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慈善发展的“大跃进思维”

2015-06-15 16:47
中国慈善家 2015年5期
关键词:大跃进慈善事业顶层

慈善服务的社会效果,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发酵才能显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慈善是一种需较长时间才能证伪的社会实验

慈善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人们的慈善情怀日益浓厚。然而,纵观多年的慈善发展,笔者隐约地感觉到中国慈善发展中存在着一种焦虑感。这种焦虑感或许可追溯至中国近代产生的文化激进主义。当时,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急于实现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独立的使命完成,国家富强的愿望就变得迫切,于是有了“赶英超美”的大跃进运动。大跃进的错误被纠正了,但“大跃进思维”却挥之不去,直至影响到今天慈善事业的发展。

“大跃进思维”之一:慈善的春天就要来了。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用三十多年的时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可能使慈善事业在差不多的时间内取得类似的成就。问题是中国今天的经济成绩只归功于改革开放吗?新中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建设是毛泽东时代初步完成的,而领导和参与这项工作的骨干大都是民国时代培养的。换言之,我们今天的经济成就是一百多年的厚积薄发,而不是三十多年的一蹴而就。同样,慈善事业的发展也需要一个积累和沉淀的过程,必须稳扎稳打地夯实基础。跨越式发展的愿望是美好的,但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一次大的跨越都是需要回头补课的。所以,宁可发展慢一点,也不能把慈善大厦建在沙滩上。否则,一个很小的浪头,都可能把所有的努力化为乌有。

“大跃进思维”之二:过分强调慈善运行的透明和绩效。只要募捐市场充分竞争,就能达到较理想的公开透明效果。信息公开与否、公开的内容和程度,主要取决于筹款方与捐款方的自由博弈,双方都会做出各自理性的行为选择,大可不必担心,这是其一。其二,慈善服务具有非营利性,不太可能采取商业模式考核绩效。慈善服务的社会效果,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发酵才能显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慈善是一种需较长时间才能证伪的社会实验。实现慈善行业的透明和绩效,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博弈和试错的过程。

“大跃进思维”之三:顶层设计依赖论。相信顶层设计能解决各种现实问题,根源于当代人理性能力的过分自信。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约束,人的理性也有很大局限性。同时,有些问题可能会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如疾病问题;而有些问题被解决后,又会出现新的其他问题。慈善事业发展也是如此,我们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顶层设计上。人类文明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有效的顶层设计,也不是靠顶层设计才发展到今天,慈善事业又如何能独善其身呢?认为顶层设计可以解决问题,是一种惰性思维,想毕其功于一役。这是值得商榷的。

“大跃进思维”之四:过度鼓吹社会企业大发展。社会企业更多的是一种理论描述,而不是严格的法律术语。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对其认知就有相当大的开放性。既然在认知上尚未形成共识,又如何形成发展的合力呢?社会企业在欧美国家出现,以较完备福利国家制度为前提,起到了对福利制度运行低效率的修正;新近兴起的社会影响力投资,则根源于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完善的投资机制。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市场经济发育也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倡导社会企业或影响力投资的发展固然好,但想要实现大发展或跨越式发展,则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物质保障。

中国的慈善事业刚刚起步,这一发展阶段既不可能超越,也不可能被抛弃。古人说:欲速则不达。所以,我们必须警惕中国慈善发展的“大跃进思维”。

朱光明,华民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跃进慈善事业顶层
“大跃进”运动与中国卷烟生产和消费的常态化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加快顶层设计
慈善事业的核心定位
健康卡“卡”在顶层没联网
“大跃进”后的产能过剩与城市工业的增效改革
おにのめにもなみだ
大跃进就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