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朗读教学中的多元化体验

2015-06-16 08:35葛雪卉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2期

葛雪卉

[摘 要]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中能引导低年级孩子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尝试着让孩子们在脑、眼、手、耳、口的多元化体验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感悟和表达的能力。教师要让孩子们在各种不同的体验中享受朗读。

[关键词]情感朗读 多元化体验 享受朗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48

朗读,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不仅能帮助孩子们培养语感,感知课文内容,更能让他们受到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学段的朗读教学都有着这样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是朗读课文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低要求,大部分的孩子都能达到这个要求。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就比较有挑战性了。由于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较低,往往读得很平淡,听不出语气和情感,一不留神还会陷到“唱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

能不能让朗读像唱歌、跳舞、做游戏那样,变成一件孩子们都很喜爱的事儿呢?结合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并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表现欲的特点,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给孩子们创造了多元化的实践、体验的机会,调动起他们朗读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开心的互动中体验朗读的乐趣,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让朗读成为一种享受。

一、把耳朵叫醒

耳朵是一个很敏感的器官,声音的运动作用于我们的听觉会引起我们的联想。当我们闭上眼睛细细聆听时,脑海中会随着声音的出现而产生一个个生动活泼的画面,在思绪的放飞中,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那种触手可及的真实体验。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试着运用各种各样的声音把孩子们的耳朵叫醒,用声音在他们脑海中生成生动的课文画面,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享受朗读,读出情感。

1.用美妙的音乐把耳朵叫醒

在教《草原的早晨》一课时,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一首腾格尔的《天堂》。在时而强劲粗犷,时而苍凉悲壮的蒙古长调中,腾格尔那纯洁的嗓音,把孩子们带到了辽阔的草原上: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美丽的姑娘……孩子们陶醉在这个蔚蓝的、纯洁的世界里,与课文的情感达到了高度的融合。有了这样的铺垫,孩子们朗读时流露出的是发自内心地对草原的赞美和向往的情怀,在朗读的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

2.用逼真的音效把耳朵叫醒

《草原的早晨》第一自然段,写了响亮的鞭声唤醒了沉睡的草原。我们可以让孩子们亲耳听听蒙古牧民甩起鞭子时那清脆有力的声音,体会象声词“啪、啪”的衬托作用,想象草原的宁静被打破,一下子热闹起来的情景。然后再加上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伴随着马儿的三两声长嘶,以及牛群、羊群此起彼伏的“哞——哞——”“咩——咩——”的叫声,还有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再配以悠扬的马头琴丝丝缕缕地入耳,用这一系列逼真的音效带给孩子们一个充满生机的草原的早晨,为有感情地朗读打下了基础。再如《识字5》中,我们也可以让孩子们听听真实的刮台风、打雷、闪电、下暴雨的声音,还有蝈蝈、青蛙、知了的叫声,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听觉体验中读出童真、童趣。

3.用优美的范读把耳朵叫醒

在范读《草原的早晨》时,我用轻快的、充满惊喜的语调读第一、第二自然段,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了草原醒来,羊儿涌出圈门,牧民跨上骏马追赶羊群的鲜活画面;我用舒缓轻柔的语调读第三自然段,让孩子们体会到远处的草原、羊群与蓝天、白云相接的辽阔旷远之美。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在侧耳倾听中直接领悟到我的语气、语调及情感,并跃跃欲试。教师优美的范读为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做好了铺垫。如果每一篇课文教师都能给予孩子们绘声绘色、动之以情的范读,那么,在长期地感染和熏陶下,孩子们自然而然也能养成富有情感的朗读能力。

二、让心灵开窗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在让孩子们获得直观的视觉感受的同时,也打开了他们的情感之窗。低年级的课文生动有趣,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跟课文内容相符的插图,形象活泼地展示了课文情境。在指导低年级孩子朗读时,我们可以利用黑板或大屏幕,更逼真地再现这些插图的画面或场景,让孩子们打开心灵的窗户,走入课文情境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情感的喷薄中享受朗读。

《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级小学生学完拼音后接触到的第一篇识字课文,是一首音律优美,朗朗上口的童谣,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宁静而幽远的乡村美景。为了让孩子们读出这首童谣的意境,我用大屏幕给孩子们展示了如诗般美丽的课文情境:不远处的郊外,树木葱茏,绿意盎然,树丛掩映中若隐若现几户白墙黑瓦的江南人家,村中炊烟袅袅。村旁的小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亭台楼阁间粉红俏丽的桃花、杏花在枝头竞相开放。生动的江南水墨画面与童谣内容的和谐共鸣,拨动了孩子们心灵的琴弦,使孩子们全身心融于其中,在感受童谣意境美的同时,也读出了诗情画意,实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目标。

三、全身总动员

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感染,喜欢模仿小动物的表情、动作和说话的语气,也喜欢模仿教师的神态动作,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针对孩子们的这些特点,我们在指导朗读时可以因势利导,让孩子和教师一起“动起来”,加上动作、表情等进行表演读。这样的形式既能增加朗读的情趣。又解放了孩子的身体,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在挤眉弄眼、手舞足蹈中快乐地探索,享受朗读的乐趣,正如一句广告词说的那样:“动起来,更精彩!”

1.加上表情、动作读

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表情或者动作朗读,有利于他们形成鲜明的印象,也有利于孩子强烈情感的抒发。教师也可以用一颦一笑,各种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带动孩子们更直观地去体会课文的情感变化。在教《春笋》时,我让孩子们把小手合掌放在头顶上,蹲下身子,想象自己就是躲在泥土下的小春笋。然后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孩子们打着呵欠摇着小脑袋做出刚刚睡醒的样子;“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孩子们用小手做出很用力地冲破泥土,掀翻石块的姿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孩子们小手放在头顶,做出春笋的样子,由蹲下到慢慢站起,边读边演示春笋一点一点长高的过程,直接体验了春笋破土而出和顽强向上生长的勇气。在体验中,孩子们将整篇课文读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2.分角色表演读

分角色表演,能极大地激发孩子们朗读的兴趣。低年段的很多课文都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适合让孩子们进行分角色表演读。教师应带领孩子们进入到课文情境中,并与孩子们一起朗读、表演,让孩子们在“动”与“乐”中理解人物的性格、语言、动作、神态,表达丰富的情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如《蘑菇该奖给谁》一文,以对话的形式叙述了小黑兔和小白兔参加跑步比赛,小白兔敢和高手比,虽败犹荣的故事,很适合分角色朗读。学完课文后,我让孩子们扮演小白兔、小黑兔,我来扮演兔妈妈,进行分角色表演。孩子们热情高涨,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反复地朗读课文,不断地思考和回味,体会着兔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和期待,揣摩着小白兔的“难为情”“害羞”,小黑兔的“得意”“不服气”……师生和谐互动,读得有声有色,演得惟妙惟肖,充分发挥了低年级孩子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朗读训练水到渠成。

当然,这些方法并不是在某一篇课文中单独使用,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运用,让孩子们在脑、眼、手、耳、口的多元化体验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语感,提高感悟和表达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想,朗读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应做一位有心人,让孩子们在各种不同的体验中 “读进去,读出来”,让“有感情地朗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