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午
《春江花月夜》的主旨内涵到底是什么?现有的“成说”一直有“跑题”之论。
近日,又一次教读这首诗,各种教辅资料的说法仍照旧:第一部分写春江美景背景下诗人面对江月所产生的生命感慨;第二部分写了人间思妇和游子的离愁别恨。也就是说,第二部分是游离于第一部分所表达的“自然是伟大而永恒的;人之个体生命是短暂、弱小的,而人类的代代不息则是永恒的”这一哲思之外的。也就是说,这两部分的主旨内涵互不搭界,各说各话。我以为,第二部分表面上确实在写人间思妇和游子的离愁别恨,而作者的意图绝非仅仅在于为读者展现一个凄苦相思的爱情故事,也无意于讴歌这种相思的凄美与纯真,也同样是在表达“自然是伟大而永恒的;人之个体生命是短暂、弱小的,而人类的代代不息则是永恒的”这一主旨内涵,只是更为感性且含蓄地表达诗人这一哲思而已。如果只是机械地把这第二部分理解为思妇思夫的缠绵悱恻和游子客居的寂寞孤独,无疑严重地破坏了这首诗的整体性和有机性,致使这首诗成了一首“跑题诗”。
请看,诗的第一部分首先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潮仿佛就和大海连在一起,浩瀚无垠,气势恢弘。此时此刻,月光普照千万里之遥,没有一处春江不在这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在这空旷寥廓、空明澄澈、恬静幽美的天地宇宙之下,诗人不禁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紧接着又生发出生命之于宇宙的感慨与哲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感慨人的生命的短暂与渺小,大自然的永恒与伟大。当然,这“人生代代无穷已”也流露出了“人的个体生命是短暂和渺小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与江月共存”这样的积极意味。“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两句是紧承上一句中“只相似”而来的。江月有恨,流水无情,接下来诗人也就很自然地又联想到了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两地苦苦相思的故事。
第二部分一开始,诗人用 “白云”四句总写思念之情。其中,“白云”“青枫浦”写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和“浦”在古诗中又常作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这两句是互文,表明这离愁别恨何止一家一户。接下来“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思念。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悲泪自出。诗人将“月”拟人化,用“月”来烘托思妇的相思之苦。“徘徊”二字尤为传神,就仿佛特别同情思妇一样,要与她作伴,为她解愁,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静静地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这无疑更使得思妇触景生情,反而相思更甚。她多想立刻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偏偏是“卷不去”,“拂还来”啊。此境此景,只能痴心地遥望长空中的那轮孤月,却得不到夫君的一点儿信息,多想就追随着这流动的月华来到他身边啊!可是,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又能跳多远,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而已!最后八句写游子思妇。诗人也是没有直接写,而是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扁舟子”的思归之情。他连做梦都想快回家啊——花落闲潭,春光易逝,人生易老,相思的夫妇却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走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光,也是游子的韶华、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则更烘托出了“扁舟子”凄苦的相思。相思如此凄苦,有情人却天各一方,无法相见,只因为碣石与潇湘之间,天阔路遥啊。
赏读到这里,我们不仅恍悟:诗的第二部分(“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情满江树”),表面上写的是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恨,实质上蕴含着人在自然伟力面前是渺小、无力和无奈的道理。尽管思妇和游子相思刻骨,但也无法以相逢慰相思,因为“碣石潇湘”之间有“无限路”。纵是“鸿雁”可以“长飞”,终归还是飞不过这片无尽的月光,纵是“鱼龙”能够 “潜跃”也仅仅是“水成文”而已。相隔万水千山,两个相思极苦的人也只能幻想“愿逐月华流照君”,慨叹“昨夜闲潭梦落花”。可见,这一部分并不是什么写“游子思妇”刻骨相思,而是想借这个凄美的相思故事来佐证诗人关于人与自然、宇宙观哲思,与全诗的思想主旨是贯通和统一的。诗的最后两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则是在“人力的渺小和无奈”的前提下,进一步表达出一种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人生思考。尽管“斜月沉沉”,前路“海雾”弥漫,尽管“碣石潇湘”,路遥无限,还是有人“乘月”而归,追求着人生的幸福和美满的。
多次教读这首诗,深感一些“成说”很牵强。这首诗一二两部分主旨内涵怎么可以互不搭界,各说各话呢?说实话,假如诗人真的是为了写一段凄美的刻骨相思,那不明显是贻人以跑题之柄吗?这首诗的教读,请不要再生拉硬扯,牵强附会了。
[作者通联:江苏泰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