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涛
总政歌舞团是我军乃至全国最著名的文艺团体,人才济济,涌现出了彭丽媛、阎维文、杨洪基等一大批全国人民喜爱的著名歌唱家,是全军文化工作的楷模。但总政歌舞团的历史源头在哪儿,却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总政歌舞团自己也没有做过相关的考证工作。有关部门在征集考证沈阳炮兵学院(其历史沿革主线为延安炮校——朱瑞炮校——军委高级炮校——沈阳炮兵学院)院史资料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相关历史线索,撩开了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面纱,复原了我军文化工作史上的一段佳话。
考证缘起
事情还得从一张照片说起。2010年6月,有关部门在吉林省通化军分区军史馆调研时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内容反映的是1946年初朱瑞炮校前身——东北民主联军炮校文工团在驻地通化市街头演出,照片下面还写着这样一行字:“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文工团(今总政歌舞团的前身)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正是这张历史照片,引发了对朱瑞炮校文工团与总政歌舞团渊源关系的考证。
为此,有关人员首先与通化军分区政治部和通化市委党史研究室取得联系,了解这种说法的根据。得到的回答是,通化的地方党史、军史都是这么写的。在通化当地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通化是“四校一团诞生地”(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吕明辉著《通化“二三事件”》79页),即延安抗大迁到通化改为东北民主联军军政大学(今国防大学)、延安炮校迁到通化改为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今沈阳炮兵学院)、东北航空学校在通化成立(今长春空军航空大学)、东北民主联军工兵学校在通化成立(今徐州工程兵学院)、东北民主联军炮校在通化正式组建炮校文工团(今总政歌舞团)。但通化市党史、军史研究部门,从来没有向总政歌舞团求证过此事。
然而,在随后与总政歌舞团政治部的联系中,得到的回答却是:“总政歌舞团还没有组织编写团史,不了解相关情况;但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说法,这种说法不大可能是真的。”
在这种情况下,有关人员只好另辟蹊径。经过研究,他们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找到当年从朱瑞炮校文工团到总政歌舞团的老同志。找到了他们,历史真相就会浮出水面。
几经周折,他们终于打听到北京魏公村总政干休所可能有一位当年从朱瑞炮校文工团过来的老干部。这名叫杨平的老干部已经86岁,但身体尚好,思维清晰。在干休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他们来到杨平老人家。当听说客人来自沈阳炮兵学院,朱瑞炮校是该院前身时,老人非常激动,动情地说:“那是我的老部队,六十多年没有联系了!”接着,老两口(杨平的老伴叫赵玮瑜,也是朱瑞炮校文工团的成员,是乐队的小提琴手,后来也转入了总政歌舞团)为来访者找出当年的一些历史资料及照片,又找来了也在这个干休所休养的另一位当年的亲历者何伯林,一起讲述当年从朱瑞炮校文工团到总政歌舞团的经历,从而帮助来访者解开了朱瑞炮校文工团与总政歌舞团的历史渊源之谜。
朱瑞炮校文工团的辉煌历史和雄厚实力
延安炮校挺进东北后,其名称随着东北我军名称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东北民主自治军炮校、东北民主联军炮校、东北军区炮校、朱瑞炮校),一般把这一时期统称为朱瑞炮校时期。朱瑞炮校从其前身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和延安炮校时期开始就十分重视文化工作。
当年,红军长征到陕北后只剩下一门火炮,炮兵部队也只保留了一个炮兵连的空架子。彼时,毛泽东和党中央已经意识到发展我军炮兵在未来战争中的极端重要性,开始筹划扩大炮兵部队、培养炮兵干部。1938年1月28日,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在山西临汾卧口村举行成立大会,同时组建了有30多人的炮兵团宣传队,又称“怒吼剧社”。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史》(李双江主编、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107页)记载:怒吼剧社在当时的敌后根据地是很有影响的文艺团体,“周巍峙、丁里、欧阳山尊、李伯钊等著名艺术家都曾是剧社教员。……剧社多次举行文艺晚会,如为欢迎前来指导工作的周恩来、刘少奇、谢觉哉、滕代远、杨尚昆等中央领导同志而举行的文艺晚会,慰问国民党友军的文艺晚会。不仅如此,剧社还辅导连队的文艺活动,在日军企图进犯陕甘宁边区时,剧社开赴前线进行战地宣传,还参与构建炮兵阵地。1941年夏怒吼剧社随炮兵团调回延安,驻扎在南泥湾。(炮兵团宣传股长)李伟曾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山中一年》一文,第一次称南泥湾已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在南泥湾期间,来自延安文艺界的丁玲、艾青、公木、贺绿汀、张汀等人曾到炮兵团生活、演出和指导。……剧社经历整风和大生产运动后,军政素质和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创作和演出了秧歌剧、大型声音等音乐作品”。
