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许邵庭
扶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深化扶贫脱贫更加精准
——汪洋考察贵州扶贫开发工作
文丨许邵庭
5月7日,汪洋副总理在威宁自治县迤那镇五星村详细了解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和建档立卡情况。(李 枫/摄)
5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我省考察扶贫开发工作。他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精神,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要始终把扶贫开发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贫困群众,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汪洋在省委书记赵克志,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等分别陪同下,深入毕节市威宁、赫章、大方、七星关、织金等区县,走进贫困村寨、农户,深入产业扶贫种植基地、扶贫移民安置点,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实地考察扶贫政策落实情况以及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移民搬迁、退耕还林工程等,与贫困地区干部一道研究谋划扶贫工作新举措,带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贵州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和对贵州工作的关心支持。
毕节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地方,是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位于威宁自治县的迤那镇是省级二类贫困乡镇。汪洋深入该镇万亩烤烟种植基地,了解产业扶贫和新村规划建设情况,与种植户亲切交谈,详细询问烟叶种植、加工、销售及种植户的生活。种植户李关顺说,他们全家5口人共15亩地,每年只种一季烟,去年就净赚了4万元,收入在全村已处于中等水平。该镇烤烟种植合作社社员苏相德说,这几年很多外出打工的同乡都回来加入了合作社,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汪洋听后高兴地说:“云贵都是出好烟叶的地方,选好选准产业实施产业扶贫,让大家既能挣钱又能过上安逸的日子,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他鼓励大家坚定信心,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他还叮嘱当地干部,烟草行业今后将面临更大的市场压力,要根据市场情况动态调整结构,切实维护好农民利益。
迤那镇五星村近年来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3078元增到2014年的6800元。在该村村委会,汪洋看望慰问了驻村干部,当得知驻村干部在帮助理清发展思路、解决群众困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他指出,干部驻村是扶贫的重要方式,要总结驻村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发挥好驻村干部的作用,不断提高驻村工作水平。实施精准扶贫,帮扶干部管理要精准,要做到“因村派人、强化责任”,贫困村缺什么样的人,就派什么样的干部;哪方面的工作比较薄弱,就重点强化驻村工作队哪方面的责任。
在五星村,汪洋还详细了解了建档立卡、精准扶贫的情况。点击打开该村的“建档立卡网络系统”,贫困户生活条件、耕地面积等信息一目了然,汪洋坐在电脑前,仔细查看每一个项目,认真翻阅纸质贫困户档案,不时询问情况。当了解到该村采取“一看房,二看粮,三看有没有读书郎,四看劳动力强不强”的“四看识真贫”工作法,建立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帮扶机制,户有卡、村有册、镇有档的贫困户档案管理后,汪洋高兴地说,五星村的建档立卡工作做得细致,切实把精准扶贫落到了实处,真正实现了精准到户,他希望大家再接再厉,进一步完善贫困识别机制。
随后,汪洋来到五星村利民中药材种植基地。该基地是村民陈杰等人组建合作社,采取“示范引领、滚动发展”的办法逐步发展起来的,带动农民增收取得了明显成效。金铁锁、金银花、天麻、芍药、党参、黄芪、玄参……桌上摆放的中药材琳琅满目,地里分片种植的中药材长势良好,汪洋一边看一边询问药材的药用价值,得知贵州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和气候环境适合种植多种中药材后,他说,中药材是贵州宝贵的资源,是可以做大做强的品牌,要把中药材种植纳入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范围,实现中药材种植的规模化、规范化,带动更多农民脱贫致富。汪洋对该村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他说,你们结合自身优势,适时调整种植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思路很精准,实现了扶贫开发的事半功倍。针对家里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他说今后可以尝试由政府代他们投资,把扶贫资金变成他们在合作社中的股份,让他们按股分红、分享收益,从而实现先富帮后富。
