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邓万里
一个民族村寨的生态文明实践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邓万里
水头寨坚持走生态和发展双赢之路,逐步搭建起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民族特色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成为贵州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鲜活样本。
贵阳市开阳县禾丰乡水头寨,这个只有50余户人家的布依族村落,却是众多考察团的“必修”行程,不少环保组织将其视为一个研究范例。
“这就是生态文明!”6月27日下午,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一行在水头寨参观时说,生态文明就是要产业与生态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水头寨坚持走生态和发展双赢之路,逐步搭建起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民族特色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富裕村的华丽转身,成为贵州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鲜活样本。
水头寨已有600余年历史,属第三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清龙十里画廊八大景点之一,是国家农业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点。
踏进寨门,古色古香的木洋楼鳞次栉比,街道干净整洁,老人们坐在木椅上喝茶聊天,怡然自得。
村寨下方的清龙河边,游客络绎不绝。河中绿波泛动,两岸芳草清香,村民罗云英在河边搭个帐篷卖泳衣,一天能卖近千元。
这条原本默默无闻的河流,如今已成为两岸村民的“摇钱树”。
“20年前,这条河经常是浑浊的,没多少人来游玩。”罗云英说,那时候的人们都烧山耕地,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山越来越秃,土越来越少,长出来的苞谷越来越小”。
面临生存环境的压力,在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大政策下,水头寨人转变了思路,集体上山植树。
一位村民给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数年前,村里人得知政府为拓宽公路,计划把原公路两旁的500多株树木砍掉。得到动静的村民连夜赶到现场,把这批树留了下来,现已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如今,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87%。
村支书汪圣原介绍,水头寨在多年前就经过村民会商制订了《村规民约》、《卫生奖罚划定》,“在会商交流的过程中,达到了学习教育的目标,这也是村民对自身行为的束缚”。
呵护绿色家园成了村里的新民俗,并受到游客称赞。多次来过水头寨的贵阳游客黄成峰说,“在水头寨随地丢支烟头都成了一件会脸红的事”。
图为开阳县禾丰乡水头寨竹韵水乡(开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为保护生态,水头寨人近乎苛刻。村里成立了环保委员会,是招商引资的“最高法院”,任何进入寨里的项目都要经过该委员会的综合考评。
“起初的时候,部分群众想不通,有项目进来是好事,何必多此一举刁难人家?”汪圣原说,村民们是担心太过严苛就没企业敢进来投资了。
贵州久事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众多引进企业当中为数不多被“审判”通过的。不过村民与企业有“约法三章”:决不能污染环境、决不能铺张浪费、决不能高价宰客。此外,企业还要定期帮扶村里修缮基础设施。
按照规定,久事公司原本想开发娱乐场所的想法没能行得通,于是投资了餐饮,不仅拉动了消费,也拓宽了村民就业路。
2009年,一位名叫卡文的法国游客来到水头寨,看到如此秀丽风光,决定在此住下来,并向村民租了个木房,搞起了乡村客栈。卡文不仅带来了外国游客,也把最新的环保科技理念带进了水头寨。
卡文发现村里的生活污水都直接排放到河里,会造成一定的污染,他建议在村里修建污水处理池。这一提议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在久事公司的帮扶下,污水处理池很快修建起来。
这口污水处理池在村寨的左下方,村里所有的生活污水通过一条管道排到污水池里,净化处理后,再排放到旁边的水田里。
记者走近看到,如今的水田已没人种水稻,里面被栽种了水草,一群群石斑鱼竞相游过。“这鱼只有在非常干净的水里才能生存,说明我们经过净化处理后的水质非常好。”汪圣原说。
除了污水处理池,水头寨还建起了卫生厕所。行走在水头寨,院落整洁、圈厕卫生,农户家家步道相连、沟渠相通。虽然刚下过一场大雨,但看不到积水,也闻不到臭味。
“过去可是脏乱差,没有下水道,污水横流、蚊蝇乱飞。现在不一样了,环保设施随处可见。”村民彭琪花说,村里路灯采用太阳能,生活垃圾实现了无害化处理,游客都说“高大上”。
与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相呼应,水头寨喊出了“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口号。
水头寨人的底气从何而来?
“习总书记都说了啊,我们贵州可以做‘空气罐头’呢。”村民们说,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搞产业发展,他们始终认发展和生态并重这个理。
26岁的汪旭以前在浙江打工,去年回到村里开了家“私人专属农场”,一到周末游客爆满。“游客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我这儿认租土地,制定耕种计划,体验田园生活。”汪旭介绍,游客还可以请具有耕种经验的村民传授经验,实现“私人订制”。
同时,村里新增了农产品订制服务,如蜂蜜、菜油、米酒等具有布依特色的食品加工服务,让游客体验传统农耕文化的乐趣。
生态农庄只是一个缩影。在水头寨,茶坊、油坊、面坊、酒坊、棉坊、豆腐坊、蜡染坊、剪纸坊等共13个作坊依次错落排列,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到不同的作坊特有的制作物品过程,更可以亲身参与其中。
“以前种土豆玉米,除开一家人吃之外,挑去街上卖,一年最多能卖到几千元。如今坐在家里靠手工活就能赚钱。”村民罗先宇开了间石磨豆腐坊,游客不仅可以买豆花吃,也可以亲自动手参与全过程。
水头寨的绿色产业集旅游、服务、加工于一身,既是实体,又是创意。但归根结底,赚的都是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4年,水头寨共接待游客10万人次,创收500余万元,人均收入2万余元。
记者手记
对老百姓来说,生态文明是什么?
“就是天是蓝的,山是绿的,水是清的。”
“就是我们要发展绿色产业,吃生态环境这碗饭。”
在水头寨采访期间,受访村民这样告诉记者。
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生态建设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保护生态实际上就是保护人民的健康权益,同时也是保护可持续的生产力。
水头寨的转身就是一个生动实践。
实践证明,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反而可以倒逼一些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生态建设除了政府大手笔投入之外,更有赖于老百姓的主动参与。也只有广大民众积极参与进来,生态建设才有可能深入持续下去。
(责任编辑/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