1944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以八路军炮兵团为基础,在延安南泥湾成立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所兵种院校——延安炮校,同时成立炮校宣传队,对外仍然称“怒吼剧社”。炮校招收了一千多名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学员,文化工作开展得更有声色,极大地活跃了官兵的文化生活,激发了官兵的学习训练和杀敌热情。特别是由延安炮校宣传科长李伟于1945年2月作词作曲的《炮兵进行曲》(又称《延安炮兵学校校歌》),很快传遍延安等敌后根据地。这部作品也成为人民炮兵的象征。在1949年开国大典分列式上,炮兵方队正是在《炮兵进行曲》的旋律中接受毛泽东主席的检阅,雄壮地通过天安门广场的。此后历次国庆阅兵也都如此。怒吼剧社为我军文化工作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抗战胜利后,延安炮校奉命挺进东北,参加解放战争。1946年初在怒吼剧社的基础上,炮校文工团于吉林通化正式组建。不久,炮校进驻牡丹江,炮校文工团又吸收了牡丹江军区文工团和牡丹江市文工团,队伍进一步扩大,达到100多人。文工团仍然归炮校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李伟(后任总政文化部副部长、宣传部部长)领导,团长赵军(后任总政文工团副团长)、副团长杨平(后任总政歌舞团副团长)、政治协理员何柏林(后任总政歌舞团副政委),主要成员有张启舜(后任总政歌剧团团长)、安金如(后任总政话剧团政委)、李默然(后任全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桑夫(后为北京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等,可谓群英荟萃。特别是炮校文工团还组建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支西洋管弦乐队(军乐队),由40多人组成,水平很高,当时即可以完整演奏莫扎特的交响曲,在全军很有影响。因此,平津战役胜利后的1949年2月1日,中央军委举行隆重的北平解放入城仪式,特别征调远在天津的四野炮兵文工团军乐队。在副团长杨平的带领下,军乐队赶往北平参加入城式的军乐演奏,受到军委首长的高度评价,以至于1951年总政领导还专门让这支军乐队为总政机关全体人员进行了专场演出。
当年,朱瑞炮校文工团创作并演出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文艺作品,如《东北民主联军之歌》、《人民炮兵上战场》、《行军小唱》、《东北人民有力量》、《辽沈战役组歌》等,极大地鼓舞和激发了四野官兵尤其是炮兵部队的战斗精神。由炮校培养训练出来的东北炮兵部队也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全军最强大、最有战斗力的一支炮兵部队,成为我军历史上文化工作激发战斗力的典范。1946年11月,炮校宣传科长李伟在跟随炮校坦克大队参加我军首次步、炮、坦协同作战攻打吉林靠山屯的战斗中,冒险伏于坦克炮塔后,跟随部队冲向敌阵,亲眼目睹了我军坦克的巨大威力。战斗结束后,李伟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坦克进行曲》,随即唱响东北大地。1949年开国大典分列式,选定此曲为坦克兵方队伴奏曲,直到现在,每次国庆阅兵,装甲兵方阵都是伴随着这首乐曲通过天安门广场。
1947年东北民主联军成立炮兵司令部,与炮校首脑机关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炮校文工团同时也是炮兵文工团,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炮兵纵队文工团,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后改称第四野战军特种兵文工团,发展到240多人。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史》记载:解放战争时期四野的文艺队伍是全军最强大的,这与四野的战斗力也是成正比的,朱瑞炮校文工团(即炮兵、特种兵文工团)又是其中的佼佼者。1950年以四野炮兵机关为基础组建了中央军委炮兵机关,四野炮兵文工团也改称军委炮兵文工团。但不论文工团的名称如何变化,仍然都是朱瑞炮校文工团的老班底。
