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凌沁
内容摘要:世界文豪歌德创作的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里面的中国元素是学者研究关注的焦点。诗歌的中国元素通过格式,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表现出来,中式情调浓郁。尽管如此,但有一些中国元素里包含有西方文化元素在里面,在意象内涵,情感表达上可以看出,显得中式情调不是很纯正。
关键词:《中德四季晨昏杂咏》 中国元素 西方元素
世界文豪歌德,在创作出一部部西方文学巨著时,也密切关注着东方文化。在其晚年创作的诗歌《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后文简称《中》),便是他长期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结果。
一.诗歌里的中国元素
全诗分十四首小诗,一到五首写春天之景,六到九首写夏时之景,十、十一首写秋景,最后三首偏于议论,是全诗的总结①。
(一) 格式
诗歌采取组诗的形式,吟咏四季之景。中国远在《诗经》产生时代,就有《小雅·七月》这样的反映四时变化的民间歌谣,随后“春夏秋冬”便成为诗歌常用的创作模式。像后来的诗歌《子夜四时歌》、《田园四时杂兴》等,同题目,同题材的作品数量很多。《中》第一首诗也从春天写起:“试问,我等为官之人……怎能辜负大好春光,怎能不去绿野之中,怎能不临清流之滨”,接着第六首写夏日的到来“杜鹃一如夜莺,欲把春光留住 ,怎奈夏已催春离去”,第九首“已过了蔷薇开花的季节”,则点出了秋季的来临。虽然诗里没有冬景的描绘,但诗歌的思路过渡清晰,组诗按照四季格式来编排诗篇的结构已然很明显。
在句式上,《中》诗里每首诗篇幅短小,句式整齐,以写景抒情为主。中国的古典诗歌,特别是律诗,句数、字数、用韵都规定严格。中国古典诗歌篇幅短小,所以大多数诗歌都以抒情为主。《中》诗很明显,也是写景抒情为主,只有最后几篇偏于议论。
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中国古典诗歌的比兴传统,也在《中》诗里得到了很好的借鉴与临摹。本诗第二首“白如百合,洁似银烛,形同晓星,纤茎微曲”,连用三个喻体,百合,银烛,晓星,来喻指水仙花的色泽形态,这些比喻都指向水仙花。这种用连喻,先比喻事物各个部分的形态,最后这些部分都暗指向这个事物本身的创作程式,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比较常见。相对于“比”,“兴”这种手法更具中式古典诗歌的特色,第五首里“迎着落日的万道金光,炫耀你情爱的辉煌吧。”先歌咏落日时的灿烂金光,然后引出爱情的炽热浓烈。第九首里“已过了蔷薇花开的季节,始知道珍爱蔷薇的蓓蕾”,先写蔷薇的凋谢,来引出秋季的来临。
(二)意象意境
《中》诗非常明显地选取了具有中国古典文化意蕴的意象,营造出恬淡清新的中式山水境界。诗中“清流”、“绿野”、“水仙”、“杜鹃”、“月光”、“柳丝”,这些意象大量出现在中国古典诗里。
诗中还有中国特有的器物,如“彩瓦”、“窗棂”、“廊柱”等中式园林建筑的描摹。再比如Mandarin(满大人),Schaale(碗、盏)等。
由象入境,诗歌意境也很有中式色彩。第一首诗里“怎能不去绿野之中,怎能不临清流之滨,把酒开怀,提笔赋诗,一首一首,一樽一樽”,第十二首“我沉溺于古时的梦想,与花相亲,代替娇娘,与树倾谈,代替贤哲;倘使这还不值得称赏,那就召来众多的童仆,让他们站立一旁,在绿野里将我伺候,捧来画笔、丹青、酒浆”。在自然美景边饮酒作诗作画的情景,是中国文人士大夫日常赠答酬唱的写照。在被研究者广泛认同的最具中国风味的第八首诗歌中,诗人用月夜、清溪、垂柳描绘了一幅中式的月夜之景,成功营造出了中式月夜的那种宁谧清幽的意境。这些意境都体现出了中式山水的恬淡清新之境。
(三)情感表现
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见长,《中》也是写景抒情的诗歌。《中》诗的开篇“疲于为政,倦于效命;试问,我等为官之人怎能辜负大好春光,滞留在这北国帝京?”这种对归隐的向往,与中国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情怀相似。《中》在这一点上进入了中国文化较深层面。
诗歌第六首“杜鹃一如夜莺。欲把春光留住,怎奈夏已催春离去,用遍野的荨麻蓟草”,第九首“已过了蔷薇开花的季节,始知道珍爱蔷薇的花蕾蓓蕾”这种因为物候的变换而触动诗人敏感的情绪,也是中国古典诗词里常见的主题。再如诗歌里那些把酒开怀,提笔赋诗,或者是宁谧清新的月下小景,都透露出一种宁静闲适之情,用景表达闲适宁静之情,是中国山水田园诗的一大特点。
