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晓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郑州 450000)
资金是高校发展的经济基础,可以为高校教育提供软条件和硬条件支持,但在高校教育具体核算中存在诸多问题。
高校教育支出主要包括三大方面:高校教育成本、不应该归入成本的支出、不应该全额归入教育成本的支出。诸多高校在这方面缺乏明确的界定,导致在计算高校教育成本方面出现杂乱现象。首先,高校教育成本是指对学生教育的投资,具体分为人员支出、物品及服务的支出、资本性支出。人员方面包括教职工等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人员,这种支出通称为工资。教育离不开仪器设备等物品的支持以及其中包含的服务,这叫作物品及服务的支出。资本性支出涉及到长期资产问题。其次,对于非独立性单位、退休员工、高校作出的赔偿的支出划为教育成本。在这其中还有部分不应该全部算作教育成本,由于很多寒门子弟难以支付上学费用,国家在高校里设置了助学金和奖学金,一方面是为他们提供上学的机会,另一方面是鼓励他们成为国家栋梁。那么由于奖学金大多数是由一些赞助商提供的,不过它们的来源比较杂乱,所以,对于这种来自社会上的援助的支出,不能算作高校的教育成本支出。此外还有科研方面、后勤工作层面。由此可见,对于判断高校教育成本的重要标准是,资费的用途与来源。
根据学生每天受的教育情况,教育成本大致可以为7类。①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会产生学费,学校会定期发工资给那些为教学事业做出服务的人员,比如教师、系领导之类的人员。②伴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高校普遍建设有图书馆、多媒体等基础设施,这些是为了方但学生进行学习,在建设中以及在维护中都需要支出费用。③在行政管理中支出的费用。④学生住宿、每日就餐、校园保卫等这些是后勤支出。⑤直接用于学生事务的支出。⑥展开与学生有关的科研的支出。⑦是其他比较杂的,但是与学生接受教育有关的科研费用属于教育成本。
根据会计核算原则,首先要确定核算对象,从上述的归类可以总结出,核算对象是指用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支出,简而言之,是针对高校受教育的学生。然后是核算周期,就是指时间期限。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是具有周期性的,一般情况下是4年,对于专科院校是3年,但是这样长期积累资费,容易存在遗漏,甚至出现其他方面的问题,为了简单且准确起见,以“年”为单位。在确定对象和周期之后,分别在这7块内容中进行结算,将会得出7个数字,把这7个数字相加在一起就是高校教育总成本。
根据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不仅接受国家的资金支持,还可以从多途径来筹措资金,更多地体现出市场经济成分,那么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合理控制教育成本,从而适应教育新形势的变化。
教育成本的预算是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标准。虽然制定的预算计划中关于教育费用的预测不是很精确,但是也是在经历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在一年结束后,用决算与预算作对比,从而可以衡量出高校教育支出的合理性,还可以起到规范相关工作人员工作活动的作用。
既然预算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开端,控制成本就应该先从预算入手。通过减少预算数额,限制在今后教育中的支出情况,最终有利于减少高校教育成本。
由于高校教育成本种类繁多,大体分为7大类。那么在这7大类中又可以分为许多小类。这就需要工作人员细致地做好分类工作,做好每一项支出的记录,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精简节约,以少积多,最终会节省出很大一笔开支,这样可以为以后的教育管理提供资金支持,以利于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
由于高校扩展了筹资途径,致使高等教育融入了市场经济成分,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经济效益。首先在决策中要遵循市场运行的规律。追求低投入、高产出的目标。这就需要根据市场的需要适时作出政策的调整,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还要具备一套与社会市场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其次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思维指导人们的行为,只有管理者脑海中具有这种精简支出的科学管理意识,才会将这种管理体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否则是空谈。最后需要培养相应的管理人才,一方面要具备经济学专业知识,这样对于管理过程中支出项目的数额具备一定的估算,减少亏损,另一方面要具备管理能力,这样才可以保证工作井井有条。
从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教育事业也要尽快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不断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把高教教育搞好、搞强。高校教育成本是高校的一个重要问题,更应该引起领导的关注。在实际工作中做好教育成本预算是成功的第一步,做好预算是最关键的一步,此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要将控制成本理念贯彻下去,从而保证控制成本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实现高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1]高等师范院校财务管理研究会课题组.高等师范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5(4).
[2]韦德洪,王珊珊.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方法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1).
[3]肖慕鸿,张帆.浅议高校成本控制[J].新西部:下半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