朱瑞炮校的文化工作成绩卓著,还体现在培养造就了我军文化工作的领军人物、著名音乐家李伟同志。李伟1914年出生于河北沧州,1931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与钱伟长、蒋南翔、姚依林是同学;1935年作为学生骨干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毕业后奔赴延安参加八路军炮兵团(后改为延安炮校),先后担任数学、理化教员和数理总教,主讲并编写出了我军炮兵第一本《炮兵数学讲义》(现存北京军事博物馆),一直被使用到解放后的沈阳高级炮校时期。同时,李伟还自学成才,对音、体、美样样精通,是延安炮校首屈一指的文体骨干,兼任文体教员。所以,在老炮校人中流传这样一句话:“李伟教员有两只手,一只手是1234567,教数学;一只手是1234567,教音乐。可真是文武双全,左右开弓。”李伟还被誉为炮校“四大才子”之首。他先后担任炮兵团宣传股长、炮校宣传科长、四野炮兵宣传部长、军委炮兵宣传部长、总政文化部副部长、总政宣传部部长,为开国少将,大区副职待遇,于2005年91岁时去世。李伟一生共创作了665部音乐作品,2001年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金钟奖”终身成就奖。李伟作为建国初期我军文体工作的领导者之一,参与创建和发展了总政文工团、解放军军乐团、军事博物馆、解放军艺术学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八一体工队、解放军军人俱乐部等文体单位,为我军文化事业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沈阳炮兵学院历史上的骄傲。
朱瑞炮校文工团是总政歌舞团的最主要源头
杨平和何柏林不但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而且还是朱瑞炮校文工团和总政歌舞团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们的回忆和提供的资料是最有说服力的。为了证明这段历史,杨平还专门为来访者写了一份情况说明,明确阐述了朱瑞炮校文工团与总政歌舞团的传承关系:
我叫杨平,1937年10月加入八路军炮兵团,延安炮校成立后,我在炮校宣传队工作,后随炮校开进东北。在牡丹江时我任炮校文工团副团长,也就是四野特种兵(炮兵)文工团的副团长(一拨人马两块牌子),团长是赵军。1948年11月我和炮兵文工团一起随四野入关。建国后,我们四野特种兵司令员肖华同志调任总政副主任,主管全军文化工作,把我们文工团调到北京,与华北军大文工团和装甲兵文工团一起组建总政文工团,赵军任副团长,我任党委委员兼乐队队长。不久改称总政歌舞团,1956年我任总政歌舞团副团长。我作为这一历史的亲历者可以证明:延安炮校宣传队,即后来的朱瑞炮校文工团,就是现在总政歌舞团的前身。
——总政离休干部杨平86岁书,2010年8月25日
手稿原件和录像现存于沈阳炮院院史馆。
同时,杨平老人还找出一篇历史记录——《总政歌舞团成立时编队名单(1952年3月21日)》(见北京军旅音乐研究所2005年编写的《杨平作品选集》155页,现存于沈阳炮院院史办),详细说明了总政文工团组建时的情况:
1951年3月四野炮兵文工团与华北军政大学文工团和装甲兵文工团,共同组成了总政文工团,团长由总政文化部文艺处的领导兼任,唯一一名副团长就是炮兵文工团的团长赵军负责实际工作。当时总政文工团共有213人,其中来自炮兵文工团的有114人,占54%,华北军政大学文工团有50多人,装甲兵文工团只有40多人,而且中层以上领导基本上都由原炮兵文工团的人员担任。所以,说总政是以炮校文工团为主体组建了总政文工团是恰如其分的。1953年,在总政文工团的基础上组建了总政歌舞团,原炮兵文工团的人员仍是主体力量。
总政决定以炮兵文工团为主体组建总政文工团是有原因的。除了炮兵文工团历史悠久、成绩斐然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总政领导以及总政文化部的各级领导都对炮兵文工团十分熟悉。四野炮兵的老领导萧华同志建国后调任总政治部副主任,主抓全军的宣传文化工作,上任之初,百废待兴,萧华就找到他的继任者四野炮兵司令员万毅和政委邱创成,希望他们能把包括炮兵文工团在内的单位调入总政,万毅和邱创成表示,只要是老首长需要,我们是要人给人、要物给物。就这样,四野炮兵文工团就连锅端到了总政文化部。而且,总政文化部部长陈沂也是四野的老领导(曾任四野后勤部副政委),对炮兵文工团早就熟悉和赏识。炮兵文工团的老领导李伟调任总政文化部文艺处处长,具体负责总政文工团的组建。这样,以炮兵文工团为主体组建总政文工团以及后来的总政歌舞团也就不难理解了。
把朱瑞炮校文工团与总政歌舞团的历史渊源关系考证清楚,而且是人证、物证俱全后,2010年8月26日,有关人员来到总政歌舞团,见到了总政歌舞团的政委和政治部主任,向其介绍了调查考证的结果,并出示了相关佐证材料。总政歌舞团虽没有编写团史,但有一本《大事记》。他们把《大事记》拿来核对,上面果然有杨平副团长和何柏林副政委的相关记载。他们又打电话咨询了几位建团初期的老同志,都是肯定的答复。这样,总政歌舞团的领导就认可了有关单位的调查考证结果。总政歌舞团政委与在外开会的团长沟通后,以组织的名义给沈阳炮兵学院写了一篇题词:
沈阳炮兵学院的前身为延安炮兵学校。当年的延安炮兵学校宣传队、即后来的朱瑞炮校文工团、第四野战军特种兵文工团,是1953年组建总政歌舞团时的重要部分。希望我们继承和发扬延安炮校和朱瑞炮校的优良传统,共同创造新的辉煌。
——总政歌舞团政委王玉祥,2010年8月26日
题词原件和录像现存于沈阳炮院院史馆。
与此同时,在场的著名歌唱家、2009年中央电视台“青歌赛”民族唱法冠军获得者王丽达也为沈阳炮兵学院题词:“我愿把我的歌声献给炮兵基层指挥员的摇篮——沈阳炮兵学院。”
这样,朱瑞炮校文工团作为总政歌舞团最主要源头的历史渊源关系,不但在历史脉络上考证清楚,而且得到两家单位的一致认可。
2010年11月24日,沈阳炮院两位主要院领导去北京会见总政歌舞团领导,双方进行了亲切交流。总政歌舞团领导表示,沈阳炮兵学院与总政歌舞团是血缘关系、是亲戚关系,要经常走动。2010年12月5日晚,总政歌舞团在沈阳辽宁大剧院演出大型歌剧《木兰诗篇》,演出结束后,总政歌舞团政委率领中层干部和主要演员共11人来到沈阳炮兵学院认亲、参观,王政委代表总政歌舞团再次题词:“总政歌舞团将以我们的歌声为沈阳炮兵学院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题词原件现存于沈阳炮院院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