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陈伟涛 龙帅杰
取经“农高会” 促沿江生态产业园发展
文丨陈伟涛 龙帅杰
兴义市沿江生态产业园区建成后,将形成发展合力,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动沿江乡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农业是国之根本,但传统农业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创新发展新农业迫在眉睫。为此,兴义市建设沿江生态产业园区,规划范围拟包括泥凼、仓更、南盘江、三江口、沧江、洛万四镇二乡,总面积700.09平方公里。
为促进兴义市沿江生态产业园区加快发展,11月5日至9日,兴义市组织部分领导干部到第二十二届中国杨凌农业高科技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农高会”)参观学习,借鉴经验。
“一带一路”特色联通内外。“一带一路”成为本届“农高会”最鲜明的创新特色,除展示农业领域的多项最新科技成果外,本届“农高会”和多名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的领导人、科学家、企业家共同探讨农业发展重大问题,举办洽谈会,双方达成合作。
“互联网+”战略打造网络农高会。互联网让农业以数据加实体的方式展示出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方向。本届“农高会”积极响应国家“互联网+”战略,把网络与农业连接起来,打造“网上永不闭馆的农高会”,点击量达17万人次。同时,与阿里巴巴合作举办的“聚变农高会”销售额突破2100万元,实现农业与网络双丰收。
贴近“三农”实际。连续举办了22届的“农高会”都是从“三农”实际出发,扎根田地,服务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和农技推广,期间举办的农业实用技术讲座、专家咨询服务等活动都深受农民群众的喜爱。
依托“农高会”,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跨越式发展。
依托“院校”带产业。位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内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利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刘成德领头建设亩产万斤桃的示范基地,通过参加“农高会”推广技术,推销苗木及管理模式。
依托“会展”带产业。每年一度的“农高会”直接为当地群众提供新技术、新品种及农业机械、农产品产供销等服务,参会的人像赶集一样挤满各个会展中心及农业博览园,其中既有各级政府组织的代表团,也有各类农业组织团体和农民个人,极大地刺激了当地的消费,促进产业发展。
依托“政策”带产业。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巨大,另一方面产业扶持力度很大。示范区享受省级经济管理职能,与19家部委发生直接联系,每年可以争取到很多政策优惠,其中就有国家财政部支农资金的倾斜,示范区内有很多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
依托“产业”带产业。“农高会”延伸了农业产业发展链条,依托农业产业带动当地旅游业、城市餐饮服务业发展。
依托“城市”带产业。城市聚集的各类优秀人才、公共资金、外部信息和农产品消费人群,都具有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
2015年8月24日,兴义市沿江生态产业园区正式成立。园区内乡镇地域相连,生态环境好,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等方面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沿江生态产业园区建成后,将形成发展合力,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动沿江乡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成立沿江生态产业园区,以养殖引领种植方式的转变,以深加工业引领种养殖方式的转变,着力研究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培育属于自己的品种、品质、品牌,推动高效农业发展,是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必然选择,是稳定增长和推进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打造区域经济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迫切需要。结合对“农高会”参观学习,对如何促进兴义市沿江生态产业园区发展作了一些思考。
找载体,为园区发展探索创新路子。以精准扶贫为载体,围绕引项目、激资源、盘资产、做产业、建制度,探索一条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展村级经济的新路子,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逐步达到同步小康。如沧江乡坪堡村大胆探索,把精准扶贫和消除“空壳村”相结合,将扶贫项目资金在纪委备案,召开群众大会,由贫困户签字统一入股到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和运作,实现全村贫困户都是合作社的社员,社员根据入股资金的比例参与分红,做到“乡有策划、村有谋化、户有计划”,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对象精准、目标精准、内容精准、方式精准,使“空壳村”不再空。目前,全乡四个贫困村都在按照这一模式发展种养殖项目。
沧江乡早熟蔬菜种植基地面积不断扩大,设施不断完善。(龙帅杰/摄))
推模式,激活 园区土地与小型合作社的利益关系。为充分利用园区土地,带动中小合作社发展,协调土地与企业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沿江生态产业园区在土地流转与企业的应作当中,推行“三种模式”:
农民成为“股东”。所谓土地合作社,就是在保持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农民自愿将土地入股合作社,合作社统一经营土地,比如出租或者自营。形象地说,就是“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有地不种地,收益靠分红”。
土地“托儿所”。即土地托管,没有精力和时间经营农业生产的农户,可通过加入合作社,享受到合作社高效低廉的生产服务,比如耕地、播种、施肥、打药、浇水、收割等。
“生产在家,服务在社”。这类合作社是普遍意义上的,同类农产品的生产者,比如种板栗、种芭蕉、种早熟蔬菜的农户,数量比较多,而且每户种植的面积也相差不大,大家都是自己亲自参与农业生产,都有着基本相同的服务需求。
抓工程,为园区发展夯实基础。实施一个工程,即 “十、百、千”工程,即在园区六乡镇重点扶持10个龙头企业;借助黔西南职业技术学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及相关培育机构等培育100个专业技术人才;根据喀斯特德地貌的特点,以1000亩土地为单位成立小微企业,“精、准、实”的进行帮扶,逐步壮大园区经济实力,为园区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用智慧,把园区打造为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基地。所谓智慧农业,就是依托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高科技人才、以高新技术促进山地高效农业发展。就目前而言,沿江生态产业园区必须依托“院校”带产业,联合黔西南州职业技术学院、州农科所、州科协等部门,将其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投入园区,把园区作为实验基地,并将实验结果加以应用和不断推广,带动产业经济发展,打造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基地。
创品牌,以山地旅游为契机打造园区观光农业。以山地旅游为契机打造品牌观光农业,一是以水产养殖为平台,为游客提供集垂钓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休闲娱乐中心;二是以科技创新为依托,打造纯“天然氧吧”观光农业,培育有机天然农产品,以“种植+旅游+饮食+产品销售”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带动沿江经济发展。
搭平台,采用“互联网+农业”推动“黔货出山”。坚持把电商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做大做活大数据产业,让电商企业和电商产业快速增加、快速发展、快速做大。
为园区农产品找销路,首先要培育农村市场,全力推进电商农村示范建设。加快园区涵盖的六乡镇服务站、村级服务点的农村电商体系建设,打造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大力培育本地品牌,做好农特产品上行相关工作,推动“黔货出山”;其次是加快聚集发展,着力推进电商产业园区建设,加快电商孵化园区及农村电商孵化基地建设;再次是打造特有的电商发展模式。按照“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要求,通过电商进农村体系建设,把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人才流等资源发展要素引进农村,支持“淘手游兴义合伙人创业计划”及“布苗乡返乡大学生合伙人创业计划”,打造园区特有的电商发展模式。
(作者单位:兴义市沧江乡 责任编辑/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