赫章县水塘堡马圈岩村是一类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为38.93%,少数民族占全村人口的56%。汪洋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南折寨村民组,实地走访了卢正方、卢文显、文道英等贫困户,与他们坐在屋前的院坝里拉家常,并拿起问卷调查表,了解他们收入、医保、低保户评审等情况。在交谈中,通过一笔一笔地详细算账,了解到贫困户自身收入加上政策扶持,实现了吃不愁、穿不愁,住房、教育、看病有保障,初步摆脱了绝对贫困。当了解到赫章县三年有60万农民参加新农合,1.8万人享受到医疗“兜底”,包括此次访问的贫困户在内很多人没有因病返贫后,汪洋十分高兴,他说,赫章这样一个贫困县实行医疗兜底的做法,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值得认真总结。汪洋对农户们说,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高度重视,今后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办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大事,让大家真正得到实惠。
汪洋十分关心扶贫生态移民工作。在百里杜鹃管理区石牛角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汪洋详细了解我省扶贫生态移民搬迁总体情况及当地移民入住、增收情况。他强调,移民搬迁的关键在就业,扶贫生态移民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拓展就业空间,破解“越穷越搬不动,越富越搬得出”的难题。要进一步完善移民发展系列政策,增强移民就业致富能力。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的同时,要加强对古村寨的保护,使贵州生态环境和人文风光相得益彰。
退耕还林在扶贫开发中具有特殊地位。15年前,一场特大山洪引发的泥石流让大方县小屯乡滑石村损失惨重,也让该村群众形成了“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的共识。灾后该村狠抓植被恢复,发展林下经济,2014年退耕还林面积达到7814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3.6%,林下种植7814亩天麻、杜仲等多种中药材和经济作物,建立14个林下养殖场,其中养鸡4万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960元,是2000年的4.7倍。从荒山秃岭到绿意融融,看到展板上反映该村周围山体变化的对比图片,汪洋高兴地说,这就是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真实写照。当得知该村的“林下鸡”已通过网络远销省内外时,汪洋为该村发展“支招”,建议寻找优质电商,以更好更优的价格拓宽“林下鸡”销路,更大程度提升村民收入。
毕节市七星关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集观光、旅游、特色种养为一体,2014年当地依托园区建设平台实现2500余人脱贫。汪洋在园区详细了解特色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情况,他勉励园区入驻企业负责人说,现在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贵州良好的生态环境尤其适合发展绿色农业,要千方百计把园区无公害农产品的品牌打出去,在企业更好发展的同时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他幽默地对企业负责人说,这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贵州”。
织金县东伟服装厂为周边农民提供了6000余个就业岗位。汪洋进车间、看成品,详细询问工人生产生活和收入情况。在工厂成衣展示间,得知该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已在全国开了300多家门店后,汪洋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点赞,他对企业负责人说:“你们能到西部建厂,既有战略远见,也是对国家的贡献,对于西部而言是造福老百姓。”他祝愿企业越办越好,力争打造出世界知名品牌。
5月8日晚,汪洋在贵阳主持召开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赵克志汇报了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情况,黔南州委书记龙长春、丹寨县委书记侯美传作了发言。
汪洋认真听取大家发言,仔细记录,不时插话交流,并发表重要讲话。汪洋说,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部署,始终把扶贫开发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断加大扶贫投入,扎实推进扶贫体制机制改革和有关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
汪洋强调,扶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要以更大的工作力度,在深化精准扶贫上下功夫,切实提高扶贫成效。要全面准确把握贫困状况,对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贫困程度、脱贫难度等心中有数,做到扶贫对象更加精准。要根据不同资源环境、不同贫困类型、不同市场条件,用科学的理念、动态的方法,不断调整完善扶贫思路,提高工作针对性,做到扶贫思路更加精准。要“一村一法、一户一策”,实施差异化扶持,优化扶贫资源配置,做到扶贫措施更加精准。要根据扶贫实绩,强化贫困县考核,完善贫困退出机制,实现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做到扶贫管理更加精准。他希望贵州在扶贫开发方面继续深入探索,为全国闯出路子、做出样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陈锡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何立峰,国务院副秘书长江泽林,财政部副部长胡静林,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秦如培,副省长刘远坤,省委秘书长刘奇凡,省政府秘书长唐德智等分别参加考察和相关活动。
(责任编辑/杨彦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