二.中国元素中的西方元素
歌德在创作此诗时,本来取名《中国的四季》,后来定稿时才改为《中德四季晨昏杂咏》,添加一个“德”字,可见这首诗里的部分中国元素也含有西式的文化因素。
(一)意象内涵
再仔细分析《中》诗,在一些意象的选取上,诗人在中式的“象”的上把握较准确,但是在有些“意”的表现上,仍有西方文化的影子。
比如第二首诗里对水仙的吟咏,前段对水仙的描述,还符合水仙晶莹高洁的中式审美,但是后段作者说水仙“燃烧着一腔爱慕”,在中式诗歌里的高洁之物的意象,常具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特质,很少像这首诗里的水仙,包含这样热烈的情感,这里的水仙,有了爱情,浪漫的意味。
第六首中“杜鹃一如夜莺,欲把春光留住”,“杜鹃”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都是凄惨凄苦的象征,如“杜鹃声里残阳暮”。但“夜莺”是优雅婉丽的象征,在诗里,虽然有春光逝去的叹息,但是这种情调并没达到凄苦的程度,“杜鹃”在这里像夜莺一样,具有西式的情调氛围。
最有中国山水诗歌韵味的第八首诗,描写的是月夜之景,在第十四行里“柳荫随风摆动,月影轻盈跳荡”中的“月”在原文本中,用的是罗马神话月神的名字“Luna”,而没用德语月亮“Mood”一词,这个充满西方文化色彩的意象,为何要出现在一首充满中式情调的诗歌中,学者卫茂平的解释是,为了避免用词重复,或者与标题的“中德”的“德”对应。但在通篇浓厚的中式情调中,突然出现西方文化的意象,多少有些“突兀”。
(二)情感表达
尽管《中》诗极力营造中式的情调,但相比于中国诗歌,在情感表达上仍有一些细微的差异,尽管诗人在语言运用中极力去营造那种恬淡自然的中式氛围,但在诗中诗人的炽烈情感仍在下意识抒发。比如第四首,第五首里用孔雀来象征情侣,表达爱情,在中国古典诗歌里,确实有用成双成对的禽鸟来表现爱情的传统。但在情感的表现上,《中》诗热烈浪漫较直白。第四首诗里,诗人写道“孔雀虽说叫声刺耳,却还有辉煌的羽毛,因此我不讨厌它的啼叫”,在诗里如此直白地表达诗人的爱憎,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是一种禁忌。诗歌第五首,诗人接着写道“迎着落日的万道金光,炫耀你情爱的辉煌吧,勇敢地送去你的秋波,展开你斑斓的尾巴吧”。如此热烈的爱情吟唱,在中国古典诗歌里也是少有的。中国古典诗歌里表现的爱情,除了两情相悦,更多的是相思和悼亡主题,比如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闺怨之情,比如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怀念之情,有的诗歌,甚至用爱情暗喻仕途政治。全诗尽管笼罩在东方情韵之中,西式元素仍旧在诗歌里显现,让诗歌又夹杂着西式的情调。
《中》诗里的既包含有中国元素,又包含有西方元素。作为一位外国诗人,由于时代地域的限制,文化传播的影响,还有个人的理解与接受,歌德创作出的《中》难免呈现出这种形态。虽然《中》诗中西元素夹杂,但也反映出世界各国文学相互影响和交融。也体现出歌德建立“世界文学”的观念。大量研究的对《中》诗里的中国元素非常关注,却往往忽略其中西方元素的嵌入,本文细致分析了两中元素,让读者对《中》诗的格调有一个较客观的把握。
参考文献
[1]杨武能:《歌德与中国》,三联书店1991年版。
[2]卫茂平:《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杨武能译:《迷娘曲——歌德诗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爱曼克辑录、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杨武能:《走进歌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6]曹卫东:《中国作为隐喻——由〈中德晨昏四季咏〉看歌德的“中国主义”》,《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第4期。
[7]林笳:《歌德与中国古代文化》,《粤海风》,2000年第4期。
[8]许宽华:《歌德的中国意象》,《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9]唐际虹:《歌德与中国文学》,《文史哲》,2006年第2期。
[10]李红:《〈中德四季晨昏杂咏〉中的中国因素》,《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