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中提出与中亚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本研究认为,这个战略构想既体现了习近平我们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的思想,也是对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中提出与中亚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本研究认为,这个战略构想既体现了习近平我们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的思想,也是对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两个大局”的思想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战略构想。所谓“两个大局”,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比如20 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就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1988年9月,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2 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途径,是邓小平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生动体现。
首先,“两个大局”思想是对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系统总结。建国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由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再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变化过程。其中,改革开放前30年,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阶段;改革开放30年间,经历的是一个由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再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变化。选择由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根据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做出的历史性选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明确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一指导思想对后来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性转变,即由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转化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这个转变对于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是极其重要的。
其次,“两个大局”战略思想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向。 “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成功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对于指导我国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在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后,其负面效应亦出现,主要问题是使区域之间特别是东部与西部的经济差距急剧拉大,地区之间的经济冲突加大,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要求我们“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又进一步指出:“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总之,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
首先,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将我国陆桥沿线的协调发展与沿桥国家(特别是中亚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关系到“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新的两个大局,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个跨国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一个显著特质是跨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习近平同志具体阐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五通”的战略构想中,体现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一是跨区域的“政策沟通”,“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本着求同存异原则,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二是跨区域的“道路联通”,“上海合作组织正在协商交通便利化协定。尽快签署并落实这一文件,将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在此基础上,我们愿同各方积极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三是跨区域的“贸易畅通”,“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 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各方应该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作出适当安排,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实现互利共赢。”另外还有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其次,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加快发展”,将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与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相结合,全面提升了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了我国对外开放“四沿战略”的新格局,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多次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芝麻开门,这门已经开了你就关不上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乃大势所趋,中国顺应了这样一个时代潮流,坚定不移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他说:现在“不是要不要开放的问题,而是怎么使我们的开放水平更高的问题”。他强调,必须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创建新的竞争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就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是我国第三次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四沿战略”新格局的形成。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第一次重大举措是20 世纪80年代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开发的目的是设立对外开放的窗口,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的优势,加速沿海经济带的迅速发展。基本特征是政策拉动。主要特点是单向、单点开放,主要以中央政策扶持为主,靠减税让利、放权为开放地区集聚资源。主要措施是在沿海设立4 个经济特区、14 个沿海开放城市。第二次重大举措是20 世纪90年代的沿江、沿边大开放。基本特征是开放牵动,总体上是以开发开放浦东新区、建设长江三峡为契机,全面开放沿江流域,实行沿海地带的开放政策。开放的重点是上海浦东,对象是长江流域沿线的主要中心城市和东北、西北、西南边境城市,特点是单向开放、城市带开放,以投资环境及部分减税让利集聚资源。前两次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形成了我国沿海、沿江、沿边的“三沿”开放格局。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三次重大举措。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禀赋差异很大,参与国际竞争各有所长,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必须创新开放模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新亚欧大陆桥为依托,我们将之称为沿桥开放。新亚欧大陆桥从中国东海岸的连云港到欧洲西海岸的荷兰鹿特丹,全长10 870 公里,东向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西经中亚、西亚、俄罗斯、东欧、中欧、西欧等40 多个国家和地区。所经过国家和地区的面积3 970 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6.6%;居住人口22 亿,占世界人口的36%。新亚欧大陆桥中国境内4 131 公里,沿线涉及江苏、山东、山西、安徽、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l0 个省区,面积377.1 万平方公里,人口4.55 亿,经济规模9.32 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9.3%、34.4%、37.3%。丝绸之路经济带联系着东部沿海地区,沿桥内陆地区、沿边地区,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的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也形成了我国对外开放“四沿战略”的新格局。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与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虽然在表现形式上不同,前者立足于国内,后者着眼于国际,但都以对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为基础,都体现了从区域非协调发展到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都以区域开放载体为依托,在共同发展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
首先,都是建立在对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的基础上。两个大局思想是建立在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的。邓小平认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他明确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其他许多问题,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到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这就为实施优先让经济基础和经济区位较好的沿海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是建立在“中国和中亚国家都处在关键发展阶段,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都提出了符合本国国情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我们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确保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振兴。我们要全面加强务实合作,将政治关系的优势,地缘比邻的优势,经济互补的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的优势,持续增长的优势,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其次,都是从特定区域入手,带动全局的发展,体现了从区域非协调发展到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两个大局思想是从沿海入手,通过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带动内地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是依托新亚欧大陆桥,从国内到国外,“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实现陆桥通道中国东中西部、中亚与东亚的共同发展与繁荣,在共同发展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
