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效应?

2015-06-17 10:04邢海洋
三联生活周刊 2015年24期
关键词:股民市值财富

邢海洋

6月初,A股总市值迫近了10万亿美元,市值/GDP接近100%,达到了一个发达资本市场的常态比率。股疯之下,虽有卖股买房的消息传出,财富的外溢效应却未显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了台阶,3、4月份分别为10.2%和10.0%,去年12月还是11.9%,而仅仅两年前,这一数字还维持在15%水平。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希望在消费,如今,炒了一年的股,股民账户浮盈20余万亿元,却无人消费,钱去哪儿了?

一种最直观的解释,是本该用来消费的资金,被前仆后继地投进股市。开户数爆棚,去年7月末,沪深两市账户合计约1.35亿户,今年5月,账户数已经膨胀至1.85亿户,多出5000万户。考虑到绝大多数股民都会在两市同时开户,意味着不到一年的时间,3000万人投身股市。而3000万人背后,或是2000万或更多的家庭。多年来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股民十之七八集中在25岁到45岁年龄段,而这个年龄段的人,事业正处于上升期,收入增长快,消费欲旺盛,也是从家居、教育到休闲娱乐的最大消费人群。如今这一拨最有消费潜力的人群分化出一支投资大军,无异于对日渐疲弱的消费支出釜底抽薪。

A股的上涨,资金推动为主要动力,新入市者自当节衣缩食,为老股民解套,再进一步为老股民改善生活买单。但情况并非如此,老股民也在加大投入,与新股民形成合力。原因就在于,连续7年熊市后,一波大级别牛市实属来之不易,按股神郭广昌的说法,要借力当前的股市并与之共舞,因为错过这次机会,要再等7年。中国股民的投资机会,几乎只有A股上涨一个途径。而利用市场下跌赚钱的途径,要么如股指期货需迈过资金的高门槛,要么如上证50期权刚刚入市,操作专业性强,“曲高和寡”。闭着眼也赚钱的机会,7年等一回,投资者赚了钱,除了全部用于再投资,还会把生活支出挪过来。在海外,投资品种多样,投资于股市更注重长期的财富增值,随时取出来消费,再上车还有机会,这也就不难理解在海外普遍存在的股市财富效应,在中国却走向相反结果。

研究A股的财富效应,曾经是国内经济学界的显学。但在A股流通市值不足GDP的零头的时候,研究者甚至很难观察到消费波动与股市走势的关系。经济学家只能从几个方面推论财富效应可能存在的形式。一种观点认为,股市上升后的财富幻觉的确存在,但A股投资收益倾向于向少部分投资人集中,收益分配不合理的马太效应,严重影响了财富效应的发挥。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因为机构投资者占主导地位,致使股市财富效应存在不对称性,股市上涨,全社会财富效应不明显。相反,下跌时投资者财富普遍缩水,反而抑制了社会总消费。

本次行情,市场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特点。7年前大牛市的巅峰,A股流通市值至多9.6万亿元,不足当年GDP的40%,如今,总市值/GDP之比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以“小众行为”解释财富效应不再妥当。另一不同是,公募基金作为草根集合理财的主导力量敢于抱团冒险,是本轮牛市中最赚钱的群体,股市上涨惠及面远超过去历次牛市。此时若股市财富不能传导到消费领域,中国股市的虚拟经济恐怕再难与实体经济交汇了。还好,3、4月间的暴涨过后,股市波动性陡增,经受不住震荡煎熬的投资者开始落袋为安,兑现收益。与此同时,则是以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房地产交易活跃,楼价蠢蠢欲动。但这些,与财富效应还有距离。房地产本质上虽是消费领域,却被赋予了浓重的投资功能。时至今日,A股投资者除了帮助由科冕木业改名的天神娱乐请巴菲特吃大餐,还未有消费豪举。

当然,通过五花八门的APP,股民正在为消费者的免费按摩、洗车与打车、请私家大厨买单。但这些慷慨之举,反而账面上缩减了居民的消费。

猜你喜欢
股民市值财富
好奇心是一生的财富
王怀南:奔向亿级市值
如何应对第三轮财富洗牌?
转型4个月,市值翻了6倍
悲催的股民
老股转让市值最多的50大股东
2020年全球VAM市值将超92亿美元
“火红财富”的拥有人
吃苦也是一种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