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学中的优化意识

2015-06-16 17:23曹丽萍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2期
关键词:目标过程方法

曹丽萍

[摘 要]精致语文课堂教学追求优质高效的教学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具有目标优化、方法优化和过程优化的意识。目标优化是成就好课的核心素,决定课堂让学生学什么;方法优化是成就好课的关键操作,确定课堂上学生怎么学;过程优化是成就好课的现场工夫,是课堂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

[关键词]优化意识 目标 方法 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07

精致语文课堂教学追求优质、高效的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具有以下三大优化意识。

一、目标优化:成就好课的核心要素

这里的目标指的是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具有定向性,决定这节课教师要让学生学什么,要把学生带往哪里,所以教师要慎重考虑。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基于课标的年段教学目标,基于教材,基于学生。它突显以下几个特性。

(一)鲜明的文体性

精致语文教学特别强调:一节课的目标要“明”,即鲜明地体现语文的课程性质,尤其是文本的文体性质。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学习要求。比如,说理文要教什么?一是教学生准确地把握说理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二是教学生怎样说理,弄清说的是什么理,如何来说理的,习得说理的智慧。那说明文教什么?一是教学生弄清作者说了事物的哪几个方面,二是了解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如,《麋鹿》第二课时,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了解并讲述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3)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第一个目标指向知识与能力,第二个目标指向文本的写作方法,第三个目标指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目标指向明确,突显了文体特征。

(二)清晰的序列性

精致语文教学认为:一节课的目标,要在整个小学阶段目标的基础上构建,突出不同年段的侧重点,体现一个延伸发展的序列性。比如,说理性课文,从整个小学阶段来看,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目标。四年级的《说勤奋》是苏教版第一篇说理性课文,其目标定位为明白议论文的基本特点,了解事例的典型性;到五年级出现《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其目标定位为在了解事例的典型性、全面性的基础上,学习列举事例的语言要精要;到六年级《学与问》,其目标定位为学习事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方法。年段目标定位应该有序列性,这样教学就更有效度、深度,学生的语文学习将建构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上,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精简的适量性

精致语文教学强调课堂教学的目标要“精”。其实,40分钟内所能够达成的目标是极其有限的。因此,我们不能贪多求全,一般在两到三项目标为宜。目标设定太多,导致这里要讲,那里要讲,蜻蜓点水,看似什么都学了,其实只是走过场,什么都学不到位。教师要精选重点目标,渗透到位。如,一个教师教学《沙漠中的绿洲》,设定了这样的目标:

1.用对比法让学生感受沙漠与绿洲的不同,说出不同的感受,读出不同的情感。

2.理解“纵横交错”,品味“洗脸”、三个“更”等词语的意蕴。

3.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4.学习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的写作方法。

5.读写迁移,训练写话。

6.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这样的目标过多,最后教学时导致时间不够,重要的目标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达成的后果,课堂显得低效。

二、方法优化:成就好课的关键操作

目标的设定,明确了“去哪里”,那么“怎么去”呢?这就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精致语文教学中,要达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着手。

(一)教学主线的提挈

教学一篇课文,教师要深入研读,把握文本的主旨,抓住文本的中心句,并以此为教学主线,提纲挈领,使课堂有“一线串珠”之感。如,《安塞腰鼓》一文中,“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很明显地体现了文本的结构特点。教学时,抓住这句话,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感悟安塞腰鼓的“好”,就显得层次分明又主线清晰。

(二)教学程序的安排

教学过程要有一条路径,即教路。一般的教路有两种——变序和顺序。有的教师喜欢用直线型的顺序法,顺着文本的内容一步步往下教;有的教师喜欢用变序法,对文本内容加以重新的整合、组块,打乱原有的顺序。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只要得当、适用就行。比如,《颐和园》一文,是一篇游记,全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一个教师在课一开始就把这一特点揭示出来,然后带领学生一一深入赏读;而另一个教师则在课的结尾作总结揭示,告诉学生像作者这样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描写手法叫“移步换景”。两种方法都可以,只要有效就行。

(三)教学内容的遴选

有了“线”,还要有“珠”。这“珠”就是教师精心遴选的教学内容,如某些具体的教学点、生发点,指向关键词句的品读点,说话写话的训练点,作者写作方法的感悟点等。如,《安塞腰鼓》一课,围绕中心句,重点品读“骤雨一样……”等句子,感悟作者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极具节奏感、动感的语言特色;品读“生命的存在……”一句,感悟安塞腰鼓所折射的高原人燃烧的生命伟力、精神伟力。同时,每个层次里设计“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的说话点,让学生捕捉文本中词语或选择自己的语言来赞美安塞腰鼓。这一颗颗“珠”紧扣中心又各有价值。

