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省级生态县 提升发展优势

2015-06-13 12:04文丨黄
当代贵州 2015年26期
关键词:江口县全县生态

文丨黄 霞

创建省级生态县 提升发展优势

文丨黄 霞

2015年6月12日,江口县成功通过专家组评估验收,在继“国家林业绿化百佳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县域”、“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贵州长寿之乡”等荣誉之后,荣膺“省级生态县”称号。

两年多来,江口县紧紧围绕“把江口建设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和生态文化魅力城市”目标,把创建省级生态县作为提升江口发展优势的一张重要名片,精心设计,全力打造。通过构建“四大机制”、打造“四大体系”,实现省级生态县的成功建成。

构建“四大机制”生态县建设保障有力

领导推进机制。江口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的“四创”工作领导小组,其中生态县创建工作组组长由县长担任,分管领导兼任副组长及办公室主任,从农牧科技、住建、水务等部门抽调6名业务精、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小组办公室。各乡镇(街道)、相关部门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和专门机构,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同志具体抓。与此同时,县政府与各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县人大、县政协经常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执法检查和视察,并进行跟踪监督。

政策考核机制。委托省环科院编制《江口县省级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并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省级生态县建设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同时,将生态创建工作纳入乡镇(街道)、部门年度综合考评,对成功创建生态乡镇、村给予奖励,对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等重点生态工程给予以奖代补,对年度创建成效突出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执法保障机制。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加大环境保护。强化污染源监测监管,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把环保准入门槛;强化水资源保护,严厉打击毒鱼、电鱼等破坏水生生物行为;做好优质、特色农产品的注册保护工作;加强林政资源管理,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加大水政执法力度;强化土地资源保护与管理,严禁乱征乱占土地资源和乱开乱采矿产资源;依法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社会参与机制。积极引导和调动全社会参与创建工作。县政府建立生态县创建任期目标制、定期调度制、环保第一审批制、在“两会”上报告工作制,每年都将生态建设资金放在优先位置,逐年加大投入。企业自觉参与,严格执行“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宁可慢发展、不要新污染”,让入驻企业自觉把污染治理工作摆到企业发展经营的首位。公众积极参与,采取政府投资、引进民间资本、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加快建设环保公益性项目。通过新闻媒体宣传、编制生态县建设知识读本、举办培训班、开展知识竞赛、设立永久性宣传标牌、开设生态课等多种形式,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

作者(左三)到民和镇调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江口县政府办供图)

打造“四大体系”生态县建设全面推进

着力打造生态产业体系。江口坚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生态创建的核心内容,以推进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为重点,积极构建具有特色的生态产业结构,2014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5.1:29.5:45.4。

做精做优生态休闲旅游。几年来,江口县围绕《江口县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目标,政府投入和招商引资30多亿元建成了一批主题鲜明、特色明显、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景区景点和旅游基础设施。2014年,江口县成功申报为全省旅游改革先行先试试点县。梵净山景区进入国家5A级景区预备名单。寨沙侗寨成功创建为3A级景区并被授予全国金融扶贫乡村旅游示范点。云舍景区获得中国最美村寨、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称号。全县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466.4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6.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3%、25.3%。文化旅游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11亿元。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6万人。

做大做强生态高效农业。两年多来,全县建成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1个,茶青市场农残检验室21个。2014年,闵孝现代高效农业(扶贫)示范园区成功申报为4星级农业公园。江口萝卜猪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全县建成生态茶园11.84万亩、果蔬基地13万亩、核桃基地5.5万亩、中药材基地3万亩,烤烟生产稳定在2万亩以上,其中主要农产品有机、绿色、无公害认定面积14.3万亩,占比达到69.22%。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11家。此外,加大对规模养殖场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力度,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8%。建立了秸秆禁烧工作责任制,秸秆综合利用率95.8%。2014年,全县生态农业增加值达8.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62元。

稳步发展生态绿色工业。以建立绿色生态产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旅游商品、生物制药等营养健康产业。按照“一园两区”发展思路,重点推进凯德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园区自2011年启动建设以来,始终坚持“绿色GDP”发展理念,严格项目环保准入制度,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入驻。入驻企业必须严格按环评要求落实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措施,着力打造“生态园区”。现园区入驻的45家企业中,有农特产品、旅游商品、生物制药加工企业28家,占62%。2014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到15.9亿元、4.97亿元。2013年以来,全县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等指标逐年下降,工业重复用水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逐年上升。

着力打造生态家园体系。江口坚持把大生态环境改造和小生态环境改善统筹安排、同步推进,积极构建具有特色的生态宜居环境。

健全生态文明考评体系。特别是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究制,为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了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大力推进生态林业建设。两年多来,全县造林绿化13.8万亩,新建油茶产业基地2万亩、楠竹产业基地2.6万亩。完成通道绿化工程4062亩、森林管护面积91.72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植被恢复工程2.1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8.37%,在全省88个县中排名第六,在铜仁市排名第一。

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14年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77.25%、76%。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29平方米。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六项行动计划建设为契机,大力改善农村环境。截至2014年底,农村用电普及率达100%,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占比51.3%,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61.07%。

着力打造生态文化体系。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水平与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结合起来,统筹到生态县建设中去。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培训。组织人事部门将生态县建设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门将生态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内容。通过两年多来持续的宣传引导和教育、培训,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参与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安全、杜绝人为破坏、建设美好家园”已经成为江口群众的自觉行动。

扎实开展生态细胞工程创建。2013年来,太平镇、闵孝镇、德旺乡、怒溪镇4个乡镇先后获得省级生态乡镇命名,坝梅村、净河村、堰溪村、云舍村、快场村5个行政村先后获得省级生态村命名。目前,双江、凯德、坝盘、官和4个乡镇(街道)及兴隆、磨湾等20个行政村已达到省级生态乡镇、村的标准,今年4月已向省环保厅申报。两年多来,成功创建2所省级绿色学校、3所市级绿色学校、9所县级绿色学校和1个省级绿色社区。

着力打造生态监管体系。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放在生态县建设的优先位置,举全县之力强势推进。

强化环境保护。两年多来,开展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摸底和隐患排查,完成了县城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工作和太平镇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划定。每月对全县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主要河流水质进行一次全面监测。建成机动车尾气检测站和县城空气自动监测站。

强化污染防治。全县空气、水、噪声环境质量均达到功能区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均为100%,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强化能力建设。每年县财政安排100万元用于生态环境质量考核。2013年建成县城空气自动监测站并进行改造升级,提前对一氧化碳、臭氧、PM2.5进行监测。今年已按照西部三级站标准强化县环境监测站建设。各乡镇(街道)均成立林业环保站,并配齐编制配备人员。

强化环保执法。江口县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六个一律”环保“利剑”、 森林保护“六个严禁”等系列环保专项执法行动。特别是从今年起,杜绝“两高一资”项目落户,从源头上控制了新的污染源产生。建立健全法院、检察院、公安、环保等多部门联合执法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大环境监管及执法力度。

(作者系江口县委副书记、县长 责任编辑/哈文丽)

猜你喜欢
江口县全县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江口县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论江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钱杆”在民间传承、发扬的重要性
江口县茶树适宜种植海拔及区域初探
关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几点看法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