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艳玲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163-01
主动脉加层分离(aortic dissection,AD)是少见而严重的心血管急症,其特点是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急性期病死率高,未经治疗的AD 24h内病死率高达21%。是血液渗入主动脉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着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严重心血管急症。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也可由马凡氏综合症,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大动脉炎,妊娠等引起。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病情凶险,对抢救和护理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我科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共收治患者75例,现将抢救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胸片、超声心动图、64排CT或MRI及主动脉造影确诊。其中男50例,女25例,年龄25~40岁50例,40~70岁25例。致病原因:高血压病45例,主动脉硬化15例,马凡氏综合症10例,另5例原因不明。根据Debakey等分型,其中Ⅰ型48例,Ⅱ型27例。
1.2抢救措施
1.2.1给氧:立即送入ICU,严密进行血液动力学和心电监测,血清酶学及凝血指标,高流量吸氧(4~6L/min),建立静脉通道。
1.2.2 止痛:该病最突出的表现是剧烈撕裂样疼痛,一般止痛剂和常规剂量难以缓解,杜冷丁50~100mg肌注或吗啡10mg溶于50ml生理盐水中泵入,可达到迅速止痛的目的。
1.2.3 控制高血压:AD最常见的病因为高血压。导致夹层撕裂和血肿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收缩压和左室射血速率的大小。降低血压、减慢左室射血速率,减少搏动血流对主动脉壁的冲击是本病的治疗目的。患者血压过高,在建立静脉通道之前,给予口服心痛定10mg或倪福达20mg,硝普纳50m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50ml中匀速泵入,逐渐调节剂量,快速使收缩压降至100~120mg,心率60~75次/min。血压下降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是夹层分离停止扩散的指标。
通过对75例患者的抢救,18例病情得到控制,其中40例有外科手术适应征,行手术治疗;17例有介入适应征,行主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死亡5例。
2.护理体会
2.1 协助早期诊断
AD是较少见但并不十分罕见的严重心血管疾病。由于起病突然,病情复杂多变,造成误诊率高。未经诊治的患者,发病24h内的病死率为21%。因此协助医生早期明确诊断,是提高抢救率的关键。
2.2 加强心理疏导和支持
患者疼痛剧烈,有濒死感,存在紧张及恐惧心理。给予精神安慰及心理支持,增加安全感,以免因不良心理状态而加重病情。对不了解自己病情的患者,采取保护性医疗制度。在护理中,尽量让患者认识到情绪对血压的影响,使患者尽早进入心理稳定期,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
2.3 加强基础护理
为防止夹层血肿延伸或溃破,加重病情。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劳累,用力过猛(排便用力,剧烈咳嗽),情绪激动等。协助患者进餐、洗脸、漱口,床上排便,翻身等日常生活所需。指导患者多吃水果,蔬菜及粗纤维食物,排便困难者给与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同时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防止并发症。
2.4病情观察
2.4.1 生命体征和出入量的观察:由于本病在发病数小时常出现周围动脉阻塞现象,必须常规观察颈、桡及股动脉搏动变化,若动脉搏动消失或两侧强弱不等,或两臂血压明显差别,或上下肢血压差减少均提示动脉阻塞。护理中应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脉搏、呼吸、四肢血压和出入量变化,采用床旁监护仪监测。
2.4.2 疼痛的观察:由于撕裂部位不同,疼痛部位及放射方向各异。疼痛的减轻或加重,部位改变都与临床病情变化密切相关。如血肿溃破入血管腔,疼痛可突然减轻;疼痛消失后如再反复出现或疼痛突然加重,常提示夹层血肿继续扩展或有破裂趋势。疼痛部位可在前胸或胸背部,也可沿着加层分离的方向放射到头颈、腹部或下肢,累及肾动脉时引起腰痛。
2.4.3 休克的观察:我们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急性发病期患者可出现颜面苍白、冒汗、四肢皮肤湿冷,脉搏快而弱和呼吸急促等休克样表现,但血压可稍降低或反而明显升高,血压与休克表现不呈平行关系。此种情况血压高时予以降压治疗。第二种情况是低血压休克,在病程中如血压突降,出现休克征象,应予以抗休克治疗及护理,静脉快速补液,并用升压药。此时应注意内出血可能。由于两种情况的处理不同,因而仔细观察非常重要,根据病情每5~30min测量血压1次,严密观察意识、末梢血液循环、尿量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协助处理。
2.4.4 血肿波及部位不同的观察:由于夹层血肿所在部位不同,压迫周围软组织或波及主动脉大分支不同,可出现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胃肠道、呼吸及神经系统的不同临床表现。75例都有心血管系统临床表现,胃肠道表现25例、呼吸系统表现16例,神经系统表现44例。
通过对75例患者的抢救和护理,我们认为迅速控制血压、止痛是急救的关键。加强对疾病的认识,协助早期诊断,做好心理和基础护理。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心中有数,做好预见性护理和观察,以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疾病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劉大为.危重病医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5.
[2]心脏外科护理学.郭加强,吴清玉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ISBN7-117-05279-1