(四)教学问题的设计

问题的设计很重要,它决定着教学的成效。首先,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把握“根问题”“主问题”,不要“碎问”。利用“主问题”一线串珠地整体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其次,问题的指向要清晰,不要“胡问”。所提出的问题,不要让学生找不着思维的方向,兜兜绕绕始终到达不到教师的目的。第三,问题要有思维含量,不要“浅问”。所提出的问题要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激活、绽放学生的深层智慧。

三、过程优化:成就好课的现场工夫

目标、方法的预设是前置的、静态的,课堂上的演绎、生成才是即时的、动态的。教学过程实施得怎样,达到什么程度,取得什么效果,决定于教师的教学功力。精致语文课堂中的“精致”是动态的精致,是一种优化教学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优化教学过程。

(一)优化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进行润泽、交融的师生对话,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与交流。首先,教师要有鲜明的儿童立场,明确儿童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表达,让学生敢想敢说,由行为的自然、自如到精神的自由,渐次提升,充分释放儿童的天性。这样的课充满儿童味,情趣盎然,生机勃勃。其次,教师要发挥好主导的作用,用真诚的目光、亲切的话语、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鼓励学生;用智慧引导学生,让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发展的状态,感受成长的愉悦。

(二)优化教师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精致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首先要“精”,导语、过渡语、总结语要精简、凝练,不能喋喋不休;其次要“准”,表述语准确、规范,不能违反科学性,评价语要适切,要发挥评价的作用;第三要有“情”,即语言要有情感色彩,或生动优美,或幽默风趣,吸引学生,减少学生的疲劳感,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

(三)优化师生对话

以“对话”为主要状态的阅读教学,教师要用智慧驾驭好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调控好对话的质量,使之最优化。

1.顺应学生思维适切追问。对话过程中经常需要追问。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尽可能地顺应学生的思维进行适切的追问,不要强加自己的主观思维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清平乐 村居》时,她问学生:“这对老夫妇正在快乐地聊天,三个儿子在干什么呢?”一个学生信心满满地回答:“大儿子在锄豆。”“哦?把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豆锄掉?”教师的一个反问一下子把这个学生问糊涂了:词中不是有“大儿锄豆溪东”吗?教师的意图是要让学生理解这里的“锄豆”意思——不是指把豆苗像杂草一样锄掉,而是指把豆田里的杂草锄掉。如果她这样追问:“知道‘锄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就能进一步解释,这样的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2.顺应学生思维深度追问。对话过程中,教师不要浅尝辄止,要沿着学生的思维,把对话自然、巧妙地引向深处,以丰富对话内涵,使之具有一定的厚度、深度。如,在课前交流环节,我让学生夸夸家乡苏州。一个学生说道:“苏州有枫桥、寒山寺。”顺着这个话题,我问:“枫桥、寒山寺,让你想到了哪位诗人,哪一首古诗?”学生马上背起了《枫桥夜泊》。我随之以诗意的语言总结:“枫桥、寒山寺,悠悠流淌着张继千年的愁。一个地方,沉睡着一个故事、一首名诗、一个诗人,这就是苏州独有的文化底蕴。”这样的美好开场温热了整堂课。

3.顺应学生思维转向追问。在对话过程中,常常出现学生的思维偏离教师预设的方向的现象。这时,教师就要跳出自己的思维,转换问题的方向,进行引导、点拨。如,教学《安塞腰鼓》时,我引导学生品读语段——“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我问学生:“这段话中连续用了五个感叹号,看看你从这五个感叹号中体会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我感受到了鼓声的变化多端。”这段话明明是写舞姿的,怎么说到鼓声上去?预设的思维定势让我顿到意外。我琢磨了一会儿,然后追问:“从哪读出来的?”他说:“从‘愈捶愈烈 ‘鼓点‘交织!旋转!凝聚!升华!这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有道理,我当即表扬:“你的心是一只灵敏的耳朵,听出了鼓声的急剧变化。”学生得到赏识,脸上绽放出喜悦的笑容。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目标过程方法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
圆满的过程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