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朝晖
据媒体报道,有全国人大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的行政级别固然强化了行政化倾向,但并非去掉了行政级别,就去掉了行政化。去行政化的核心是行政管理队伍要树立为谁服务的观念,这涉及管理方式、组织架构、岗位职责、任务目标等很多问题,需要认真梳理和改进。从长远看,中国大学的管理体系要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高校去行政化是近几年的一个教育热点,如何准确理解去行政化的内涵?高校行政部门应当为什么服务?这是必须厘清的问题。
去行政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的发展,促使大学生成人成才。
任何一种决策或制度的产生,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为谁服务的问题,即改革的服务对象一定要清晰。高校去行政化,也应遵循同样的逻辑,即我们为谁去行政化。
众所周知,在高校诸多的利益相关者中,学生无疑是核心,其次是教师,再就是学校管理和后勤人员以及学生家长、校友、社会、政府等。可以说,高校去行政化,就是为这些利益相关者去行政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的发展,促使大学生成人成才。
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那便是去行政化符合大学发展的规律,符合学术发展的诉求。追溯历史,从大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中世纪的大学,还是近代的大学,学术始终是大学的根基,大学的主要使命和责任就是探求新知,寻找真理,传承知识。其实,大学行政管理是20世纪初,现代大学发展到一定数量和规模才出现的,行政人员从教师中分化出来,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术和教学工作。行政管理的出现,有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即便到了现在,行政依然是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行政化的出现,却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态。
笔者以为,目前我国高校去行政化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非常迫切。从行政化的表征来看,就是行政凌驾于学术之上,过度干扰高校学术自由。那么,去行政化就是改变这样一种状态,让行政服务学术,让高校回归学术。
在高校行政化的背景下,行政成了主导,学术反而沦为次要。稍有常识的人都清楚,学术才是大学的根本,行政只是辅助手段。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曾对大学有个深刻的阐释:“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并提出了“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可以说,从事教育的人,尤其是高校管理者,没有几个人不知道大学的本位所在,更明白教学、学术和行政孰轻孰重。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通常学术和行政交叉在一起,和个人或学校获取资源绑定在一起,让去行政化变得相当复杂,不仅关系个人名利,甚至关乎高校的发展。可以说,大学管理者同样是学校的利益相关者。许多人在做教师时,对大学行政化嫉恶如仇,然而一旦转为行政岗,一不小心就成了自己曾经厌恶的人。社会舆论提了许久的“去行政化”,学术界也进行了研究,教育主管部门也多次强调,但为何去不掉呢?症结可能就在于此,即在利益面前“忘记了为何而出发”。
总之,对于高校去行政化,不仅要厘清为什么的问题,更要厘清为谁的问题。要始终记着我们为何出发,为谁出发?笔者想起章开沅先生去年初请辞资深教授时的表态,“自己是既得利益者,要革自己的命。”他的这种壮士断腕的情怀,让人不禁肃然。也许,唯有如此,在构建高等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的进程中,我们才能让大学回归学术本位。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5年03月11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