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莹莹+徐彬
[摘要]准确论述国家现代化与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关系,有利于正确把握国家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和目标指向,增强人们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决心和信心。国家现代化和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历史进程是高度一致的,党的建设向前迈进一步,国家现代化就会向前迈进一步;党的建设停滞不前、出现失误,国家现代化就会受到阻碍、发展减速,甚至出现停滞和倒退。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反过来,没有国家现代化就没有党的建设科学化,而党的建设科学化必须不断适应国家现代化的要求。
[关键词]国家现代化;党建科学化;学习型政党;服务型政党;创新型政党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5)06-0017-06
“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1](P303)国家现代化进程出现的曲折一再证明,国家现代化必须靠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因此,要在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围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着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一、国家现代化和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历史进程高度一致
国家现代化和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历史进程是一致的,党的建设向前迈进一步,国家现代化就会向前迈进一步;党的建设停滞不前、出现失误,国家现代化就会受到阻碍、发展减速,甚至出现停滞和倒退。
(一)中国共产党认识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即开始了对中国现代化的不断思考、探索和尝试。
1.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执政之初对现代化目标的定位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同时又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现代化的设想。“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2](P1080)现代化在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中基本等同于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其中工业化是核心内容。毛泽东早在七大时就提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P1081)
随后,在1947 年“十二月会议”上,毛泽东再次强调,中国人民的任务,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后,“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完成新民主主义的改革,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3](P1245)。
执政之初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社会落后的状况,实现国家的富强。因此,在中国现代化的目标体系中,围绕实现国家富强,由一开始单一的工业化逐渐过渡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综合现代化。
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在加深,但不论是工业化还是四个现代化,他们的共同核心都是国富民强的经济建设,在当时执政条件下,这一认识既是对过去革命时期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对执政规律及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探索。
2. 改革开放后对现代化目标的定位
“文化大革命”时期,指导思想的错误导致了中国共产党无论在党的建设还是在国家建设层面都遭受了严重的阻碍和破坏。但尽管如此,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追求并没有中断。
十年“文革”之后,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党再次重申四个现代化建设,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重新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经济建设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四个现代化实质是经济的现代化,没有经济现代化作为雄厚基础,国家现代化的实现只能是无源之水。二是经济建设是中心,但不是全部。“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是‘小康之家。”[4](P237)随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它应该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指标体系。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将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确定为,“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社会主义强国不再仅限于四个现代化的实现,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也被纳入其中,现代化目标更加合理和科学。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从此,富强民主文明正式代替了四个现代化的提法,使得现代化的目标从经济发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从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目标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目标更加完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更是丰富了国家现代化中政治目标的内涵。至此,国家现代化的定位更加清晰。
(二)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提出与探索
现代化目标的进一步完善和最终的实现,同样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清晰把握,对执政规律的每一次认识深化,现代化目标自然就日臻完善;同时,现代化目标在实现过程中提出的新问题,反过来又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再探索,即国家现代化与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同步进行的,两者互为前提,互为基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党的建设科学化提出的原因分析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并强调,“努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到成效,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党的十八大再次从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高度强调,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历史使命。从“提高”到“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两字之差,折射出我党对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以及党所领导事业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从表象原因分析,党的建设科学化命题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党的建设领域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因此,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真正从科学着眼,从规律下手,摸清症结,才有利于解决问题。
从深层次原因分析,党的建设科学化不仅仅要探索执政党建设的规律。执政过程中,党的领导以及国家事业发展的规律都是彼此联系的,任何一方面理论和实践的不到位,都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而90多年的党建历程也启示我们:党的一切重大进步和胜利都离不开党对时势的正确判断和把握,国家的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党建的日臻科学。
2.党的建设科学化探索和提出的过程
党建思路的提出,历来是同党所处的历史阶段紧密相连的。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曾在1936年所著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在总结1924至1936年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反复强调了党的领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没有共产党的这种绝对的领导,是不能设想革命战争能有这样的坚持性的”。1939 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党的建设比喻为“伟大的工程”,明确指出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 [5](P602)。其中,“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执政党是党的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而具体的党建思路应该是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的三位一体。革命战争年代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但不论是总体目标还是具体思路,无不充分体现了科学化的内涵:“全国范围的”目标和要求体现了党的现实状况、所处的现实环境及所面临的历史责任;“广大群众性的”目标和要求体现了党对政党政治最一般规律的把握和体会,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政党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根基,其合理性和合法性也就荡然无存。
执政之后,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后遇到的新问题采取了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有力推动了党的建设。如,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遇到了城市和新区党的建设的新问题,对此,毛泽东在1951年2月1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中指出:“城市及新区建党必须采取慎重的方针。……无论在城市和乡村,均应对于愿意接受党的教育的积极分子,进行关于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教育,经过这种教育然后将其中确实合于党员条件者吸收入党。”这反映了毛泽东对思想上建党的高度重视。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论述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推动了党的组织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一如既往地重视作风建设,“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进步,才从根本上保证了改革开放的起步和不断推进,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和不断发展” [6](P32)。此时,党建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党处于执政地位,必须经得起执政的考验; 我们党正在领导改革开放,也必须经得起改革开放的考验”[7](P52)。而这两大考验说到底就是国家能否顺利实现现代化的考验。怎样才能经得住这两大考验呢?邓小平在1980年8月18日讲话中强调了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重要性,从此,在党的建设的探索中,制度建设被明确纳入了党的建设,并成为其中的内容之一。党的十二大对党建又作出了重要部署,“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将反腐倡廉工作提升为“反腐倡廉建设”,并确立为党建的一大内容。党的十八大突出强调“制度建设”,至此,党建内容更为完整、更为科学。
二、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从历史上看,党的建设科学化服务于实现国家现代化
1.国家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完善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体现
