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地区土壤荒漠化情况及治理措施

2015-06-16 00:45王宇昕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36期

王宇昕

摘 要:长春市部分区域存在或出现荒漠化土地,并有加速发展的趋势。改善长春地区生态环境主要措施就是治理水土流失、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大气降水尽可能多的就地蓄存起来,减少降水流向江河汇入大海的机会,并使地表径流减缓流速,减轻对土壤的冲刷力,以保持水土。该文通过对长春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土地荒漠化状况及土地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对土壤荒漠化的治理提出了防治措施和建议,以便为更好的改善土地荒漠化做出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荒漠化土地 改善长春地区生态环境 保持水土

中图分类号:S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c)-0168-02

1 地理位置

长春市位于北半球中纬地带,欧亚大陆东岸中国东北大平原腹地,居北纬43°16′~45°15′,东经124°32′~127°05′。南北宽217.5公里,东西长227公里,幅员20571 km2。东南与吉林市相依,西南和四平市相连,东北同黑龙江省接壤,西北与松原市毗邻。市区(不含双阳区,以下同)地处第二松花江二级支流伊通河畔,市区面积1906 km2,市中心坐落在北纬43°53′,东经125°19′。

2 地形地貌

长春市地处松辽凹陷的东部边缘,整个地形呈从东南向西北倾斜,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海拔一般在200 m左右,最高点为双阳区的老道洞山,海拔711 m,最低处在榆树市的大岗乡坎下,海拔137.5 m,相对高差573.5 m。除东南部大黑山山脉为低山丘陵外,大部为山前冲洪积台地及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山区总面积3941 k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16%。丘陵分布在大黑山山脉以西,海拔高程在200~300 m之间,相对高差40~100 m,为东南部山地与西部平原的过度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岗丘明显,切割比较强烈,冲沟发育。丘陵总面积2650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2.88%。平原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河谷平原、滨湖平原与高平原三种类型。河谷平原分布于江河两岸,由河漫滩和一级阶地组成,土质肥沃,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极易受涝。滨湖平原分布在农安县的西北部,形成以波罗湖为主的闭流区,多碱泡子,风沙干旱,地表水资源贫乏,是我市盐碱化土地主要分布区。平原总面积13980 k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7.96%,其中高平原(漫岗)面积为10974 km2,占平原面积的78.5%。

3 土壤植被

长春市植被区系为东部长白山植物区系向西部蒙古区系的过渡类型,植物种类比较丰富。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土地恳殖率的提高,原生植被已基本破坏,森林植被以人工林为主。长春市现有林地面积2320 km2,森林覆盖率为11.3%。长春市现有草地面积为2.69万公顷(土地局统计数据),草地覆盖率仅1.3%。由于草地植被覆盖度降低,加之过度放牧,即使土壤中的盐分上升到地面,出现碱斑,pH值达到9~10,导致严重的盐碱化现象产生。

4 土地荒漠化状况

根据资料及现场调研,表明长春市部分区域存在或出现荒漠化土地,并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其表征是:沙化土地增加了;盐碱地扩大了;土地贫瘠了;湿地消失了;草原退化了;并受到市域外西部沙地侵入的威胁。我市农安县西北部的伏龙泉、永安、三盛玉、杨树林和哈拉海五个乡镇,地处我国12大沙漠和沙地之一的科尔沁沙地的东部边缘。科尔沁沙地是吉林省及长春市沙尘暴发源地之一。受其影响,给农安县西北部带来严重的风沙灾害。严重时期是“沙进人退,三刮四种”,大风把耕地连同小苗吹起,形成风蚀坑和沙丘,使沙耕地变成不毛之地。20世纪80年代,仅农安县有沙化土地1100公顷,到90年代沙化土地面积已达2200公顷,沙化土地面积增加一倍,且已扩展到德惠和榆树两市。

5 土地荒漠化产生原因

据资料分析1825年,吉林省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0%,旱涝年之比为四个涝年对应一个旱年。到1925年,100年间森林覆盖率不足38%,旱涝年之比为四个涝年对应六个旱年。长春市是处在森林-草原的过度带,经过百余年的开发垦殖,原始森林基本已经不复存在,现有的森林都是不同时期营造的次生林。现在长春市的森林覆盖率更低,仅有14.28%。如三北防护林实施前的1971年,一场风速仅14.3 m/s的春风,农安县风蚀土地达48.8公顷。而三北防护林实施后的1983年,一场风速为19.3 m/s的春风,其侵蚀土地仅2.9公顷,可见一斑。据统计,长春市行政区域森林总面积为41.2万公顷。

长春市不仅森林覆盖率低,而且森林资源分布不够均衡,农安县与德惠市均不足12%,西部和西北部地区缺林少树,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我市与伊通、公主岭、长岭、前郭等县(市)接壤的边界16个乡镇,森林面积仅1.8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仅7.35%,没有一道阻挡西部沙化入侵的屏障。与长春市西南边界相连的四平市,西北的松原市,其森林覆盖率也只有17.97%和12.12%,这说明长春市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也不高,亦未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来阻挡西部风沙的入侵。从1978年开始,随着国家“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的启动,经过20余年的努力,森林覆盖率才达到现在的水平。长春市不仅森林覆盖率低,而且防护林带树种单一,林分结构简单,抵御病虫害能力差,不能很好地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草地是天然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春市天然草地面积很小,是松嫩草地在长春市的延伸。1980年有12.76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农安县西部,榆树市次之。长春市草地总面积仅为25.05万公顷。现在草地的问题十分严重,表现为:

(1)草地面积锐减。草地面积已由12.76万公顷下降到现在仅有的2.69万公顷,草地面积减少79%。

(2)草地出现盐碱化。由于草地面积减少,加之过度放牧,其结果使草地植被盖度降低,生产力下降,土壤中的盐分上升到地面,出现碱斑,pH值达到9~10,导致盐碱化现象产生[1]。

(3)草地出现干旱化。原为低湿地的草甸、芦苇沼泽变成了现在的干草地[2]。昔日的波罗湖,曾让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引以为豪。现在因周围植被遭到破坏,成了荒凉之地,村民在干涸的湖底种上庄稼,它刮起的“白毛风”直逼长春。

6 防治措施

改善长春地区生态环境主要措施就是治理水土流失、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大气降水尽可能多的就地蓄存起来,减少降水流向江河汇入大海的机会,并使地表径流减缓流速,减轻对土壤的冲刷力,以保持水土。

(1)提高全市人民充分认识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的重要性,增强保护土地资源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2)对荒山荒坡,要因地制宜地封山育林、育草,对25°以上的坡耕地,要退耕还林,营造水土保持林,以涵养水源。因为一亩森林比一亩无林地多蓄水20 m3;一天能蒸发水分1~2 m3,吸热3000万卡,能有效的调节气候和湿度。

(3)广修集雨水窖,变水蚀为水利。把多雨季节多余的雨洪资源蓄集起来,通过调节集蓄的天然降水,即可解决水资源的时空错位问题,实现水资源就地入渗和拦蓄作用。

(4)坚持以大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

(5)按照“统一管理、共同防治和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的原则;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解决防治水土流失的责任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立明.土地沙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措施[J].赤子,2009(6):102.

[2] 杨映红.我国西北地区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对策[J].甘肃农业,2005(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