作为课改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的广大宜中教师,不但要学习内化新理念,而且要准确把握新课标,还要指导组织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需要做的事情绝不是简单的,而必定需要经历艰辛的付出,甚至脱胎换骨。所以说,“改课”成功的关键在教师。宜中教师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以下几点:(1)新理念新课标学习内化到位,创新意识强;(2)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强;(3)学案、练案编写合作得好;(4)“自主课堂”“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作用发挥好;(5)学案、练案的检查批阅和课堂适时评价鼓励做得实。没有这些,校长的思路、学校的部署再好也落不到实处,在学生身上课改中一系列可喜的生成就不会出现,用他们的话说,作为课改的副产品——高考,就不会有持续的辉煌。
4.“不断反思和矫正”是基本方法
宜中的教育理念的建立,始于反思并且在不断反思和实践中完成重建和成熟。宜川中学的“改课”也源于反思,成功于不断反思和矫正。无论是课改初期,校长提出尊重学生生命本质特征,建办“适宜学生学习”的学校,把学校定位在“为学生发展而存在”的学校,还是后来确立的“引领教育方向,打造自主名校”办学目标,坚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的办学策略,无不是在不断反思和总结中趋于成熟的。特别是“改课”后,对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和困难的解决,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反思和矫正”这一根本方法。从与宜川中学老师、领导交谈中也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现在,常反思已成为宜中人的一种习惯,“案例研究”的方法,无论在学生管理还是教学研究中使用频率很高。无论是每天晚自习前的分班“晚点”,还是每周末的“班级周小结”或“主题班会”,学生要么在谈自己过去的不足和原因,要么以事先收集好的图片“案例”或视频“案例”形式反思问题,自主矫正失误。正因为宜中人充分把改革后出现的问题当成课程资源有效地加以利用,才使课堂和校园精彩不断,一路风景无限好。
5.“文化浸染”是基本策略
宜川中学的教育源于“改课”,成功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课改最难、最关键的一步,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新的教育思想的建立。学校一声令下,“改课”后发现遇到许多难题,如,学生不会学,学习氛围不浓,教师“改课”不坚决等。学校意识到,课改不能仅仅是“改课”,还要触及深层次的东西。这个深层次的东西就是人的思想乃至灵魂的改变。所以,提出办“明校”,办“为学生发展而存在的学校”,即“明白要做什么样的教育,做明白的教师,上明白的课”。把学校定位在办“明校”上,办基于“一切为学生发展而服务”的教育上。在这样的认识和理念下,为了使问题具体化,从学校把一切工作围绕在做“适宜学生学习、成长”的事情开始,即他们所说的建办“宜学的学校”,是他们初期的文化自觉。“改课”以后,特别是学生“自主化管理”实施后,在学生中呈现出许多值得弘扬的东西,学校能适时进行引导,构建起了以“教师文化”“学习文化”“走廊文化”“校园石文化”“宿舍文化”“远足文化”为内容的学校文化体系,进一步推动了课改向更深发展。
新课程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主动发展而成为富有个性的人,按其设计和预想,是要让教师、学生都能在快乐中学习、成长,是教育成为使人享受幸福、创造幸福人生的过程。这到底是不是理想,是不是梦想,宜川中学人最能回答这个问题,也最有真切的体会。宜川中学教育管理从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开始,从这个教育原点开始,研究学生、引领学生、激励学生、解放学生,使学生更加自觉、更加自主,显现出了许多让教师意想不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正是新课程所期望的宝贵生成,这些生成不但激励了学生,也在激励着教师,正如40多岁的崔继红老师所说的:“以前是学生很佩服我,现在是我很佩服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做老师的幸福感觉。”这些认识不断地在宜中的领导、教师、学生,甚至其他职工思想深处内化扎根,使他们把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逐渐的转化成了一种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他们的文化引领发展历程也说明了这一点,即“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方法变文化,文化变信仰”。可以说学校目前在大多数教师学生中已把“自主课堂,自主管理”为核心的文化自觉转变成为文化自信,并且现在已基本树立起了富有宜川中学特色的文化信仰。所以,理念内化、文化重建又为课改锦上添花。
?誗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