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泉 (镇海蛟川书院 浙江宁波 315201)
解答分式相关赛题的基本策略分析
刘清泉 (镇海蛟川书院 浙江宁波 315201)
分式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虽然分式的性质和运算与分数相似,但分式远比分数复杂.竞赛中与分式化简、求值、证明、变形和方程等相关的试题,求解时通常技巧性很强,常常要根据分式的具体特征灵活变形,以使问题得到迅速准确的解答,其中有很多方法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笔者结合近几年各级、各类竞赛中的热点试题,归纳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技巧和方法,并梳理其中的常用策略.
评注 约分先行,使得分式更加简约,从而利于化简.在面对较为复杂的分式问题时,通常先考虑是否可以约分.
(2004年“希望杯”邀请赛初二第1试试题)
评注 相比“将原式中的4个分式一次性通分”而言,“分步通分”能更加简约地完成解答.
(2013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试题)
于是
从而a+b-c=0,或b+c-a=0,或c+a-b=0.不难确定所求式的值为3.
评注 本例的解答与2007年北京市初二数学竞赛的第3大题相似,通过恰当地“分组通分”后,借助因式分解获得关键点“a+b-c=0,或b+c-a=0,或c+a-b=0”,进而求值.另外,“分组通分”在求解分式方程时也常常用到.
( )
A.-1 B.1 C.0 D.2 007
(2007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试题)
(2014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初二试题)
解 去分母并整理,得
2a4bc+2ab4c+2abc4-6a2b2c2=0,
于是
abc(a3+b3+c3-3abc)=0,
从而
a3+b3+c3-3abc=0,
进而
(a+b+c)(a2+b2+c2-ab-bc-ca)=0,
即
故
a+b+c=0.
评注 之所以把“去掉分母”作为一种重要的策略来阐述,是因为选择“去掉分母”求解本例略显“暴力”.面对一道压轴赛题,通常侧重技巧方法.不过,采用“去分母”的方法解答本例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下文中会涉及解答本例的另一种方法.
(2009年天津市数学竞赛试题)
从而
进而
于是所求式的值为0.
评注 先“同取倒数”,后“裂项”,将问题转化为较为常见的情形,进而求解.
(2008年北京市初二数学竞赛试题)
k(y+z+u)=x,k(z+u+z)=y,k(u+x+y)=z,k(x+y+z)=u,
从而
3k(x+y+z+u)=x+y+z+u,
进而
评注 本题亦可利用等比的性质求解,不过同样需要分类讨论(分2种情形:x+y+z+u=0和x+y+z+u≠0).
例8 设整数a使得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5x2-5ax+26a-143=0的2个根都是整数,则a的值是______.
(2008年浙江省初中数学竞赛试题)
解 视a为主元,原方程可化为(5x-26)a=5x2-143,于是
评注 本例通过“转换主元”,将关于x的二次方程转化为关于a的一次方程,在用含x的分式表示a的前提下,利用分离整式的方法确定整数x以及整数a的值.
(2007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试题)
解 由a1+a2+…+an=n3及a1+a2+…+an-1=(n-1)3,得
an=n3-(n-1)3=3n2-3n+1,
从而
故
评注 分式裂项,特别是裂项相消是解答分式相关问题的常用方法,尤其是面对项数较多的问题可以优先考虑.
(2012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试题)
解 由已知可得
从而
故
评注 注意到条件和结论中的分式的分母具有一致性,考虑通过适当变形整体求值.
例11 利用“整体换元”解答例5.
解 由已知可得
xyz=x+y+z+2,
于是
x+y+z=6,
即
于是
a3+b3+c3-3abc=0,
从而
(a+b+c)[(a-b)2+(b-c)2+(c-a)2]=0(其中a,b,c不全相等),
进而
a+b+c=0.
评注 换元法在求解分式方程时使用较多.值得注意的是:与整式相关问题使用换元法不同,分式相关问题使用换元法,不是题目中简单地“重复”出现了某个“部分”,而是为了化简或求值的便利,引入不同的对象,表达不同的部分.
(2006年江苏省初二数学竞赛试题)
评注 解答本例方法众多,整体代入相对容易操作.
(2015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初二试题)
上述3个式子相加,得
故
(2009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试题)
证明 将已知条件中的2个式子相乘,得
即
于是
a[(b+c)2-a2]+b[(c+a)2-b2]+c[(a+b)2-c2]=8abc.
展开、整理并视a为主元降幂排列,得
a3-(b+c)a2-(b-c)2a+(b+c)(b-c)2=0,
从而
a[a2-(b-c)2]-(b+c)[a2-(b-c)2]=0,
进而
(a-b-c)(a+b-c)(a-b+c)=0,
评注 表面上看题目呈现的条件是分式,但由于是与分式相关的等式问题,去分母后解题主要围绕因式分解展开,去分母并整理的等式左边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三元三次多项式,故选取主元,以主元分组因式分解,进而获得结论.当然,还可利用“轮换对称式”的性质分解因式,另外解答本题方法众多,大多以因式分解为核心环节,此处不再赘述.
(2015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初三试题)
评注 “对勾函数”是初、高中数学的一个衔接内容,在近几年各级、各类竞赛试题中多有出现,常在解答代数最值或利用代数方法解答几何最值时遇到,除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求解外,利用均值不等式确定最值也是不错的方法.
好问题如同蘑菇,正如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当你找到第一个蘑菇或做出第一个发现后,再四处看看,它们总是成群生长.”应该说与分式相关的问题大多比较灵活,很多时候,对同一个问题的解答方法有很多,鉴于笔者能力所限,未能将其全部归纳.另外,鉴于篇幅所限,涉及“部分分式”、“分式方程”、“增根相关”等一些问题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