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南
在济南市公安局七贤派出所内,有个“民警接待室”。每一天,这里都热热闹闹地上演着一幕幕生活剧。它的演员是充满情绪的市民,它的剧情是最“接地气”的生活,而这些你推我搡的情节背后,是最自然真实的人生故事。日复一日,警察摄影师潘永强琢磨着这些“生活剧目”,觉得这些人生百态值得被记录下来,于是他用小半年时间拍摄完成了组照《民警接待室》。正是因为他曾经是这些民警中的一员,亲身参与过一次又一次调解,所以他对镜头里的每一个人都带有一种感情,没有奚落,没有愤怒,或许添了一点调侃,来自嘲生活不易。
拍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也是潘永强的创作特点。就像在采访中所说,他愿意琢磨生活。这种琢磨,让他的影像有了更多层次的生活的滋味。
确实,生活需要思考,影像值得品味。尽管这组作品可以算是潘永强的“职务之作”,但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之处理为“宣传作品”。特地选择的拍摄地点,其神秘性和特殊性,让他有更丰富的原料可供加工,而最终作品也是经过大量过滤而成。
这种对现实的抓取容易让摄影者处在“暗处”,被摄者处在“明处”,那么,如何不侵犯被摄者的隐私就成了也需要摄影师“过滤”与思考的问题。在潘永强的自述中,他提到选择发布照片时,“首先考虑的是保护被摄者的隐私,其次是避免雷同的案件和画面。”这种顺序是需要提倡的。同时,他也多使用人物的侧面以及低头的瞬间,不论是有意为之还是下意识的拍摄,行为总比面孔在这样的主题中更有意味。不过,画面中的具体人和事其实并不重要,统一的舞台,纷繁的场景,照片让我们以新鲜的角度观看民警接待室这一普通空间,从中感受我们不曾经历的或曾经历却无法仔细感受到的,这才是社会纪实照片会给我们带来的收获。
作为警察,你对这个题材是否很有感触?
警察这个职业非常特殊,要承受普通人不一样的压力和烦恼。作为一名警察摄影师,希望通过照片,让社会了解警察的生活。威严的职业光环下,警察有常人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繁忙的值班总是有处理不完的警情,24小时的值班后也经常不能休息,“5+2”、“白加黑”对他们来说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整组作品,你采用固定机位拍摄,这是出于哪些考虑?
采取固定机位拍摄,是为了保持视觉语言的统一性,让民警接待室成为一个真实的舞台。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往往矛盾尖锐但没有最后定性,当事人面对警方不知下一步如何处理而心态多变。在这里截取故事的瞬间,读者需要调动自己的经验进行评判。对前因后果的猜度,或许会让读者产生更多联想,成为观察社会的切入点。
拍摄中,你是否会提前设计拍摄方案?
我是先定主题,再做拍摄计划。从策划到拍摄需要反复思考,不断打磨,再拍摄。作为摄影师,我把自己置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中,客观记录一切。
拍摄过程中最感动你,以及最想分享的是什么?
七贤派出所每天接警量高达30余起,拍摄时正值初夏,天气炎热,晚上的夜市、烧烤摊等往往是出警率较高的地方。通常,民警正在处理一个警情,指挥中心又来报警电话,大家恨不得练就“分身术”,让我深深体会到基层民警的甘苦,很钦佩他们。
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会出现很多矛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给摄影师提供了广阔的拍摄舞台。一个成熟的摄影师应该用镜头去见证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留下有价值的影像。
潘永强自述:
像《茶馆》一样,民警接待室是特定的公共空间,这里每天都充满着火药味,各种争吵、打架、酒后闹事等轮番上演;这里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地,可以从冲突中窥视出当下的一些社会矛盾;同时,只有在这些紧急情况中,人的多面性才会被激发出来。
我曾经在派出所工作过,知道派出所的工作繁琐辛苦。从事公安宣传工作16年,职业敏感让我发现民警接待室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我选择了离家很近的七贤派出所作为拍摄地点,比较便利,可以每天下班吃完饭就去 “蹲点”,有时直到凌晨才回家。这个派出所是我费了一番功夫“考察”后决定的,它位于济南后龙城乡结合部,这片区域“蜗居”着近11万人,其中以外来务工人员和在校大学生为主,一度被人称为济南的“蚁穴”。如此复杂的治安环境下,七贤派出所33个民警轮流值班,每天接警量高达30余起,有警必出、事无巨细。
《民警接待室》拍摄于2014年5月至9月间。每天瞬息万变的情景,不但需要拍摄者的耐心和坚守,也需要摄影者善于用画面的语言进行反映,让读者通过影像了解这扇窗口里形形色色的故事。
在这里,我遇到过一边激烈“控诉”公公家暴一边伤口流血的儿媳妇;遇到过喝醉酒被家人赶出来躺在派出所横椅上胡言乱语的男人;也遇到过因为经济纠纷在派出所里大打出手的市民。
我拍摄了约上百个场景,从没有特意选择拍摄对象。我认为,作品的连贯性很重要,在拍摄过程中就有编辑意识,考虑整组图片的讲述方式。开头选择有舞台剧氛围的照片,结尾选择一张空镜,意味着这里还将发生更多故事。而在选择照片时,首先考虑的是保护被摄者的隐私,其次是避免雷同的案件和画面。
摄影是个苦差事,但苦中有乐,是我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