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园
作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复习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复习课往往沦为旧知识的简单再现或机械重复。在复习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复习活动,却被许多教师忽略。分析和整合需要复习的旧语言点,充分考虑学生的掌握能力,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选择和提炼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新知识,生成具有广度和深度的教学流程,把一节毫无新意的复习课改头换面,重新焕发复习课的活力,才能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
复习课是整个教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上好复习课一直是教师关心和研究的问题。在复习课上,许多小学英语教师所采取的策略是:汉语说得多,词语讲得多,语法规则解释得多,复习练习布置得多。学生上课按要求背诵词语、对话和课文,强记语法规则,下课后又不得不埋在一套套题海中,学习索然无趣,面对学业负担的沉重,复习效率自然低下。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没有效果,还使学生觉得疲惫不堪。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探讨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并找到新的思路,必须从我们教师自身的复习课课堂教学出发,找出复习课教学效果不明显的“病因”。
一、小学英语复习课的误区
(一)忽视了复习课的真正含义及其功能
1.复习课的真正意义
帮助学生巩固已学语言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语言联系,使得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系统化、条理化,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复习课的功能
(1)概括总结,形成体系
(2)查漏补缺,巩固提高
(3)整合提炼,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冷饭”式知识重现,忽视学生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英语教学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要位置。然而,在复习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被许多教师忽略了,单调地听讲、记笔记和做题成了复习课的主要任务。在一些复习课上,许多教师采取一而再,再而三的“炒冷饭”复习模式,不断地讲解和强调语言点。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的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重现,而应该重视知识的有机重组和实际运用能力,更应该把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如果教师一味地讲解或者让学生机械地完成不现实的操练,不但收效欠佳,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受到影响,课堂的复习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三)知识点分散复习,忽视其综合运用效能
复习课是一个单元、几个单元甚至是整个学期的学习提炼,忽视课与课、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进行零敲碎打的复习,这样的做法不但没有达到复习的最终目的,而且没有做到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无论是按单元顺序复习,还是按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分两方面进行复习,教师采取什么样的复习策略,都首先要将学生学过的知识加以整合,将平时数节课、数个单元或不同阶段的知识前后联系,整合在一起。通过情境创设将分散在几单元的内容融会贯通起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理解知识。
(四)忽视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一刀切”笼统复习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而在课堂教学,特别是课前复习时,许多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学习水平,仍采取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同样的操练、同样的习题、同样的评价,很难把握和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常出现优秀的学生因为牢固地掌握了知识点而失去学习的激情,学习较差的学生因为听不明白复习内容而上课分神,中等学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习惯于满足现状,无论是哪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很难得到学习中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二、如何上好复习课
(一)复习课的目标定位
复习课的目标不是新授课中的单词、句子的简单复现与巩固,而是重在如何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强调“综合运用”四字。
(二)复习课更需要精心设计
1.主题鲜明突出,用好教材
这就要求教师把重点放在设置复习课的教学结构上,恰当地组织复习内容。
2.设计任何活动都要基于学情
教师在设计复习课时,首先要做好课前准备,而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是很重要的。要了解学生已学过、已掌握的知识;要了解学生的浅知性、经验性和差异性;要强调梳理知识的系统性,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性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设计的活动要着力引导学生整合提升,达到“三有”
(1)有主题
主题更多的是从功能的角度去设计,是明的;而主线是从知识的角度去思考,是暗的。
(2)有新意
避免简单重复,有新材料、新刺激(新的情境)、新的呈现方式——整体任务的架构,整体功能的设计、新的思维过程。
(3)有提升
要从语言形式向交际运用过渡,要从书本语言向真实的生活语言过渡,要关注读写结合,要从记忆背诵向思维表达提升。
主题也好,新意也罢,设计原则是:贴近学生生活,不能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还要合情合理,形成整体框架。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学英语复习课,教师更要学会等待学生,思维的过程要还给学生。让学生努力内化所学,而不是教师的“满堂灌”,要避免灌输式的教学,限制学生的思维。复习课,教师更要学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的过程。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