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莲
摘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当下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面对纷至沓来的视觉冲击,文字已不再吸引人们的眼球。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作用,亟须在小学阶段将国学思想植入语文课堂。就国学思想植入低段语文课堂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如何巧妙植入等问题展开探讨。而如何在平时的识字、阅读、积累等环节中展现、渗透国学文化的魅力,用有效的方式将国学经典植入低段语文教学,值得每位语文教师深思。
关键词:国学意义;兴趣;素养
随着现代技术日益精进,在学生已不再被书本吸引的今天,怎样在他们眼中展现祖国文字的魅力,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并爱上语文,就必须让国学思想更好地、更广泛地融入课堂,以点带面,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的心灵。如何让国学思想了无痕迹地植入到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完美统一,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
一、国学思想的植入,切实可行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对国学思想有所渗透,才能让课文的意义更加彰显,从而让学生在国学浸润下进一步提升道德修养和品质。
(一)识字教学继承国学
汉字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识字教学往往割裂汉字与汉字文化的联系,忽视汉字中渗透的智慧灵感以及其凝聚的民族思维方式,除了导致识字困难外,也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们的识字教学应联系汉字文化语境,让学生在丰厚民族文化中感受到识字乐趣和意义,在识字教学中将国学思想和文化发扬光大。
(二)阅读教学离不开国学
小学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把观念、思想和感情传递给学生,国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现代学生普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再加上信息传播的途径广泛,照本宣科只会误人子弟。为了学生更长远的发展,必须给予其更深层次的智慧,无疑,国学思想植入阅读是一个不错且可行的选择。
二、国学思想的植入,势在必行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里,人类生存的整个环境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大的环境难免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一些弊端。
(一)价值取向严重缺失
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让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变得轻而易举,网络、微信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难免夹带一些消极的思想。年幼的学生缺乏辨别能力,极易被不良思想教唆。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在课堂上传播正能量,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爱上国学,让国学的思想精髓渗入学生的灵魂。
(二)表达能力欠缺,想象力不足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国学思想是古人思想的精髓,一旦引导得体,能让学生静心思索,让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国学思想融入语文教学,是时代的要求、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国学思想的植入,妙在得法
(一)有的放矢,让国学思想扎根课堂
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中识字教学占相当大的比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让学生采用形象记忆、动作记忆、生活记忆等方式识字,效果比较好。猜字谜的记忆方式也比较常见,但会运用的教师不是很多,主要是字谜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课前要做大量的工作。其实采用“字谜”进行识字教学是传承国学思想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探讨字谜的文化内涵,对于发掘和整理中国汉字文化,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习俗观念,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如,在讲解“生”字时,先出示谜语“牛走独木桥”,学生思考得非常认真,却想不出答案,当PPT上出现“生、牛、午”几个字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牛站在“一”上就像在走独木桥。这则字谜不仅让孩子深刻地记住了“生”,还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自从识字贯穿字谜后,学生兴趣明显提高,有些学生还专门买了相关的书阅读,了解了很多汉字的文化和起源,国学思想已在学生心田生根发芽。
(二)兴之所至,让国学思想晕染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语文学习关乎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将文化精髓贯穿其中,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力,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1.巧遇古诗词
诗词向来以其阳春白雪式的唯美典雅在中国文化中经久不衰,备受青睐。小学阶段我们就应该慢慢地让孩子去接触、感受,让课堂透着淡淡地诗意。如,在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中,讲到了春联,其中有一句“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讲到“绿”字时,并未多解释,只随口说了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学生大都已猜出“绿”的含义。又如,有一次讲解“弄”字时,除了“摆弄、捉弄”等组词外,想起了“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顺势讲解了一番,不但学生记住了“弄”字,还深深地记住了这句富有意境的诗。课堂上不经意的巧遇古诗词,学生有的竟自己做起了诗。润物无声,国学思想的渗透不一定要刻意为之。
2.邂逅名家名言
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和重视情感教育。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去读,理解可能截然不同。在阅读中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在有限的时间里,应尽可能地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其思考的广度和宽度。其中,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名人名言,学生理解主题的同时,提升了个人道德情操。如,讲解《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时,学生都能理解文中取长补短的主题,但我认为挖掘的还不够深,于是告诉学生:“梅花优于香,桃花优于色。”各有千秋,在我们没有办法取长补短的时候,就应该尽我所能,做最好的自己。我又接着说:“手指脏了,应该洗净,只有蠢人才把它割去。”
通过引用名言警句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发散了思维,又使课堂充满了智慧和理趣,最重要的是学生搜集名人名言,让语文学习不再拘泥于课本,让国学思想的渗透水到渠成。
3.爱上广告语
广告是现代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往往只关注哪个品牌,却忽略了它语言的精美和思维的巧妙,殊不知,很多广告语都是在国学文化基础上进行的演变和创新。小学教育阶段,让学生有意识地去走进部分广告语,对于启发思维,提升他们语言运用能力也有一定帮助。如,在教学比喻句时,问孩子月亮像什么?孩子的答案多数是小船,我便说:“联想电脑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广告: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看来,失去了联想,月亮只能像小船。”学生乐了,于是“香蕉”等答案层出不穷。学生思维打开了,广告语的精妙也理解了,有的学生在课后搜集了很多广告语,班里还展开了“广告语PK”。有的学生把广告语运用到写作中,中国语言魅力无处不在。
(三)抛砖引玉,让国学思想充实课堂
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如何让国学思想更好地融入语文课堂,兴趣是最大的内驱力,所以,语文课堂要学会抛砖引玉。如,在教学《棉鞋里的阳光》一课时,顺势渗透了国学中的内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国学推崇和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不仅仅是孔子和儒学的主张,在各学术流派中,我们还看到许多充满智慧和境界的论述。外国人都开始挖掘和效仿中国古代文化了,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提早开始熏陶。由此,国学进课堂,势在必行。
国学浸润课堂能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鉴于学生年龄较小,主要在课堂上采取了诵读《三字经》《千字文》等形式,利用课堂上1~2分钟的时间,积少成多,慢慢培养兴趣,渐渐地由被动转换为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实践,将国学思想植入低段语文教学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生年龄偏小,自制能力较弱,仅靠兴趣维持不了多久;如何将“心动”转换为“行动”值得进一步思考。新课标的颁布让大语文观凸显出了它的合理性,更显现了国学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相信只要努力去寻找国学思想和小学低段语文的植入点,教师将不再是知识的注入者,而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思考力的培养者”。
参考文献:
[1]纪宝成.国学的当代意义[N].光明日报,2006-04-05(5).
[2]高郁红.在文化语境中快乐识字[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3(02).
[3]赵平分.字谜的文化说解[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03).
[4]季晗.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J].快乐阅读,2013(36).
?誗编辑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