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完善是为了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中国共产党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4](P314),只有实现国家现代化,使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得到幸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体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巩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及建国初期,一方面积极探索党建理论的中国化,另一方面借鉴苏联党建理论及其经验,这一点体现在我党对国家现代化的认识上。工业化是我党早期对国家现代化的认识,为此,建国之初,为了实现工业化,我们是从照搬苏联经验、发展重工业开始的,之后,苏联暴露的诸多问题促使我党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农、轻、重”排序的现代化道路。并在此基础上,我党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改革开放后,随着执政经验的累积,党建理论进一步科学化,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拨乱反正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使得国家现代化的目标体系、路径选择、实现道路等都随着党的建设理论的进一步科学化而趋于完善。目标体系由四个现代化发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再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路径选择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道路由“仿苏式”发展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国家现代化实现程度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试金石
党执政以来国家现代化的阶段性发展告诉我们,国家现代化不仅离不开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其实现程度更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试金石。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即将执政之时,对党的今后建设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六条重要规定”以及“两个务必”,对于我们党经受住执政考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受当时时代背景、历史条件、认知水平以及实践经验的制约,党对国家现代化的认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致使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尤其是“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究其原因,表面上反映出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不正确把握,实质上体现了我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不深刻理解,这一错误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达到了巅峰。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加复杂和严峻,但基于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熟悉,其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体现得越发明显,国家现代化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中,得到了日益完善的发展。
(二)从现实上看,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实现国家现代化关键在党。“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仅是贯穿党的建设的始终,更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1.提升党的思想建设科学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思想保证
党的十五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此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都作了重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必须首先提升党的思想建设的科学化。伴随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促使党在思想建设方面亟待破题。比如,社会新兴阶层的出现要求政党必须认真思考其功能如何充分发挥的问题,尤其是要倾听和尊重不同阶层的诉求,并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有机地综合、有效地转化为政治主张和决策,并尽可能壮大党的执政基础。而要实现这些突破,首先就必须要在观念上改变过去一度把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等同起来的认识。与此同时,还需要彻底破除树立执政权威和发展社会组织之间相互对立的固化思维,重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解决社会问题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把党真正地控制在合理的规模,并使其执政效率和执政权威最大化。
2.提升党的组织建设科学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组织保证
党组织的坚强有力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组织保证。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总目标之下,还有许多子目标的提出和完成,其提出的科学与否及其凝聚民心的力量大小与否和它提出的过程是否充分发扬了民主密切相关,而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是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只有在充分尊重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基础上,国家现代化的实现才能更大程度地凝聚中国力量。“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5](P526)党员干部队伍的质量和基层组织及党员队伍的建设既互相区别又互相影响,所以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党员干部队伍,就必须同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的建设,这也是确保政治路线得以贯彻和落实、国家现代化得以实现的组织保证。
3.提升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动力保证
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实现国家现代化必须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凝聚力量一方面依靠人民群众对国家现代化目标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依靠充分发挥党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其中,党的作风建设是影响此项功能发挥的重大要素。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作风建设,长期以来,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集中体现在党的七大时毛泽东总结提出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党的优良作风当然要继承和发扬,但在继承和发扬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作风建设的规律,真正实现优良传统的与时俱进,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人民群众对国家现代化目标的认同感,才能为实现国家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4.提升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坚强保证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我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坚强保证。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要做到标本兼治,就必须摸清反腐倡廉建设的规律,只有做到按规律办事,才能使腐败无立锥之地。同时要结合时代的发展,重视包括互联网技术在内的重大创新,并充分发挥他们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5.提升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制度保证
政党得以产生,并足以能够担负起它的历史责任,关键在于其具有的严密组织纪律性。“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 [8]实现国家现代化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保证,而依法治国的前提关键在于党的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纪律严明。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事关党的集中统一,事关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国家现代化的实现。
三、党的建设科学化要适应国家现代化的要求
政党建设和国家建设辩证统一、密不可分。实现国家现代化要紧紧依靠党的建设科学化,而没有国家现代化,党的建设科学化也无从谈起。因此,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仅要研究和遵循党的建设规律,也要适应国家现代化的时代要求而不断地改革创新。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党为适应国家现代化要求提出的中国共产党需要打造的三种新形象。
(一)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基础
我国的现代化目标既具有中国特色,也具有国际可比性,既是一个静态目标体系,又是一个动态实践过程。因此,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国家现代化提出的基本要求。如对于“富强”的理解和追求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志,除此之外,凸显富强“中国特色”的人均收入提高、贫富差距缩小、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等也应该成为实现富强的标准体系。
(二)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型政党是核心
国家现代化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国家现代化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决定了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为了实现这一宗旨,就必须实现国家现代化,就必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建设服务型政党。实现国家现代化需要凝心聚力,凝心聚力首先要求党要随时随地认真倾听人民心声;其次要求党要注意工作方法,注重扩大民主,回应人民诉求;最后要求党在进一步发挥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创新型政党是关键
实现国家现代化必须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必须呼唤并回应时代精神。首先建设成为创新型政党。如要实现国家现代化,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必须解决好。但正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说:“现代性产生稳定性,而现代化却产生不稳定性。……产生政治混乱并非没有现代化,而是由于要实现这种现代性所进行的努力。”[9](P45)因此,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解决关乎稳定的问题,成了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的难题,其中,如何认识不稳定的诱因、弥补文化和法制的缺失、扩大党内民主、迎接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正能量等,都要依靠坚持不懈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陈俊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7]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习近平.要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J].党建,2013,(3).
[9][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M].张岱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