再次,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与江泽民同志“西部大开发”、胡锦涛同志“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加快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思想一样,都是以陆桥经济带为依托基础上对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传承与延续。
江泽民同志对两个大局思想的传承主要体现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上。从改革开放到1995年,全国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但沿海地区与内地发展差距迅速扩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已提前达到小康水平,着重解决沿海与内地发展差距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已具备,提前实施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条件已经成熟。因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为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沿着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大思路,在实践上着眼于“后一个大局”,不失时机地把西部大开发提上了议事日程,实施战略重点的转移。1995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指出“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对于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差距扩大问题,必须认真对待,正确处理。”并创造性地提出协调发展的策略手段,以期从根本上扭转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矛盾。据此,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公报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一条重要方针和战略任务。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同志在西安举行的西北五省区国企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及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他明确指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对于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建设,对于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政治和社会意义。西部大开发“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关系到跨世纪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这次讲话是中国最高决策者第一次公开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概念,这标志着实现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构想已经从“前一个大局”向“后一个大局”的战略性转折。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2000年3月,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对西部大开发作了重要战略部署,西部大开发正式进入实践阶段。
胡锦涛同志对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传承体现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加快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上。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所谓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走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之路。具体讲,继续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努力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最终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西部大开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只有调整好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布局,进而形成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良性互动,才能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向着协调发展的大方向不断前进。
习近平同志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一个现实基础是以现代丝绸之路——新亚欧大陆桥为展开空间,这也是一条习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提到的“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新亚欧大陆桥的关系是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发展的高级阶段;新亚欧大陆桥是一条国际海陆联运运输通道,“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依托这条国际运输通道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这条通道国内段覆盖大陆桥沿线东中西部省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三大区域战略在这里有了深度融合,“为保持沿海经济牵引提供资源支撑,为增强西北地区经济活力提供助推引擎。”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对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创新。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兼顾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战略需求,具有更宽阔的战略视野。从国际角度看,沿新亚欧大陆桥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力状况差异较大,在大陆桥的两端,日本、德国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西欧、东南亚等国的生产力水平也处于发达或较发达的地位,而沿桥的中亚、西亚等国,因地处亚欧大陆的腹地,没有海洋与之毗邻,对外贸易局限性很大,如哈萨克斯坦在新亚欧大陆桥开通之前,要与东亚、东南亚地区进行贸易,或者绕道伊朗下波斯湾,再转东亚、东南亚,或者经由西伯利亚大陆桥至东方港,再转东亚、东南亚,无论是哪一条线路,都比走新亚欧大陆桥要远,造成经济上的不合理。两端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是当今国际经济最活跃的两个主引擎,从远东到西欧的货物,经新亚欧大陆桥全程10 870 公里,比西行绕过好望角的海上运输线缩短运距15 130 公里,比经苏伊士运河出直布罗陀海峡海上运输线缩短9 100 公里;比东行经巴拿马运河的海上运输线缩短运距12 100 公里,构筑了丝绸之路复兴的国际战略基础。从国内角度看,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新亚欧大陆桥以陇海兰新铁路为载体,将中国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紧密地联系起来,为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具有更丰富的战略内涵。中亚地区处于地缘战略要冲,既是东西文明的交汇点,也是近年来恶名昭彰的宗教极端势力的发源地。新丝绸之路构想以经济合作为先导与基石,以政治合作为前提与推进手段,以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为重要目标,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经济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准备了物质条件,提高了各国参与合作的意愿。政治合作消除了开展经济合作的各种人为障碍。经济发展与政治合作有助于化解安全冲突,消弭宗教极端势力滋生的温床。伴随着政治、经济活动而展开的文化交流,最终将促进东西方文明的融合。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目标并行不悖,使得新丝绸之路构想具有突出的稳定性,不至于被安全冲突打断,反而能抑制安全冲突。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发达的基础上,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习近平指出:“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以现代丝绸之路——新亚欧大陆桥为展开空间,依托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新亚欧大陆是以铁路为主体,海、陆、空、管道运输、光缆通讯配套的新型现代化、立体化的连接亚欧的海陆国际联运通道。她的特点是随着以铁路为主体的多种运输工具突破高山大漠阻隔向内陆延伸,将人类社会文明繁荣向欠发达地带扩散,使运输工具通过地带由落后而发展为新兴、繁荣的新经济带,创造一个新的时代:“人类的未来活动空间将不再为海洋所隔绝,而且也不再为高寒和荒漠所困扰,横跨海际的环球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畅通,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繁荣、发达,开辟出辽阔无垠的新天地,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芮杏文,1996)。
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201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紧制定战略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已经写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表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如何打造这条我国深度开放的陆上大通道,对我们是机遇更是挑战。只有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搭建内陆东西双向开发开放平台,中国中西部地区依托这个平台更多地参与到全球贸易中来,更好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配置市场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才能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并实现我国东西部经济的平衡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