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抗战剧变成了“抗战神剧”?

2015-06-12 03:24王小元
时代人物 2015年6期
关键词:神剧抗日抗战

王小元

近日,因为一段3分21秒的奇葩片段,正在热播的《一起打鬼子》在中国的舆论空间中引发了“惊涛骇浪”:先是网传“翔嫂”葛天诸如以“来,让你摸摸我”“裤裆里掏出手榴弹”等重口味情节激怒了曾经的中国飞人“刘翔”。然后则是全社会再一次对“抗战神剧”吐糟不已,媒体评论了3天,也骂了3天。

作为经典文化的代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濮存昕忧心忡忡地说,“在尊重商业文化、市场艺术的同时,别忘了讲规矩。”濮存昕表示,艺术要给人美的体验,引导向上的力量。“面对艺术市场存在的‘杂草’,要用锄头锄一锄,用剪刀修一修,艺术的‘园地’才能更美好。”

名人与情色,民族主义情绪与解构一切的娱乐精神让“抗日神剧”成为众声喧哗的节日,然而,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让本应严肃直面民族历史的“抗日剧”变成了无止无休爆出“我的爷爷9岁就被鬼子杀了”、“八百里外一枪干掉鬼子的机枪手”、“手撕鬼子”、“手榴弹炸毁飞机”、“全裸女与红军战士互敬军礼”等雷人台词和情节的“抗日神剧”?

市场需求与文艺审查的“恶果”

对于“抗战神剧”层出不穷的现象,《潇湘晨报》、新加坡《联合早报》将其原因归结为电视观众的需求和文艺审查制度的恶果。

《潇湘晨报》报道称,“抗日神剧”的层出不穷源于电视剧市场的内在需求。据统计,坊间戏称为“抗战台”的江苏卫视2012年黄金档共播出电视剧22部,其中抗战剧有9部,比例约为41%,新型抗战剧元素几乎无所不包,其中,既有《战旗》《雪狼谷》《向着炮火前进》这类打着“偶像抗日”旗号的类型剧,也有《火蝴蝶》这样的抗日言情剧。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所谓抗日剧已成为武侠、爱情、悬疑、科幻的混合体,既不客观也不尊重历史,纯粹拿“抗日”作幌子卖娱乐……据路透社估计,2013年中国拍摄了约100部抗日影片和近70部抗日电视剧,该类型影视作品占市场70%的份额,中国观众对抗日剧的需求可见一斑。近年,中日关系持续紧张,也刺激两国人民对对方的反感,再带动抗日剧在中国走红。”

《潇湘晨报》报道还称,“抗战剧‘安全’,片方要求简单”。

与《潇湘晨报》针锋相对的是,南海网发表文章《关于“抗日神剧”,除了反感,还要反对》称:“要警惕矛头导向所谓‘中国审查制度’。如今泛‘制度化’、‘体制化’成为各类议题标准‘答案’。古今中外,审查制度不在于有或没有的问题,而在于如何优化合理,从而促进更多更好文化产品,质检淘汰文化产品质量问题。这些‘神剧’是如何通过审查的?实在让人费解。除了收视率和经济利益,电视剧连接着千家万户,特别是抗日题材电视剧,虽然不能等同于历史教科书,但依然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教育意义和舆论引导意义,对这类电视剧不但没有到取消监督的时候,反而是到了要加强监督实效的时候。而且,这个监督过程应该是长期和严格的,为了历史的真实,为了孩子的价值观,为了民族的荣辱,这条道路任重而道远,应该引起重视。”

文章最后强调,“制度再好,再完备,都需要人在其中运作起来,都需要提高影视人自身的职业道德,文化水平”。

影视剧创作者“堕落”的结果

同《潇湘晨报》《联合早报》等媒体不同,《南方周末》则将“抗战神剧”层出不穷的原因归结为影视剧创作者在金钱面前的堕落。

《南方周末》发表《解放军报》文化部原主任陈先义的文章《日军成了熊包, 拿民族血泪取乐》开门见山“军队的文艺工作者在金钱和经济杠杆的引领下,已经浮躁很久很久了,眼下是应该反思我们自己的时候了。在‘甜蜜蜜’和无聊的笑声中,我们民族的身子骨,已经被弱化得患缺钙症了。艺术舞台如此,电视荧屏更是这样。”

文章称,“抗战神剧”层出不穷的原因在于人。“如此种种现象,根本原因是有些人立场发生了问题,他们看到的只是利益。如此,就会藐视历史,蔑视生活,就只能热衷于胡编乱编。在一条‘越拍越雷’的不归路上,一些电视剧正走得不亦乐乎,雷剧横行荧屏,正剧搁浅瘫痪,已经困惑了中国整个电视剧行业……我们不能只想自己赚个钵盈盆满,还应该想想自己作为一个文艺家,留没留下无愧于时代的作品,愧没愧对自己的良心。如果只有钱而没有作品,充其量不过是个商人,而且是个丧失艺术良心的商人,这是真正的文艺家所不齿的。”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抗战剧?

如果说各家媒体对于“抗战神剧”层出不穷的原因有所分歧的话,对于“抗战神剧”的危害那倒是颇具共识。

新华网发表文章《“抗日神剧”屡破底线,都坑了谁?》称,“抗战神剧”至少坑了三类人:“首先是广大的青少年群体。‘抗日神剧’泛滥,很容易对广大的青少年,尤其是那些还没有建立自我判断力的孩子们,造成认知偏差和错误导向……其次是浴血捍卫家国的先烈们。曾有媒体采访抗战老兵,老兵们表示,战争极其残酷,他们都很反感抗日神剧。抗战神剧把敌人描绘得过于弱智,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更是对浴血捍卫家国的先烈们的不敬。设想先烈们九泉之下如果知晓他们浴血奋战换来的胜利被描述成唾手可得,甚至与雷人、暴力、尺度大挂上钩,不知会作何感想?最后则“坑”的是那段沉重的历史。一段沉痛的历史,本应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神剧”中却充斥了娱乐恶搞、弥漫着乌烟瘴气,呈现出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更是扭曲病态。”

《楚天都市报》称,“抗日剧不能只看重花拳绣腿、动作精彩,而更应有历史根据,表达宏大严肃的主题。有老兵接受采访时表示对‘抗战神剧’非常反感,因为它们把敌人描绘得过于弱智,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更是对浴血捍卫家国先烈的不敬……历史不是个涂脂抹粉的小女孩,可以任‘抗日神剧’随意打扮。对于一个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沉重而巨大代价的民族来说,这段历史更不容戏说。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避免‘荤腥’低俗元素再混入抗战历史作品。

创作者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艺术品格,严肃认真地对待创作。全社会也应该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回望过往时对真实的历史存敬畏之心。”不是把人往歪路上领吗?设若真有人模仿而受伤,谁来为之埋单?

猜你喜欢
神剧抗日抗战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听着熟悉的BGM,你开启暑期神剧模式了吗?
陈道明不拍“抗日神剧”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抗日神剧”主创喊冤?
韩国银幕上的“神剧”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